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

2015-07-28 18: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子宫内膜癌又称为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常见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发病年龄58~61岁[1]。发病原因雌激素依赖型:多见于无排卵疾病,功能性卵巢肿瘤,绝经后长期无P的HRT和长期TAM,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有关,患者较年轻;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绝经后延。非雌激素依赖型:与雌激素无关,少见病理学类型、多见于老年体瘦妇女、雌孕激素受体多阴性,预后不良[2-4]。该病主要见于老年妇女,极早期无明显症状,尽在检查时发现,阴道流血表现在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阴道流血,月经不调。阴道流液为浆液或浆液血性,疼痛的原因主要是浸润周围或宫颈梗阻[5]。螺旋CT的扫描方法,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6]。本文为了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1例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1例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实验室和病理检查证实,年龄28~77岁,平均(33.5±2.3)岁,病程1~5年。其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中,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2例,Ⅳ期2例。按照病理分型,分为中高分化癌3例,透明细胞癌4例,乳头癌4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高电压120 kV,低电压就调至60 kV,管电流和时间选用自动调节,子宫CT平扫加三维重建(MPR平面重建、曲面重建、MIP最大、最小密度投影、SSD表面遮盖法重建)。操作人员透视前做好暗适应准备,X线机透视条件的调节,一般为55~70 kV,2~4 mAs,距离175 cm。受检者须脱去裤子。透视操作,先放大CT荧屏视野,对子宫进行全面观察,然后缩小视野,自上而下,左右对比,并转动患者体位,然后观察病变情况,透视结果应详细记录。
  2 结果
  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例,Ⅳ期3例。Ⅰ期、Ⅱ期与临床的符合率为100%,Ⅲ期的符合率为50.0%,Ⅳ期的符合率为66.7%。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会更高。详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比较 例
  方法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增强扫描(n=11) 3 4 1 3
  病理确诊(n=11) 3 4 2 2
  3 讨论
  CT平扫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呈稍低或等密度,较难判断宫颈与宫体的界限,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子宫内膜及癌肿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癌肿呈轻中度强化,与正常子宫肌层形成对比。可多角度观察宫颈与宫体的关系,明显改善对宫颈受浸的判断,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本研究中采用CT平扫加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及曲面的重建,大大提高了图像后期处理的质量,可以多方位观察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遗漏病灶[9]。
  CT平扫不仅检出率低,而且对病灶的定型和鉴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程度和增强方式或类型可以提高病灶的定型能力,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率,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Ⅰ期子宫内膜癌肿瘤位于子宫内膜内,CT平扫表现可正常,或子宫内膜的增厚,呈低密度,边缘可不规则。如果肿瘤位于一侧,则两侧的低密度内膜不对称。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肿瘤轮廓更清楚。Ⅱ期CT横断面图像较难辨别宫颈与宫体的界限,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多角度观察宫颈与宫体的关系,可明显改善对宫颈受浸的判断。Ⅲ与Ⅳ期的子宫内膜癌,肿瘤侵犯子宫颈时,表现为子宫颈增粗、不对称,密度减低。可根据CT增强扫描图像判断对周围结构的侵犯与转移[10-11]。
  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小的淋巴结的鉴别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分[12]。
 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例,Ⅳ期3例。Ⅰ期、Ⅱ期与临床的符合率为100%,Ⅲ期的符合率为50.0%,Ⅳ期的符合率为66.7%。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会更高,增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以利于发现病灶,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性质,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的诊断工具。
  参考文献
  [1]詹松.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59.
  [2]唐永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62-63.
  [3]赵英华,彭述文,米霞.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28(4):15-17.
  [4]张玉忠,张雪林,王劲,等.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2):81-83.
  [5]黄锐,冯敢生,王孝英,等.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子宫内膜癌的操作方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20):955-958.
  [6]杨莉.早期子宫内膜癌最佳手术方式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29-30.
  .Gynecol Oncol,2012,125(1):103-108.
  .Gynecologic Oncology,2013,128(1):77-82.
  [9]张继斌,许建铭,须同禄,等.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及分期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11(8):159-184.
  [10]孙岩.子宫内膜癌侵及肌层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126-127.
  [11]欧岱泉,蒋冬仁.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56-5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