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5-12-13 1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通过病例探讨分析纳洛酮对于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肝性脑病患者56例,分成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测量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氨、脑电图、8 h清醒率、48 h清醒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对血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纳洛酮;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严重肝病,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失常和昏迷、意识障碍等。其治疗方法主要以纠正氨基酸不平衡和降低血氨浓度为主[1-3]。近些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作为β-内啡肽抑制剂的纳洛酮,对于中枢神经催醒和神经细胞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使肝性脑病患者提前清醒,并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纳洛酮对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效果,对56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肝性脑病患者56例。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使用纳洛酮治疗)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49.1±10.9)岁,其中乙醇性肝硬化为8例,占26.7%,肝炎后肝硬化为15例,占50%,重症肝炎为1例,占3.3%,肝癌为6例,占20%;对照组(常规治疗)为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49.8±10.1)岁,其中乙醇性肝硬化为8例,占30.8%,肝炎后肝硬化为13例,占50%,重症肝炎1例,占3.8%,肝癌为4例,占15.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26例患者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组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250 ml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加入纳洛酮2.0 mg行静脉滴注,24 h保持静脉滴注量为4 mg,直到患者清醒为止。
1.3  指标观察:检测血氨、脑电图、8 h清醒率与48 h清醒率。按照West Haven制定的标准,根据肝性脑病脑电图分期(Ⅰ期无明显异常,Ⅱ期出现异常的慢θ波,Ⅲ期出现明显异常的慢波θ和三相慢波,Ⅳ期出现δ波)分为0~4级5个级别,其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改善2级以上或恢复到0级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0.5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治疗组用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对血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30

13

14

3

对照组

26

6

10

10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后各项指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8 h内清醒

48 h内清醒

脑电图改善

血氨恢复正常

治疗组

30

18

24

24

18

对照组

26

7

14

14

13

χ2

 

6.17

4.37

4.37

0.56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明确的说法,很多资料显示是在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其中氨中毒被认为是主要原因。肝性脑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差,死亡率高。肝性脑病患者大多数都存在门静脉高压,导致一些由肠道吸收的氨无法经过肝脏处理而直接进入到人体循环系统,增加的血氨,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水肿,脑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
  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的吗啡受体拮抗剂,他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较强,并且内在没有活性,能够较为有效的拮抗或者减轻过多的阿片肽给中枢神经造成的抑制作用。纳洛酮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且代谢速度快,其作用可以维持45~90 min,可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加快受损神经的修复,对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另外,纳络酮亦可抑制S100蛋白表达,以降低其毒性作用,保护脑部组织,同时减轻钙超标,加快患者的苏醒。
  此外,纳洛酮作为β-EP受体特异拮抗剂,还可以抑制β-EP受体,对起逆转β-EP起到直接的作用,从而使突触传递衰竭得到改善,脑血流灌注量得到增加,而且还可以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稳定了神经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改善了细胞代谢的水平,改善了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从而起到催醒作用,可显著减少肝性脑病患者苏醒所需要的时间。
4 参考文献
[1] 邓长生,张友才.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1):648.
[2] 王永梅.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08,29(20):1706.
[3] 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治疗作用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1):4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