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fu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 译文:太阳病中风证,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为卫阳浮盛抗邪,故发热,尺脉弱为营阴内弱而不能自守,故汗出。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羽毛披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鸣和干呕的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方解:方中桂枝辛温,温通卫阳,解肌祛风;芍药苦平微寒,益阴和营;两药等量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辛甘化阳;大枣味甘,益牌和胃,助芍药益阴以和营;炙甘草味甘性温,调和诸药,伍桂、姜可化阳;配芍、草能化阴。诸药配伍,共成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剂。 服法及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桂枝汤是《伤寒论》之第一方,仲景对其服法、护理言之甚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据其方后所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一、药后啜粥,助药力充汗源。二、温覆微汗,温覆以助汗,微汗以利祛邪。三、中病即止,防过剂伤正。四、不效续服,以汗出病解为目的,在“病证犹在”的情况下,可以一服再服,并可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五、注意饮食禁忌,以防恋邪、伤胃而影响疗效。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为营阴之使,营阴为卫阳之守,营卫调和,各司其职。风寒之邪外袭,则营卫之气受邪,表现为卫阳浮盛,卫阳与邪相争出现发热、脉浮等亢奋的现象,故称卫强,卫为阳,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因卫阳浮盛于外,而失于固密,则营阴不能内守,故使汗出;营阴相对不足,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被风寒之邪所袭,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恶寒。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任是统一的整体,在表之邪,往往也会影响肺、胃,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是以鼻鸣;胃气上逆,故见干呕。 桂枝汤方后注尤有普遍意义,刘渡舟说;“方后所注的煎服法,服药后的护理方法,发汗的要求,饮食的禁忌等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汗法是八法之一,为祛除表邪而设,用药物发汗祛邪,必须通过人体的正气才能发挥作用发不出汗,固然达不到祛邪的目的,但若汗不如法,而使大汗淋漓,则正气先伤,无力祛邪,不仅表邪难解,还易使变证丛生,故凡发汗一定要遵守法度。” 此方以调和营卫为主,此外还有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功效,凡营卫不和的病证皆可选用,决非局限于太阳中风证,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 诚刘渡舟所云:太阳病在此指一切表证,无论中风、伤寒、已治、未治,或是其他表证,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的,便可使用桂枝汤,便是桂枝汤的适应症。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尤其是体质虚弱者,如产后),妊娠恶阻,虚寒性腹痛(如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痛经等),结核,神经衰弱,神经痛,偏头痛,荨麻疹,湿疹,多形红斑,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此外,对于某些原因不明的自汗、盗汗、阳痿、失精等病证而具有桂枝汤证的主要脉证者,亦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