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鉴别的话: 1.纸色谱(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以黄酮苷类来说,一般第一向展开采用某种醇性溶剂,如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等,主要是根据分配作用原理进行分离。第二向展开溶剂则用水或其他含水溶液,如2~6%醋酸等,主要是根据吸附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中,平面性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溶剂如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Rf 值较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苷化后,极性随之增大,在醇性展开剂中Rf 值相应降低,同一类型苷元,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但在用水或2~8%醋酸、3%氯化钠水溶液或1%盐酸展开时,则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 值大小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2.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和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 3.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合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展开剂中多含有醇、酸和水。用紫外及可见光谱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 (2)测定样品在甲醇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 )、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鄄Cl3-HCl)等。 (3)样品如为黄酮苷类,需先进行水解或甲基化后水解,得到苷元或甲基化苷元,再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UV光谱。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特征: 1.黄酮及黄酮醇类:黄酮、黄酮醇等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及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故其甲醇溶液在200~400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称为峰带Ⅰ(300~400nm)及峰带Ⅱ(220~280nm)。黄酮、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予以鉴别,小于350nm者为黄酮,而大于350nm者为黄酮醇。 2.查耳酮及橙酮类:共同特征是带Ⅰ很强,为主峰,而带Ⅱ较弱,为次强峰。查耳酮中,带Ⅱ位于220~270nm, 带Ⅰ位于340~390nm,有时分裂为Ⅰa (340~390nm)及Ⅰb(300~320nm)。 3.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除有由A环苯甲酰基系统引起的带Ⅱ吸收(主峰)外,因B环不与吡喃酮环上的碳基共轭(或共轭很弱),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根据主峰的位置,可以区别异黄酮与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前者在245~270nm,后者在270~295nm。黄酮类化合物的1HMNR谱主要特征: 一、A环质子 二羟基黄酮:H-6及H-8将分别作为二重峰(J=),出现在δ~区域内,且H-6总是比H-8位于高场。 羟基黄酮:A环上有H-5、H-6、H-8三个芳香质子。H-5因有C-4位羰基强烈的负屏蔽效应的影响,以及H-6的邻偶作用,将作为一个二重峰(J=)出现在δ左右。H-6因有H-5的邻偶(J=)及H-8的间偶(J=)作用,将表现为一个双二重峰。H-8 因有H-6的间位偶合作用,显现为一个裂距较小的二重峰(J=)。 二、B环质子 ’-氧取代黄酮:B环质子分为H-3’,H-5’和H-2’,H-6’两组,各以相当于2个氢的双峰信号((J=)出现在δ~区域。H-3’,H-5’的化学位移总是比H-2’,H-6’的化学位移值小,原因是有4’-OR取代基的屏蔽作用,以及C环对H-2’,H-6’的负屏蔽效应。 ’,4’,5’-三氧取代黄酮类:当B环有3’,4’,5’-羟基时,则H-2’及H-6’将作为相当于两上质子的一个单峰,出现在δ~范围内。 三、C环质子 1.黄酮类:H-3常常作为一个尖锐的单峰信号出现在δ处。 2.异黄酮类:异黄酮上的H-2,因正好位于羰基的β位,且通过碳和氧相接,故将作为一个单峰出现在比一般芳香质子较低的磁场区(δ~)。 3.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 ①二氢黄酮类:H-2与两个磁不等同的H-3偶合(Jtrans=,Jcis=),故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处。两个H-3,因有相互偕偶(J=)及H-2的邻偶,将分别作为一个双二重峰出现,中心位于δ处,但往往相互重迭。 ②二氢黄酮醇类:在天然存在的二氢黄酮醇中,H-2及H-3多为反式二直立键,故分别作为一个二重峰出现(J=)。H-2位于δ前后,H-3则位于δ左右。流化喷雾干燥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制粒技术。该技术利用流化床干燥器使粉末呈流化态,再喷洒药液(或黏合剂),使之与粉末黏合成颗粒。其将浸膏与粉末混合、干燥、粉碎、制粒等工序合并在一起,具有工艺简单、减少污染机会、减轻劳动强度、可连续生产等优点。最近几年,各种符合GMP要求的流化干燥设备不断创新,使这项技术日趋成熟。 在该项研究中,技术人员采用FLP型流化造粒包衣机对全浸膏粉胶囊及部分生药粉加浸膏的胶囊,分别用流化喷雾干燥制粒工艺进行了小试制备。 首先,制备含生药加浸膏的养血胶囊,即将中药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达~,将生药粉粉碎成细粉(100目),按生药粉∶浸膏为1∶1的重量比,将生药粉置流化床内,加热至80℃,抽风,使粉末流化,采用顶喷式喷洒浓缩液,50分钟后结束喷液,沸腾干燥15分钟,将所得颗粒分填胶囊。随后,制备全浸膏的清热胶囊,即将药液浓缩到相对密度~的范围,取该品种干浸膏细粉(100目),按浸膏粉∶浸膏液为1∶1的重量比,将上述浸膏粉置于流化床内,之后使药粉流化,喷洒药液,床内温度控制在40℃以下,50分钟后喷液完成,沸腾干燥15分钟,将所得颗粒分填胶囊。所得样品为均匀细粒状浅褐棕色粉末。 研究表明,颗粒粒径与喷洒药液的雾化程度、喷洒过程中流化床内的温度有关。液滴大,温度低,颗粒粒径大;反之则小。用新工艺方法制备的颗粒粒径在45~60目之间,外观性状均较常规方法为好,颗粒均匀,颜色稍浅,溶散也较常规方法快。并且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剖面可见许多微孔。用这些细颗粒填充胶囊,流动性好,装量比常规制法稳定,装量差异小。研究人员对制备的细颗粒与传统工艺制得的颗粒按产品质量标准检验,结果表明,薄层分析的斑点以新工艺法明显清晰,这可能与两种方法加热时间长短不同对所含成分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