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43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2015-11-13 09: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心脏内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抢救和治疗,以及笔者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于接诊后迅速进行常规性抢救治疗,包括镇痛、吸氧、镇静、看护等,并对各项体征进行检测;对无心律失常、以及生命体征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余患者均给予急诊科常规抢救治疗。结果:28例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于接诊后确诊并办理住院治疗均在4 h以内,其中21例(75%)患者溶栓治疗成功,7例(25%)病情未获得好转,变化不明显;在本组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未发生死亡病例,但在患者送入住院病房施治阶段,出现3例(6.98%)已死亡,1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年龄在76~82岁,为高龄患者。结论: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好,死亡率低,且有助于迅速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心脏内科;急诊;病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脏内科急诊较常见病症,主要因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心肌急性坏死而致[1]。文章总结了2008年3月~2010年5月间接诊的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并对心脏内科的急诊抢救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3例患者均为我院接诊的具有典型性、或不典型性胸痛病史者,均经我科室心电图检查而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7.8±3.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为0.5~15 h,其中以急诊挂号就诊者28例,为发病1 h后接受治疗,经“120救护车”紧急接回患者15例,为发病后1 h内就诊。经查,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分别为:广泛前壁梗死者22例,前间壁梗死者9例,前侧壁梗死3例,下后壁梗死者9例。
  患者,男,67岁,于2009年7月因持续性胸痛由家人陪护入我院急诊室就诊,就诊时胸痛已持续约3 h,经询问病史,患者已出现活动后胸闷、累积心前区不适感7 d之久,有既往高血压病病史。对患者进行体征检测,血压为140/85 mm Hg(1 mm Hg=0.1333 kPa),呼吸21次/min,脉搏88次/min;患者两肺无别啰音,双下肢无水肿出现;查心电图发现有窦性心律,于ST段Ⅰ、aVL、V1~V5导上移呈现为单相曲线,而Ⅱ、Ⅲ、aVF导呈现为对应性下移,另外,T波Ⅱ、Ⅲ、aVF导呈现为双相。经确诊,该患者为高血压,冠心病,出现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我科于接诊后立即给患者施以3~5 L/min吸氧,严密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给予100 mg杜冷丁肌内注射,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患者于临床无并发症和心律失常等征兆,故为患者进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使用生理盐水50 ml与1.5×106 U尿激酶混合液进行静脉滴注,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后用30 μg/min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经以上后,患者于2 h内胸痛显著减轻,查心电图其ST段下降大于50%,再查造影患处疏通,确定溶栓治疗成功。在护理人员监护下将患者移入住院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1.2  抢救方法:确诊后,遵照我院急诊患者抢救预案给予患者镇痛、吸氧、镇静等常规处理,随时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为患者静输硝酸甘油、极化液、或是参麦注射液等药物;进行常规性血液采集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肌酶谱系列、出血凝血情况、血型等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记录。
1.3  内科紧急溶栓治疗方法:43例患者中,无心律失常、以及生命体征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等患者28例,均于急诊科内直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立即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后以生理盐水50 ml稀释尿激酶1.5×106 U,并进行静脉推注,注意控制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另外于尿激酶静输完成90 min后,使用生理盐水200 ml稀释普通肝素5×106 U,通过静脉滴注抗凝,滴速为500~1 000 U/h,以预防患处再出现梗死。其余15例患者均给予急诊科常规抢救治疗,并由护理人员监护送入住院病房实施治疗。
1.4  评价指标:判断为溶栓成功的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2]:①心电图检测:患者抬高的ST段在2 h内下降度大于50%;②患者胸痛感于治疗后2 h内基本消失;③患者2 h内未出现灌注性心律不齐;④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于治疗后14 h内峰值提前出现;⑤经冠状动脉造景术检查,确定患者冠状动脉通畅,阻塞清除。
2 结果
  28例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于接诊后确诊并办理住院治疗均在4 h以内,其中21例(75%)患者溶栓治疗成功,7例(25%)病情未获得好转,变化不明显。另外15例因临床出现心律失常和并发症患者,未实施溶栓治疗,均给予急诊科常规抢救治疗,并由护理人员监护送入住院病房实施治疗。
  在本组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未发生死亡病例,但在患者送入住院病房施治阶段,出现3例(6.98%)已死亡,1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年龄在76~82岁,为高龄患者。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中老年人当中较为常见,就诊时多伴有较严重的胸痛等症状,需及时救治[3]。当诊断明确后,应争分夺秒采取抢救措施。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治疗AMI,因无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能够更有效地节省施治时间,为患者争取尽早治疗机会,目前已经在急诊的临床救治中被广泛应用[4]。内科急诊溶栓的目的在于在30~90 min内使患者因血栓造成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打通,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从而紧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并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本组治疗表明,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好,死亡率低,且有助于迅速减轻患者痛苦。
  在对AMI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一过性低血压的发生,但目前医学界对于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仍需深入研究与探讨。在本组实验中,28例溶栓治疗患者中有2例(7.14%)出现低血压,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后,使患者血压在短期内接近正常。
4 参考文献
[1] Mehta RH,Harjai KJ,Cox D,et a1.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correlates andoutcomes of suboptional coronary 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3,42(10):1739.
[2] 秦有成,杨志伟,高兰秀.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38例临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7):857.
[3] 陈小芳,徐  标,宋  杰,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6):535.
[4] 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225例经验总结[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3):18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