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各国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已经有了抵抗的能力,可以通过提高防疫措施以及接种疫苗,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正是因为在新冠病毒面前不再是那么的没有反抗能力,使得许多国家的人开始放松警惕,逐渐放开疫情的防控措施,很多人出门不再戴口罩,更是大规模的聚集在一起,这就导致疫情再度的出现了反弹。只不过这次疫情反弹,不少人却表现出了足够的淡定,因为在他们看来新冠病毒是可以治愈的,因此也逐渐的放松下来。
最新报告62种“新冠后遗症”
嗅觉丧失、头痛、胸痛、关节痛、性欲减退、男性性功能障碍、脱发、打喷嚏……这项涉及48万余人的研究可能是现时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中,样本量最多的一个。新冠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三年间,一直是研究者关心的话题。
对于这种在学术界常被简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的新冠长期后遗症,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都曾发表过许多研究,描述了长新冠的症状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复杂表现。
而今,随着具有超强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在全球引发的新一轮疫情高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康复的新冠感染者,长新冠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的出炉也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越来越紧张的舆论态势背后,是科学的不确定性
很多长新冠症状其实找不到生理层面的证据,所以各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越来越两极分化。一派认为,长新冠可能是一种新的病理生理并发症,需要进行彻底研究;但是另一派则认为这些所谓的长新冠症状可能是非生理性的,甚至是心理或精神层面的。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休斯敦癌症中心教授张玉蛟告诉八点健闻,他自己和家人感染新冠一月后就恢复正常了,没有残留或出现什么其他症状。而他的感染过新冠的癌症病人们(基本是70岁以上),也很少有人主动跟他报告出现了其他的严重症状。
“有些病人可能一个月以后还会有咳嗽,气短等问题,但是这些病人本身就有退行性的基础疾病,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差,有的甚至还是肺癌,所以很难说这些症状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即便确实不如感染前,恶化程度也只有一点点。”
焦虑、疲倦、恐惧,传染病大流行的社会后遗症
历史经验来看,传染病暴发期结束,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终止,被感染者与人类社会,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后遗症”。如今,从阿尔法到奥密克戎,流行毒株致病力不断下降,危重症、住院群体占比不断下降,但在全球感染者超5亿之时,“新冠后遗症”自然地正在从感染者被损伤的肺部、身体、生活曼延到群体神经中。
最初的“后遗症观测症状”还没那么到几十几百项那么丰富,彭志勇告诉八点健闻。即便在病毒毒力最强的武汉时期,在感染最严重的、需要插管的危急重症病人中,后遗症的问题也“没那么严重”,一年的跟访期结束时,大部分患者的肺部功能恢复了,“即便没恢复的,也无需用药”。
然而,令彭志勇感到困惑和无力的却是一些非生理症状。跟访的第一阶段,团队发现有20-50%的重症康复者出现了抑郁,“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比如,有人上班时,别人躲着他;有的人有心理阴影;还有一些老年人被家里人要求不能抱孩子”。
而根据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的跟访,2年后,金银潭医院出院的病人中,依然有55%的康复者具有一种及以上长新冠症状。在长新冠感染者们的叙述中,这些症状被具体为易疲倦、出现幻觉、“脑雾”、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呼吸不畅……在前述的英国200万经历了长新冠症状的既往感染者中,超一半(56%)人正在为“易疲劳”所困,而有140万人则认为长新冠对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