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药物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61.6%。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1],起病急、进展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均符合《神经病学》关于SAH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0~50岁,平均32岁,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为主要表现;经腰椎穿刺或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SAH,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药物加脑脊液置换术)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保持大便通畅,密切监护神志瞳孔及生命征变化,根据病情予吸氧、降压、脱水、防治脑血管痉挛、神经营养药,急性期加用止血药静脉维持24~48 h,对于合并较大量脑内或脑室内血肿的病例,入院后即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或侧脑室引流术以清除血肿并降低颅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腰穿脑脊夜置换法:第1次术前予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腰穿成功后测脑脊液(CSF)初压,然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 ml,注入生理盐水5~10 ml,留置5 min,缓慢重复上述操作2~3次,置换脑脊液20~25 ml,最后一次注入生理盐水5 ml,加地塞米松5 mg,使脑脊液总量减少5~10 mg,最后测CSF压力(终压)。一般2 d做1次,依病情决定置换次数,共3~6次,至脑脊液压力正常或颜色基本清晰为止。
1.3 观察项目:治疗前后头痛减轻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时间等。
1.4 疗效判定:治愈:神智清楚,头痛完全缓解,脑膜刺激征转阴,CSF恢复正常,无明显并发症;显效:头痛基本消失,颈项稍有强直,CSF接近正常,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恢复良好;有效:头痛减轻,颈项稍有强直,CSF稍正常,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恢复差;无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无明显减轻,出现再出血,脑疝等平重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61.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对照组 | 22 18 | 14 6 | 6 5 | 2 7 | 90.9 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