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法探讨和临床疗效分析

2015-12-13 11: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的分型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均为发病后两周以内收入院治疗。根据患者听力损失的类型将其分型,不同的类型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疗效并分析结果。结果:根据听力损失类型并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疗效分级标准,低频下降型(250~500 Hz处听力下降)预后最好;中频下降型(500~4 000 Hz处听力下降)与平坦型预后较好;高频下降型(4 kHz以上听力下降)与不规则型预后较差;全聋型预后最差。结论:各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由于发病机制的不同,其预后也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临床分型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听力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 d以内;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及眩晕。由迷路窗膜破裂引起的突聋已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不再包括在“突发性耳聋”之内[1]。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住院治疗的78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有完整的住院病历资料的78例(78耳)患者,均为发病后3周之内入院治疗。男38例,女40例,年龄20~62岁,平均(42.5)岁。右耳41例,左耳37例。其中低频下降型(250~500 Hz处听力下降)20例;中频下降型(500~4 000 Hz处听力下降)10例;高频下降型(4 000 Hz以上听力下降)19例;平坦型(所有频率听力都下降)20例;全聋型(所有频率发生极重度以上耳聋)6例;不规则型(在治疗过程中听力仍有波动)3例。

1.2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如下[2]:低频下降型主要采用激素+脱水治疗和(或)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中频下降型治疗原则同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使用离子通道阻滞剂(我科用利多卡因)+激素治疗;平坦型用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我科用巴曲酶)+激素治疗;全聋型和不规则型治疗原则同平坦型。药物的用法:我科激素治疗一般为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 mg/次,1次/d,共3 d,若有效则再用2 d后停药。脱水剂一般运用甘露醇。2%利多卡因用法为静脉滴注10 mg/次,1次/d,7 d为1个疗程。巴曲酶给予静脉滴注第1次10 U,以后隔日1次,5 U/次,一共用4次。

1.3  治疗后疗效评估标准和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1996)疗效分级标准,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低频下降型中痊愈15例,显效3例,有效2例,痊愈率为75%,有效率在20例中为100%;中频下降型中痊愈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痊愈率为60%,有效率为90%;高频下降型中痊愈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42.1%,有效率为78.9%;平坦型中痊愈11,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55%,有效率为85%;全聋型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例,痊愈率16.7%,有效率为66.7%;不规则型中痊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痊愈率33.3%,有效率为66.7%。

3 讨论

    综上所述,虽然这些患者入院后情况各不相同,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有着不同的原始听力和患病后不同的听力曲线,但是这些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不是我们想在这篇文章里讨论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突发性耳聋应分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我们在临床上将突聋分为六个类型,并将临床疗效分析如下[3]

3.1  低频下降型:是指250~500 Hz处的听力下降,此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膜迷路积水,我们主要采取激素+脱水治疗和(或)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发现此型患者痊愈率最高,有效率也为最高,提示此型预后最好。但此型患者复发的可能最大。

3.2  中频下降型:是指500~4 000 Hz处的听力下降,此型患者语言频率的听力损失最为明显,目前有观点认为此型特别是1 kHz处的听力下降可能与遗传有关,我们对此型的治疗原则与低频下降型相同。发现中频下降型突聋的预后较好,但痊愈率和好转率比低频下降型略差。

3.3  高频下降型:4 kHz以上听力下降,可能与内耳毛细胞的损伤有关。我们主要给予离子通道阻滞剂+激素治疗,发现此型的预后较差。

3.4  平坦型:所有频率的听力都下降。此型可能是迷路血管痉挛所致,我们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激素治疗。发现平坦型突聋的预后也较好,与中频下降型的治愈率和好转率相近。

3.5  全聋型:所有频率发生极重度以上耳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关。往往此型患者伴随有眩晕,提示耳蜗前庭动脉阻塞。治疗原则为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激素治疗。发现全聋型突聋治愈率与好转率为所有突聋类型中最低的,预后最差。

3.6  不规则型:指在治疗过程中,听力仍有波动,或进一步下降。目前认为此型可能与颅压的变化及免疫性疾病有关,治疗原则同平坦型,但此型预后仍较差。

    我们发现去除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全身情况的其他因素后,各类型的突聋其预后有较大的不同,这点可能是发病机制不同的原因。

4 参考文献

[1]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89.

[2] Ganazer U.Leitlinie Horsturz.Konsensusbericht im auftrag despuasidium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hals-nasen-ohren-heilkunde,kopf-und hals-chirurgie[J].HNO Information,2004,22(4):302.

[3] 余力生.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11(6):87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