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通过病例探讨分析纳洛酮对于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肝性脑病患者56例,分成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测量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氨、脑电图、8 h清醒率、48 h清醒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对血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纳洛酮;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严重肝病,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失常和昏迷、意识障碍等。其治疗方法主要以纠正氨基酸不平衡和降低血氨浓度为主[1-3]。近些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作为β-内啡肽抑制剂的纳洛酮,对于中枢神经催醒和神经细胞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使肝性脑病患者提前清醒,并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纳洛酮对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效果,对56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肝性脑病患者56例。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使用纳洛酮治疗)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49.1±10.9)岁,其中乙醇性肝硬化为8例,占26.7%,肝炎后肝硬化为15例,占50%,重症肝炎为1例,占3.3%,肝癌为6例,占20%;对照组(常规治疗)为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49.8±10.1)岁,其中乙醇性肝硬化为8例,占30.8%,肝炎后肝硬化为13例,占50%,重症肝炎1例,占3.8%,肝癌为4例,占15.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26例患者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组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250 ml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加入纳洛酮2.0 mg行静脉滴注,24 h保持静脉滴注量为4 mg,直到患者清醒为止。
1.3 指标观察:检测血氨、脑电图、8 h清醒率与48 h清醒率。按照West Haven制定的标准,根据肝性脑病脑电图分期(Ⅰ期无明显异常,Ⅱ期出现异常的慢θ波,Ⅲ期出现明显异常的慢波θ和三相慢波,Ⅳ期出现δ波)分为0~4级5个级别,其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改善2级以上或恢复到0级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0.5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治疗组用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对血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组 | 30 | 13 | 14 | 3 |
对照组 | 26 | 6 | 10 | 10 |
组别 | 例数 | 8 h内清醒 | 48 h内清醒 | 脑电图改善 | 血氨恢复正常 |
治疗组 | 30 | 18 | 24 | 24 | 18 |
对照组 | 26 | 7 | 14 | 14 | 13 |
χ2值 |
| 6.17 | 4.37 | 4.37 | 0.56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