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微创锥颅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30例疗效观察

2015-08-10 08: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介绍脑室出血微创锥颅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选取脑室出血患者30例,行微创锥颅脑室引流及脑脊液置换治疗,随机抽取行微创锥颅脑室引流病例(未做脑脊液置换)30例作为对照。结果: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较单纯脑室引流可以明显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抗生素的用量,改善预后。结论: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室出血;微创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平均置管时间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大脑半球内有左右各一个侧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叫第三脑室,延脑、桥脑、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相通[1]。笔者采用微创锥颅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脑室出血患者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0岁,平均64岁。随机抽取2003年10月~2010年2月做的微创锥颅脑室引流病例(未做脑脊液置换)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5~76岁,平均67岁。两组临床表现:发病后均有头痛表现,伴呕吐35例,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7例,伴嗜睡14例,昏睡26例,浅昏迷14例,中度昏迷4例,深昏迷2例。两组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提示脑室出血。单纯脑室出血12例,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24例,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12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1例,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11例。手术时间的选择:发病2 h内1例,8 h内7例,8~24 h内21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情况:①剃头备皮;②用头颅CT图片选择穿刺点及介入手术入路;选择双侧侧脑室前角的最大层面的中心为穿刺目标,选择发额际上2.5 cm,正中矢状线旁开2 cm处为穿刺点,选择穿刺目标与穿刺点连线为穿刺方向,选择穿刺点延穿刺方向距穿刺目标的距离±0.5 cm为最大穿刺深度;③用标记笔在头皮上标记穿刺点,画出三维方向线。

1.2.2 手术方案:①常规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20 cm内区域的皮肤;②术者手消毒,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③铺无菌手术洞巾;④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穿刺点周围1 cm区域内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颅骨膜;⑤专用三棱锥钻通颅骨,刺穿硬脑膜;⑥用专用的内附导丝的硅胶引流管,沿着预先规定好的三维方向穿刺到目标部位(双侧脑室前角),再用5 ml注射器轻轻抽吸双侧脑室血凝块,不超过CT预算值的1/3,再用温生理盐水置换、碎吸含血的脑脊液,直至变淡、清亮;⑦之后,一侧脑室引流管保持原位不动,另一侧脑室引流管在不用金属导丝导引的状态下,继续软管深入约2.5 cm到第三脑室,放置合适后,只要引流管通畅即可;⑧缝线头皮固定引流管,无菌纱块包扎,接一次性引流器,结束手术;⑨送回病房,固定引流器,引流管外口高于头颅中心15~18 cm;⑩脑脊液置换,仅在治疗组实施,方法是术后超过8 h,经双侧导管各注入尿激酶5万U,封闭2~4 h,打开引流管,用20 ml注射器抽取温生理盐水(35℃左右)20 ml,从一侧引流缓慢注入脑室5~10 ml然后缓慢抽出,反复进行直至注射器内的生理盐水颜色变深,调节引流管三通开关,把血性置换液注入引流袋内,调节引流管三通,再次抽吸生理盐水同样的操作,直至血性脑脊液颜色变淡。1次/8~12 h,24~36 h复查一次CT了解清除效果;⑪预防感染;⑫清除效果满意后拔除引流管,缝扎伤口,常规伤口换药至伤口痊愈。对照组除不进行脑脊液置换外,其他治疗方案均相同。

2 结果

脑室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3 d 12例,4 d 11例,5 d 4例,6 d 3例,平均时间3.93 d。对照组6 d 9例,7 d 7例,8 d 10例,9 d 4例,平均时间7.30 d。不难看出,在置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们在引流过程中发现常规引流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及颅内感染,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间延长。笔者在常规引流的基础增加了脑脊液置换的办法,经过2~3 d的置换,可以尽快的使血性脑脊液达到拔管指征。尽早拔管也减少了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用量。

锥颅术后必须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冲洗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块堵塞,术后一定要用尿激酶20~30 kU,2~6 h冲洗一次,24 h后每天冲洗2~3次。操作过程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引流管周围伤口应定期换药。

正压引流,使脑压平稳过度,防止过度引流,引流管出口固定高度必须在头颅中心上15~18 cm之间。

术后注意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因出血量大,术后脑水肿严重,为减轻脑水肿术后常规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静脉滴注,1次/6 h,复方甘油果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术后2~3 d给人血白蛋白5~10 g,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或间断使用速尿注射液20~40 mg,静脉推注,降颅压。但须防止降压过度,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组织缺氧。术后保持血压平稳,血压超过200/120 mm Hg(1 mm Hg=0.1333 kPa)时,可用速尿降压,但尽量使收缩压不低于180 mm Hg,严禁使用长效降压药,以免血压持续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严重不足,而诱发脑梗塞。

防止肺部及尿道感染。术后每不超过2 h翻身拍背1次,以利排痰及防止坠积性肺炎形成。因患者昏迷术前都置尿管,置尿管后易出现尿路感染,故术后常规抗感染5~7 d,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或0.2%甲硝唑注射液250 ml,冲洗膀胱,2次/d。

预防应激性溃疡出现,由于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易出现应激性溃疡,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常规应用洛赛克40 mg,静脉推注,1~2次/d,连用3~5 d,根据情况可改为鼻饲管给噢美拉唑20 mg,2次/d,持续8~10 d。

支持治疗。术后2 d血压平稳后置鼻饲管,鼻饲管喂养提供机体热量及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拔除引流管之前,常规头颅CT检查,应监测脑脊液常规,尤其是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必须正常后才可拔除,因为高细胞计数(尤其是白细胞计数)、高浓度蛋白均可引起中央导水管梗阻,引起脑积水形成,预后不良。

总之,改进微创锥颅(介入)脑室外引流术在基层开展可能最大限度抢救患者生命,更好的改善愈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霍平均.微创侧脑室引流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23例疗效观察[J].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27(1):9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