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的理念创新

2015-09-22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a)-0129-02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为10%~20%,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常出现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痛等症状,反映心肌损伤、缺血与坏死等系列的特征性变化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率最高群体为中老年人,并且亦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常见内科急重症,其临床特征具有病发迅速、病程演变短、极易诱发心脏猝死等严重症状发生。所以,对患者展开及时对症的有效抢救及护理,为临床有效抑制AMI恶性后果的关键手段[2]。本文笔者对本院收治的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AMI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53~81岁,平均(59.9±7.8)岁。患病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2例(24%);心肌广泛前壁梗死9例(18%);心肌下壁梗死13例(26%);心肌前间壁梗死16例(32%)。通过临床诊断,50例患者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AMI的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持续性胸痛> 0.5 h者、且行舌下含硝酸甘油后患者胸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病发< 1 d,临床无反复、持续心绞痛,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者;ST段抬高心梗于2个以上的肢体导联大于0.1 mV,以及2个以上的相邻胸导联心梗抬高大于0.2 mV。
  1.3 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均行灌注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再行灌注,且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在监护室内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 对其心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电图变化等指标行连续监查,并行构建静脉通道,嘱患者摄流质及半流质食物,以杜绝便秘发生[3]。护理干预具体手段如下:
  1.3.1 术前护理 立即预备如肝素钠、利多卡因等所需药品。检查抢救设施,静脉通道需建立在左侧肢体,留置针为佳,规避术时静脉穿刺失败而影响用药。提供(4~6)L/min吸氧量,改善患者心肌缺氧、提升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降低梗死面积及心律失常的发生。
  同时,术前心理护理亦很重要。笔者监护的一位76岁的老教师患者,因常有濒死感,极其恐惧手术,情绪不稳、烦燥不配合。笔者接诊后,跟患者进行亲切的交流,耐心对其解释病况,详细地将术中需注意的事项告诉患者,很快地便将他内心的恐惧消除了。在这位患者身上发生的状况具有普遍性,需要医护者耐心地与患者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连接好监护仪,电极片务必粘牢,导联线不可出现缠绕、拉紧、打折现象。将患者两手掌置于臀两侧,左臂缠血压袖带,嘱咐术时勿动。
  1.3.2 术中护理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因受造影剂与导管刺激,使患者呈现心率减缓、室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症状,皆需及时有效处理。且对冠状动脉内的压力进行监测时,球囊导管对冠状动脉产生的堵塞扩张将诱发冠状动脉压的降低。术中务必加大对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电图监测力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医师对症处理。
  1.3.3 术后护理 术后回病房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监护(3~5)d。术后(2~4)h,每 15 分钟测1次血压,及时监测病情变化。术后卧床24 h,穿刺侧肢体进行制动。留意穿刺动脉处是否渗血及血肿。关注足背动脉搏动状况,指导家属协助医护人员进行下肢按摩,防血栓形成。4 h后拔掉鞘管,为预防血压降低及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拔管前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药,因为尽管患者回到病房,痛感等症状得到缓解,可情绪仍然不稳定,担心病情,忧虑经济。医护人员需依状况选取有效手段,令其配合治疗[4]。为降低造影剂不良作用,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助造影剂经肾排出;饮食宜低脂、低盐、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少量多餐,规避心脏负担过高及杜绝低血糖形成。尿潴留及排尿受阻者,热敷下腹,必要时请泌尿外科会诊及留置尿管。病房巡视要频繁,确保患者平安度过AMI与术后卧床期。
  1.3.4 并发症的预防 因抗凝药物的服食与术中抗凝剂的使用,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青紫等症状,留意穿刺动脉是否渗血及血肿。笔者监管的老年患者XX,吃饭不但有剔牙的习惯,还常常以硬尖物件挖耳朵及鼻孔,这些都是不允许的,通过笔者亲切、耐心的交流,老人在以后住院的时间里再未出现此行为。为杜绝皮下淤血,每次对静脉穿刺位置按压皆延长3~5 min。造影剂过敏者,需于术前行碘过敏试验,且依其症状对术者进行及时提醒,控制造影剂量,若休克,需立即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
  2 结果
  50例AMI患者经临床治疗,42例(84%)再通;1例(2%)抢救无效,死因为心脏骤停。7例(6%)并发症,其中,血尿2例(4%),牙龈出血3例(6%),皮肤黏膜出血2例(4%)。临床无明显脑出血及变态反应发生。
  3 讨论
  AMI临床致死率极高,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极严重的一个分支,临床表现为:血流受阻、冠状动脉梗塞,令患者部分心肌因持久严重性缺血导致局部坏死,对心脏功能造成直接的严重损伤[5]。相关资料表明,有45%左右的AMI患者在送往医院前便已死亡。因此,对AMI患者展开有效、对症的急诊救治与临床护理至关重要。
  在围术期要求医护工作者在患者入院之初即需展开康复计划的拟定及实施,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的同时,还需给予术前准备、术中监测、术后卧床指导和对常见并发症等有效地对症护理[6-8]。于围术期对患者临床体征指标展开密切监测,实现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且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积极配合,杜绝并发症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症状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卫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0,9(11):15-18.
  [2] 丁红梅.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抢救措施[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5(6):12,14.
  [3] 刘伟.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 海南医学,2012,1(1): 43-44.
  [4] 田力.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医学导刊,2009,1(8):14-16.
  [5] 陈凌. 早期活动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作用研究[J]. 内科护理研究,2012,3(3):84-85.
  [6] 王喜. 急性心肌梗死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6(1):25-26.
  [7] 麦伟丽.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 现代医院,2012,12(8):87-89.
  [8] 张曙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15-1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