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体会

2015-08-14 0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该疗法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滴注尿激酶的方法进行溶栓治疗。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对患者的有效率、安全性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结果:研究对象的临床有效率为76.9%,研究对象中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有导致,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部分心肌坏死,导致患者不良的预后。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3]。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5~78岁,平均43.5岁。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均具备以下条件:①患者胸痛持续超过30 min,经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症状未能得到缓解;②急性期心电图:在发病的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出现相邻的两个导联或多个导联的ST段明显升高,肢体导联超过0.1 mV,T波均高耸;③溶栓禁忌证:患者均无严重的溶栓禁忌证,无肢体组织活检、内脏手术、创伤性心肺复苏术、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证;④梗死部位:前间壁5例,前壁3例,下壁6例,广泛前壁4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在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将患者送入急诊抢救室,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吸氧和心电监护。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治疗:①溶栓前准备: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进行检测。同时予以水溶性阿司匹林,口服给药,首次剂量为150~300 mg,之后按照150~300 mg/d给药,连续用药5 d后,将剂量调整为50~150 mg/d;②溶栓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注入到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通过静脉滴注予以治疗,掌握好滴注速度,在30 min内滴完;然后将100 mg的肝素,10 mg硝酸甘油混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情况给予适量的卡托普利、多巴酚丁胺、阿替洛尔等药物;③溶栓后措施:溶栓治疗后2 h、12 h、24 h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并于治疗后2 h对患者进行心肌酶谱CK和CK-MB的检测;④出院医嘱:嘱患者出院后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并定期进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与溶栓治疗前对所有进行全导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型、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进行常规检测。溶栓治疗开始后按30 min/次进行定位心电图检测,持续3 h;患者发病后按3 h/次进行心肌酶学检查持续48 h。

1.4  再通指标:溶栓治疗后根据以下标准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拧再通:①患者胸痛症状在2 h内得到迅速缓解;②CK-MB酶峰发生明显变化,恢复到发病14 h内;③患者心电图的ST段在2 h内下降超过50%;④溶栓后2 h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出现以上2项或2项以上的患者可以确定为再通。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率:根据再通标准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的评定,符合再通标准的患者40例,临床有效率为76.9%。符合再通标准的40例患者的CP-MB和GPK峰值均明显提前,在距发病8~15 h之间,平均时间9.6 h;2~3 h内抬高的ST段接近等电位线或恢复正常;治疗后2 h内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4 h内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经处理后恢复正常。

2.2  并发症: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并发症进行统计,无死亡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仅出现1例轻微牙龈出血,2例尿检镜下血尿,1例皮肤黏膜出血和1例鼻衄。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死率较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心肌供血中断,因持久性缺血导致患者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溶栓治疗是该病直接而有效地治疗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溶栓治疗主要是借助激活纤溶酶原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使血栓迅速溶解,使梗死的动脉再通,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挽救患者的生命。该疗法应用于临床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总之,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华文良,张世裕,陆  曙.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

[2] 马文霞.5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及其合并症的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

[3] 尿激酶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多中心临床试验1406例总结[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