![](/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616d2ba155da4581498848ee70c4f5361c6d0f00.jpg)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症) 是一种常见的、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疾病。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时点患病率为。美国的终身患病率高达2% 【1】 。目前认为,强迫症起病年龄较早,可终生患病、导致病人及其家人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其 社会 功能,并增加医疗负担 【2】 。其病因学研究涉及到生物、心理和 社会 因素,如五羟色胺 (5-HT) 或多巴胺神经递质紊乱、遗传、神经生理、免疫、心理发展与人格特征、 社会 学习、认知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学派理论等,但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此,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CBT) 、或二者联合应用成为强迫症治疗的一线治疗,但总体疗效不佳,使得强迫症成为精神医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有必要在对强迫症病因学更为接近本质的解释下, 探索 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和观察基础上,胡宪章博士提出过分的害怕/担心负性事件的发生是强迫症发病的关键,例如,强迫清洗是因为害怕脏 (细菌病毒等) 、强迫检查是害怕/担心出错或财产损失、回避利器是害怕/担心会伤害亲人。并结合认知理论和应激应对理论创建强迫症的 认知-应对治疗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CCT ) ,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7】 。但如何从神经生理方面解释这种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来自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 胡宪章 博士团队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期刊发表了题为 Decreased left amygdal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y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对强迫症患者接受CCT和药物治疗4周前后的静息态功能核磁进行比较,该研究以参与害怕的重要神经核团杏仁核为种子点 【8, 9】 ,分析其功能连接在治疗前后的比较,发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选择性五羟色胺重摄取阻滞剂 (SSR) 药物治疗后,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无变化,而药物合并CCT (pCCT) 治疗4周后,左杏仁核 (left amygdala, LA) 为种子与右侧前扣带回、左侧顶叶的功能连接下降;单独CCT治疗4周后,左杏仁核为种子与左侧顶枕功能连接降低 【10】 。
用以左侧杏仁核功能连接的z值 (反应功能连接强度) 对强迫症亚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合并CCT治疗后,LA与右侧前扣带回功能连接 (cluster 1) 的z值在以强迫行为为主和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均有降低;LA与左侧顶叶功能连接 (cluster 2) 的z值在以强迫行为为主的患者中降低、在以强迫观念为主的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从Luster 1和cluster 2的z值在显著进步和痊愈的患者中均降低。单纯CCT治疗后,LA与顶枕叶功能连接 (cluster 3) 的z值在以强迫行为为主、以强迫观念为主、显著进步、痊愈患者中均降低。
相关分析显示,LA与右侧前扣带回功能连接 (cluster 1) 降低与强迫症症状改善存在显著相关。
另,该论文在治疗效果方面也做了比较,结果显示4周药物合并CCT、单纯CCT的治疗效应值 (effect size) 分别为和。
上述的研究结果提示:CCT是治疗强迫症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4周改变患者以LA为种子的功能连接。LA与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变化可能是药物合并CCT是否有效的指标或是区分强迫症亚型的生物学标记。LA与左顶枕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与强迫症的发生与转归有关,或是药物合并CCT和单纯CCT治疗强迫症的共同通路。
这篇论文展示了在认知-应对治疗这一心理治疗方法治疗4周后,可引起的参与害怕过程的主要脑区功能连接的改变。
原文连接: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Stein, .,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Lancet , 2002. 360(9330): p. 397-405.
2. Ruscio, .,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Mol Psychiatry, 2010. 15: p. 53-63.
3. Hu, ., et al., Highly efficacious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for overt or covert compulsions. Psychiatry Res , 2015. 229(3): p. 732-8.
4. Hu, ., et al., A promising randomized trial of a new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rain Behav , 2012. 2(4): p. 443-54.
5. Ma, ., et al.,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Psychiatr Res , 2013. 47(11): p. 1785-90.
6. Sang, ., et al., Clinical remission of a treatment-refractory inpidual with severe repetitive rituals and rumination. Asian J Psychiatr , 2020. 47: p. 101878.
7. Zhao, .,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and alteration of resting-state brain func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 2017. 208: p. 184-190.
8. Balakathiresan, ., et al., MicroRNAs in Basolateral Amygdala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nd Fear Memories Regulat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in Rats. Brain Sci, 2021. 11(4).
9. Thorsen, ., et al.,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5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Biol Psychiatry Cogn Neurosci Neuroimaging , 2018. 3(6): p. 563-571.
10. Zhao, Z., et al., Decreased left amygdal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y cognitive-coping therap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 , 2021.
转载须知
一时间,强迫症成了一种时髦的流行病。如果你没有点强迫症,好像就落伍了。
但是,得了强迫症真的好吗?强迫症患者的世界,你真的懂吗?是不是处女座就一定更容易得强迫症?怎样才能从强迫症中走出来呢?读完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叫弗兰克·拉马涅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法国强迫症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擅长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帮助很多病人从强迫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这本书里,作者先介绍了强迫症患者身上常见的行为表现,帮助我们建立对强迫症的正确认知;然后作者阐述了强迫症的形成原因,带我们了解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紧接着作者给出了打败强迫症的方法,你会发现战胜强迫症,找回轻松自由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本期的解读,将会遵循这个顺序进行。
首先,我们要对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有所了解,才能建立起对于强迫症的正确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要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的、钱包里的钱要按金额大小排好顺序,就觉得自己得了强迫症,但这些行为和真正的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比起来,其实只是小巫见大巫。那强迫症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先从医学角度说起。医学方面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属于焦虑障碍的精神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比如,如果你总担心自己背后有鬼,不断想象鬼怪的样子,把自己吓得心惊胆战,双脚发软,这就是一种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为了消除不适感,让自己舒服一些,强迫症患者就会做出强迫行为。比如,你担心背后有鬼,就会出现不停回头看,一直贴着墙站着,或者和别人一起走路的行为。这就是强迫思维为了减轻你的焦虑而催生出来的强迫行为。而强迫症就是由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共同构成的。
因为二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在一篇文章甚至在一本书中描述所有的强迫症表现,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强迫症患者身上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是 反复清洗 。反复清洗强迫症患者会反复地清洗自己的身体,比如,每天要洗200次手,洗80次头,洗10次澡,并且每次洗澡都要用光一整块香皂。过度清洗往往会导致他们的皮肤裂开、流血、溃烂,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停下来。因为如果停止清洗,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脏,全身都是灰尘和细菌,会立刻生病死掉。
除了反复清洗以外, 反复检查 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出家门没几步,心里就开始嘀咕,我有没有锁门呢?好像锁了,又好像没锁。一般人这时可能会看下时间,如果上班要迟到了,就直接去上班。但是反复检查强迫症患者,不管是不是要迟到,都一定要回去检查一下。他会先拿出钥匙用力地转三圈,然后再猛拉几下把手,确定门是真的锁好了,打不开了。可是当脑海中再次冒出“我有没有锁门”这个念头时,他还是会再回去检查确认。这样反复检查多次,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出发。
说完了反复清洗和反复检查,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种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就是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要求每一件东西都完美、有序,没有损坏。为了保持完美,他们会用2个小时刮胡子;用半天时间洗碗;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能有一毫米偏差;日程安排要精确到分钟;读书时必须阅读每一个字,等等。这导致他们效率低下,拖延症严重,对待身边的人也很严苛,令人难以忍受。
反复清洗、反复检查、完美主义就是三种最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行为表现。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除了这三种常见表现,强迫症还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表现,比如什么东西都不能扔,必须要保留起来的 囤积强迫症; 出门前必须做很多仪式性行为导致迟到的 迟到强迫症 ;一做事情就要数数的 数数强迫症 等等。
更为复杂的是有的患者患上的是单一类型的强迫症,有些患者患上的是多种类型混合在一起的强迫症,我们无法列举和描述所有的强迫症表现。
不过,通过对三种常见表现的描述,已经能够让我们了解,得了强迫症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强迫症患者的世界充满失控和痛苦。
平时我们看到要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的、钱包里的钱要按金额大小排好顺序,这些行为并不能算是强迫症。因为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其实只是有强迫型人格。但强迫型人格并不是病,只是人格的一种。
因为有强迫型人格的人也会有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固执刻板、控制欲强等表现,所以人们常常会把强迫型人格和强迫症混为一谈,但其实 强迫型人格的人日子过得要舒服得多。因为强迫症人格的人内心的逻辑是自洽的,自我是协调的,他的行为虽然有强迫行为的倾向,但这样能够给他安全感和掌控感。
而强迫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能在强迫思维的驱使下不断地去做一件事。强迫症让他们丧失自由,影响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不堪。
因此,你的行为是否会让你感到痛苦,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强迫型人格还是得了强迫症的重要依据。
总结一下,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临床表现,强迫思维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行为则是你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不适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或者躲避灾难,而做出来的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症表现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复清洗,第二种是反复检查,第三种是完美主义。有很多人会做出类似强迫症的行为,但并不是得了强迫症,而是具有强迫型人格。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感到痛苦。
在建立了对强迫症的正确认知以后,我们来看强迫症是怎样形成的,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
我们知道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多重的,并且是有概率的,很少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比如,吃饭时间不规律、总是暴饮暴食、总是吃油炸或者烧烤的食物、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都会增加患胃病的风险。同样,强迫症的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强迫症的成因大体分成两种,一种是生理成因,一种是心理成因。
一、生理成因
首先,决定一个人得强迫症概率的是基因。人口学研究显示,遗传基因相似度越高的家庭成员,患强迫症的概率越接近。比如,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有87%,如果其中一个人患了强迫症,那么他的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也是87%。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是47%,如果其中一个人患了强迫症,他的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则只有47%。因此,如果你的家人中曾有人患上强迫症,那么你患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除了基因以外,一些脑部神经的损伤也可能会引发强迫症,比如,癫痫、脑肿瘤、脑外伤、脑内伤等。研究人员分别拍摄了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对比之后发现,强迫症患者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机能和正常人有所不同。但是当患者被治愈后,异常的脑部机能就会重新恢复正常。作者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每两个患舞蹈病的人中就有一个也同时患有强迫症。这里要解释一下,舞蹈病就是一种脑部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患者会伴有极快的、不规则的、无目的和不自主的运动。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大脑神经受到损伤,患强迫症的概率也会加大。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某些强迫行为是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他们观察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一些动物,像猫咪,会不停舔毛进行自我清洁,清洗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和动物的梳洗行为相似。
还有一些动物,像松鼠,会囤积大量的食物预防饥饿,囤积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就和松鼠的行为类似。这些行为是动物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产生的先天行为模式,而强迫症患者则通过不断重复这些行为,满足自己的生存渴望。
以上是强迫症的三个生理成因。首先,基因决定一个人得强迫症的概率;其次,脑部神经损伤可能会引发强迫症;最后,某些强迫行为是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
说完了生理成因,我们再来看心理成因。强迫症的心理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会得强迫症是因为一些难以忘记的精神创伤。弗洛伊德曾经发表过一篇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记录,记录中的患者叫“鼠人”。鼠人总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父亲身上,即使在父亲去世后,这种担心仍然一直困扰着他。强迫症最严重时,他曾经尝试用刀去割自己的喉咙。在为他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强迫思维是因为在五岁时曾被父亲当众责打过一顿。这件事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让他感到恐惧。
为了抵抗恐惧,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种替代性想法,那就是他可以随时惩罚父亲,掌握父亲的生死。但是在意识层面上,这种想法又令他感到痛苦,好像自己真的做了什么伤害父亲的事情一样。所以他构建出一个信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要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能保护父亲的安全。替代信念和信念系统不断纠缠加强,最终导致他患上了强迫症。
除此以外,“强迫症软件”被激活也会引发强迫症。有些人自我责任感和控制欲过强,又过于追求完美和害怕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武断的认知方式,当他们用这种认知方式来评估信息时,就会做出错误的应对。作者把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叫做“强迫症软件”。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安装了“强迫症软件”,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很平静,这个软件就不会被激活。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激活软件,就会引发强迫症。比如,对于自我责任感过强的人来说,如果得到晋升当了领导或者有了孩子变成父母,他就会感到肩上的责任变重了,“强迫症软件”让他不断夸大责任感,导致出现完美主义强迫症。
再比如,对于害怕不确定性的人来说,如果亲人因病去世了,他可能就会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病毒,一不小心自己也会被传染,为了避免生病,他会开始进行反复清洗。还有一种特殊事件也会激活强迫症软件,就是怀孕,研究人员观察了59位患有强迫症的母亲,发现其中有39位都是在怀孕过程中出现了强迫症表现。另外,紧张情绪也是激活“强迫症软件”的重要因素。
好,以上我们介绍了强迫症的生理成因和心理成因。我们知道了,强迫症的生理成因有三种,分别是基因、脑部神经损伤以及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强迫症的心理成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强烈的精神创伤;第二个是发生意外事件,激活“强迫症软件”。
了解了强迫症的成因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治愈强迫症。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说说怎样打败强迫症,重新找回轻松自由的人生。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强迫症的成因错综复杂,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因此想要治愈强迫症就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因为药物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生诊断后指导用药,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我们主要来说一下怎样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由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两部分组成。
首先,在认知层面,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比如,对于一个认为如果不反复检查电磁炉,可能就会引起火灾的强迫症患者,要用不检查电磁炉也不会着火这个信念来代替他脑海中的错误信念。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拉马涅尔医生会通过提问一步步去引导患者评估灾难出现的概率。
比如,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位反复检查强迫症患者。
他先问患者“你在经营餐厅的9年间一共使用了多少次电磁炉?”患者回答“4320次”,他又问患者“每次使用后都检查电磁炉吗?有多少次忘记关掉?”患者回答“一次也没有。”
接着他又问“电磁炉持续加热引起火灾的概率是多少?”患者回答“1/20。”这时,拉马涅尔医生说:“也就是说,如果不检查电磁炉,它持续加热并引发火灾的概率是1/4320*1/20=1/86400。那么再来想象一下,什么情况下电磁炉持续加热会起火呢?”
患者回答:“如果电压超过负荷或者短路,断路器坏了的情况下会着火。”拉马涅瓦医生又问:“那断路器坏掉的概率有多大?”患者回答:“因为断路器是新的,所以可以假设坏掉的概率是1/100。”
因此,拉马涅瓦医生总结道:“可以说电磁炉一直开着,导致电压超过负荷,而断路器也发生故障导致起火,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1/8640000。你觉得概率为1/8640000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患者回答:“当然不大。”
通过这样渐进式的提问,拉马涅瓦医生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夸大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用正确的观念替代了错误观念后,患者检查电磁炉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摆脱了反复检查强迫症。
说完了认知层面,我们再来看行为层面。在行为层面,拉马涅瓦医生会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强迫行为。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就是把患者暴露在强迫症状刺激下,然后通过练习阻断强迫行为。
比如,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家里的煤气会爆炸,就让他在不检查煤气的情况下离开房子,然后让他描述自己停止强迫行为会带来哪些可怕的后果,最后用煤气并没有爆炸的事实缓解他的恐惧。通过反复练习,打破他脑海中的错误连接,进而停止强迫行为。
书中还提到拉马涅瓦医生的这么一个治疗案例。一位患者有怕脏的强迫症,她家住在六楼,而且没有电梯,但是她每次扔完垃圾都必须上楼去洗手,洗完后才能去上班。因为怕脏,她不能在外面上厕所,也无法忍受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强迫症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
在为她进行治疗时,拉马涅瓦医生先用手摸了自己的鞋底,然后让患者去摸他的手,被患者拒绝了,患者认为摸过鞋底的手很脏很恶心。拉马涅瓦医生就转而去摸了一张白纸,然后让患者也去摸这张纸,一开始患者非常抗拒,但在拉马涅瓦医生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她尝试用手指尖触摸了白纸,发现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反复进行了几次这样的治疗之后,患者逐渐可以做到和拉马涅瓦医生握手,用手摸自己鞋底,甚至用手摸灰尘。最后,这位患者在拉马涅瓦医生的帮助下走出了强迫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由此可见,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强迫行为。
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改善强迫行为。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以治疗反复清洗强迫症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治疗开始时,你可以先尝试从外面回到家以后不洗手,然后用指尖去触碰家里的一个小摆件,但是之后不能擦或洗这个摆件;习惯这个行为后,提高一下难度,尝试在不洗手的情况下,把整个摆件握在手里,之后还是不能擦或洗这个摆件;成功以后,再提高一下难度,尝试穿着在外面穿的衣服坐在家里的椅子上,然后不擦椅子;当你已经可以随意坐在家里的任何位置时,再提高一下难度,尝试邀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之后不做任何清扫;慢慢累加到邀请几位朋友到家里做客,并允许他们使用你的卫生间,之后不做任何清扫。这样从易到难地一次次提高暴露程度,一点点减弱不适感,当你能够完成所有目标时,就证明你已经阻断了强迫行为,成功摆脱了强迫症。
好,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治疗强迫症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我们主要介绍了怎样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在认知层面,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在行为层面,可以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强迫行为,通过逐步提高暴露程度,由易到难地进行反应阻断练习,让自己彻底摆脱强迫症。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全书内容。
得了强迫症真的好吗?强迫症患者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怎样才能从强迫症中走出来?
《走出强迫症》这本书里就使用了大量临床案例,来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强迫症的成因,并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给出了治疗方法。我们介绍了书中的三个重点,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强迫症的成因;打败强迫症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行为则是你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不适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或者躲避灾难,而做出来的行为。
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复清洗,第二种是反复检查,第三种是完美主义。很多人也时常会做出类似于强迫症的行为,但并不是得了强迫症,而是具有强迫型人格,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你内心是否感到痛苦。
强迫症的成因很复杂,有生理成因,也有心理成因。生理成因包括基因、脑部神经损伤以及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心理成因包括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强烈的精神创伤和发生意外事件,激活“强迫症软件”。
因此,想要治愈强迫症就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药物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进行。
在认知层面,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在行为层面,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强迫行为,通过逐步提高暴露程度,由易到难地进行反应阻断练习,让自己彻底摆脱强迫症。
很多强迫症患者会对自己的病症羞于启齿,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让你明白,你只是生了病,不需要对那些不由自主的精神现象和行为负责。只要放下负担,积极治疗,强迫症就能够痊愈。希望你能早日走出强迫症的折磨,享受自由的生活。
陶然,史杰萍, 武鸣,张小娟,寇长贵,向全永,俞琼,于雅琴.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 (1): . 谢冰,寇长贵,史杰萍,赵旭善,赵凌云,杨莉,刘建智,刘洋, 于雅琴,黄悦勤.SAPAP3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1):150-153.汪舟佳,甄清,乔凤,王玉飞,杜昕颖,钟志军,赵瑾,于雅琴,黄留玉,孙岩松,陈泽良.布鲁氏菌BP26基因标记疫苗株的构建及鉴别PCR方法的建立[J].微生物学报,2009,49 (3): 405-409.寇长贵,刘洁楠,俞琼,孟祥飞,史杰萍,于雅琴,桑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302-303.孟祥飞,寇长贵,俞琼,史杰萍, 于雅琴.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6):584-586.于双成, 于雅琴,吴杰.从认识论角度解读“概念”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及功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8-39.殷艳玲,寇长贵,于雅琴,王桂香.脑卒中偏瘫病人家庭跟进服务模式实施可行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18:34-36.陈燕芬,寇长贵,张迪,谢冰,于雅琴,常琳,宋宏宇,左振鹏,黄悦勤,卢瑾,刘肇瑞.在校本科大学生自杀倾向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50-453.张洪丽,刘元宁,张浩, 于雅琴,俞琼,寇长贵,史杰萍,孟祥飞,陶露,曲婷.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多位点关联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38Sup(2):205-212.俞琼,史杰萍,寇长贵,孟祥飞,于雅琴. 胞浆型磷脂酶A2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2):173-176.俞琼,史杰萍,寇长贵,桑红,孟祥飞,于雅琴.精神分裂症与磷脂酶A2 基因多态性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 :. 史杰萍,俞琼,陶然,张小娟,桑红,于雅琴. PTGDS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4(5):348-350.孟祥飞,寇长贵,俞琼,史杰萍,于雅琴. PLA2G4C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6):584-586.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张迪,陈艳芬, 于雅琴.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 206-209.贺晨,于雅琴,邵丽筠,黄新功.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J].口岸卫生控制,2008,13(1):48-50.寇长贵,吕晓珍,齐霁,谢冰, 于雅琴.雷公藤多甙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4(4):671-675.俞琼,陈阳,寇长贵,于雅琴. 第6号染色体短臂HLA-II区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306-309.韩柏慧,陶然,史杰萍,俞琼,王淳秀,于雅琴.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PIP3-E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 293-294.王淳秀,韩柏慧,史杰萍,陶然,于雅琴.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与KPNB3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 538-541.崔明明,韩柏慧,李勇,史杰萍,于雅琴.DTNBP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5): 886-889.延正红,王桂香,吴飞,史杰萍, 于雅琴.NOTCH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相关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 487-488.梅松丽,寇长贵, 于雅琴,杨慧,徐志国,李兆良.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20(11):-57-59甄清,李勇,王韶,于雅琴.过滤水和食用冰块中微生物污染状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8):608-609.曲勍,李校堃, 于雅琴.利用油体表达系统生产外源重组蛋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8): 111-115.俞琼,计融,王晓云,于宝柱, 于雅琴.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气相色谱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5): 939-941.李叔强,王苹,于雅琴,张新, 李冬松.VEGF和TGF-β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骨膜中的表达[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 327-329.王晓云,于雅琴,俞琼.2005年中国居民膳食DON污染调查及暴露评估[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2): . 胡颖,刘丽波,鞠桂芝,张萱,谢林,刘树铮,史杰萍, 于雅琴.KPNB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 526-528,532叶琳,谢林,鞠桂芝,史杰萍, 于雅琴,尉军,王树越.PRODH基因rs2058672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 529-532.乔凤,陈泽良,王玉飞,赵瑾,杜昕颖, 于雅琴,黄留玉.pUC19K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布鲁氏菌突变株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2): 1-5.刘丽波,鞠桂芝,史杰萍, 于雅琴.尉军5-HTR4和GABRG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 1461-1463 .52. 李兆良,高燕, 于雅琴,黛惠玲,万兵华,李晶华,景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7, 20(2): 60-62.寇长贵, 陶然, 张小娟, 史杰萍, 俞琼, 于雅琴. PLA2G4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3):448-450.陶然, 张小娟, 史杰萍, 于雅琴. 磷脂酶A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3): 129-130.郭伟, 陶然, 史杰萍, 寇长贵, 于雅琴. KCNJ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32(1): 100-102.陶然,史杰萍,寇长贵,郭英君,尉军,于雅琴. 6号染色体短臂MHCII类抗原区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2): 171-174.于双成,于雅琴,伦志军.循证医学证据的哲学蕴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 35-36.陶然, 郭英君, 史杰萍, 张小娟,于雅琴. PTGS2/PLA2G4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 31(1): 84-87.陶然, 史杰萍, 张小娟, 王纯秀, 韩柏慧, 于雅琴. 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关性[J]. 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5): . 张小娟, 陶然, 史杰萍, 郭英君, 于雅琴. KPNA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 31(6): . 谢林,鞠桂芝,史杰萍,刘树铮, 于雅琴,桑红.尉军膜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J].中国公共卫生,2005, 21(10): 1166-1167 .张海英,谢林,胡颖,刘丽波,鞠桂芝,史杰萍, 于雅琴,刘树铮.HTR2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1(5): 755-757.张萱,王珍琦,史杰萍,赵景春, 于雅琴,刘树铮,尉军.两种微量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1(4): 636-639.刘丽波,鞠桂芝,史杰萍, 于雅琴,尉军.遗传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 1310-1311 .刘丽波, 鞠桂芝, 史杰萍, 于雅琴, 尉军. GLRA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0(4): 499-502.于雅琴, 史杰萍, 俞琼, 陶然, 李季. HLA-DQA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0(4): 495-498.郭英君, 于雅琴, 史杰萍, 刘树铮, 尉军. 人类PIP3-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0(2): . 史杰萍,刘雅文, 于雅琴,刘娅,杨明堂,孔富强,乔会珍.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0(2): 169-171.胡颖,许琪,鞠桂芝,刘树铮,史杰萍, 于雅琴,尉军.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genes on chromosome 13q32[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4,117(3): 464-466.胡颖,鞠桂芝,刘树铮,史杰萍, 于雅琴,尉军.人类13q32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 392-394.谢林,鞠桂芝,刘树铮,史杰萍, 于雅琴,桑红,尉军.精神分裂症与染色体22q11的连锁不平衡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787-790.李波,于雅琴,寇长贵,李为群,藤少瑞,张兴国,刘鹤.中国北方地区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疾病调查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29(6): 844-846.于雅琴, 陶然, 史杰萍, 桑红, 张萱, 尉军, 刘树铮. DQA1、DQB1和DQB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 29(1): 19-24.于雅琴, 俞琼, 郭英君, 桑红, 史洁萍, 刘树铮, 尉军. 六号染色体短臂MHC区DRB3、DRB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系探讨[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9):815-818.于雅琴, 谢林. 精神分裂症多基因遗传位点的筛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12): 1150-1152.刘林林, 张萱, 李修义,于雅琴, 史杰萍, 刘树铮, 鞠桂芝, 尉军. 人类第6号染色体NOTCH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29(1): 29-31.史杰萍, 于雅琴, 李波, 杨明堂, 俞琼. HLQ-DQB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28(5): 457-460.于雅琴,史杰萍,刘雅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单胺氧化酶A和B多态性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7):640-642.李波,于雅琴,史洁萍,方乐,王彩虹.脑血栓患者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多态性研究[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 27(6):620-622.于雅琴,李波,史洁萍,方乐,杨立平.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6):623-625.刘雅文,李波,于雅琴,郭世平,刘明育.地方性乳房肿大症病区荞麦对大鼠血清催乳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2):141-142.
349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2 回答
329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2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3 回答
28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