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2015-12-13 11: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给予乙胺碘呋酮加卡托普利治疗,与单用乙胺碘呋酮组进行比较。结果:乙胺碘呋酮加卡托普利组疗效(90.6%)优于对照组(78.1%)(P<0.05)。结论:乙胺碘呋酮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阵发性房颤控制率较高,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乙胺碘呋酮;卡托普利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四川省达州电业局职工医院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乙胺碘呋酮加卡托普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四川省达州电业局职工医院收治的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4.2±7.4)岁,其病因为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特发性房颤3例,不明原因者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3.4±7.1)岁,其病因为冠心病12例,高血压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特发性房颤4例,不明原因者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有可比性。患者在PAF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慌、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均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心电图表现为正常的心房除极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间隔不均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min。R-R间期不等,心室率低于心房率,QRS波群宽大畸形。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乙胺碘呋酮治疗,0.2 g/次,3 次/d,7 d后,改为0.2 g/次,2次/d,7 d后,减为0.2 g/次,1次/d,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同时口服卡托普利,12.5 mg/次,3次/d,5 d后改为25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阵发性房颤不发作或减少90%以上;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80%~9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效率(%)

观察组

17(53.1)

12(37.5)

3(9.4)

90.6

对照组

12(37.5)

13(40.6)

7(21.9)

78.1

2.2  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的变化情况:随访1年后,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的变化情况(

 组别 

左房内径(mm)

LVEF(%)

观察组

41.3±4.6

49.7±5.1

对照组

43.1±4.4

46.2±4.6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低血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Q-T间期延长。对照组3例低血压、5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Q-T间期延长、1例ALT升高。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心房触发灶引起的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有关[1]。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本组观察组32例病例病因为冠心病占40.6%,高血压病占28.1%,风湿性心脏病占15.6%,特发性房颤占9.4%。
  心房颤动患者可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栓塞、诱发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如果能将其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不仅可以预防发生上述并发症,还可减轻心悸感、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乙胺碘呋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减慢传导。且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并且有对抗颤动的作用,可提高致颤阈,有效地转复阵发性AF,并预防期发作,是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首选药。而卡托普利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I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从而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卡托普利抑制AF患者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可降低其复发率,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3]。
  本组资料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卡托普利与乙胺碘呋酮联合治疗后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乙胺碘呋酮组(P<0.05)。随访1年后,LVEF高于单用乙胺碘呋酮组(P<0.05),说明卡托普利与乙胺碘呋酮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抑制心房的重构,延缓心房的扩大。总之,乙胺碘呋酮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阵发性房颤控制率、窦律维持率、症状缓解率均较高,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30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4,6(28):443.
[2] 陈湛生,刘苏陵.胺碘酮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4,25(3):329.
[3] 吴  宁.胺碘酮(可达龙)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4,4(10):8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