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述历史,虽然只有七分实,但是别忘了,那些自称为正史的书并不一定是史实,加入了一些统治着自己的观念,甚至歪曲了历史。2.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读书必先明版本,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识。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一部作品,弄清其版本源流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于研究者整体而言,如果缺乏正确的版本知识,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就会受到局限。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人常常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分析罗贯中的思想;其实,这只是一种顺口的、省事的说法,虽然方便,却并不准确。首先,此说的基础是毛本《三国》开头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明代的各种版本却根本没有这句话,不能随意用它来表述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其次,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分”与“合”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尽管作品表现了东汉末年由“合”到“分”的过程,但这只是全书的发端,是对既定的客观史实的叙述;这种“分”并不反映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作者对这一段“分”的历史是痛心疾首的。作者倾注笔墨重点描写的,倒是由“分”到“合”的艰难进程,是各路英雄豪杰为重新统一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必须了解不同版本的区别;要从总体上提高研究的水平,就必须打好版本研究这个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三国演义》版本的研究是比较粗浅的。一些学者虽然知道《演义》的重要版本除了清代康熙年间以来流行的毛纶、毛宗岗评改本(简称“毛本”)之外,尚有明代的嘉靖元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本”)等多种版本,但基本上都接受了郑振铎先生在其名作《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的论断:“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的。”①由此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本和毛本。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论述《三国演义》时,一般都主要针对毛本,附带提及嘉靖本,而对《三国志传》、“李卓吾评本”等其他明代刊本几乎不屑一提。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三国演义》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开始重视对嘉靖本的研究;不过,对《三国》版本源流的基本认识,仍大致与以前相同。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初步打开了研究的局面,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87年1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举行《三国演义》版本讨论会以后,有关专家对《三国》版本的源流演变的认识大大深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观点:(1)《三国演义》的各种明代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2)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诸本《三国志传》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有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当然,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3)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三国志传》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三是毛本《三国志演义》系统②。按照这些观点,既然嘉靖本并非“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更不是“罗贯中原作”,那么,根据它和其中的小字注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便是靠不住的。这些见解,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冲击了旧的思维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三国》研究的发展,并在某些问题上有所突破。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三国》版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对于诸本《三国志传》,人们至今研究得不多;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两大版本系统内各本的递嬗关系,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互相吸收,人们已有的掌握还相当粗略;对于不同版本中一些内容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一些版本中关于关索和花关索的情节,究竟是罗贯中原作就有的,还是在传抄刊刻中增加的,有关专家的看法就大相径庭。这些问题若不解决,直接影响到对《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和罗贯中原作面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对一系列问题的定位。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化对版本的研究,以版本研究的突破来促进整个研究的突破。二、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从宏观上看,《三国演义》研究在新世纪里要想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就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这里只想提出三点。1.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深入开拓。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人们对《三国演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观照,文学的研究日益拓展到文化的研究。这既是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研究热”在《三国演义》研究中的反映,又是《三国演义》研究自身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必然要求。一部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象《三国演义》这样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著,更是如此。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以其对小说体裁的历史性开拓、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宏大严密的总体结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同时,《三国演义》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既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何满子先生超越纯文学的分析,从群众的历史感情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三国演义》确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第一部成功之作……但是,它之所以拥有这样深广的影响,却不能完全系之于小说自身的艺术能力,不能把三国故事如此广传,书中人物如此深入人心的功劳,一古脑儿记在罗贯中、毛宗岗的账上。”这里更重要的因素,是南朝以来要求理解历史的人民对于三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特别关注之情,还要加上各种文艺形式帮助传播之力③。这样的认识,比之仅仅从《演义》自身的艺术成就来找原因,显然更为全面和深刻。又如: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对《三国演义》的文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一些学者从人才学、谋略学、管理学、领导艺术等角度观照《三国演义》,出版了多部“应用研究”的著作,就是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当作人生的启示录来进行研究。这完全是可以的。当然,这种“应用研究”不是《三国》研究的主体,更不是《三国》研究的全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更应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对《三国演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演义》的文学特征和成就继续进行精深的探讨;二是将《演义》置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三是全面总结《演义》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广泛影响。这样,《三国演义》研究的天地将是无限宽广的2.积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学术研究的历史证明,研究方法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问题不只是一般的工具问题,还有一个哲学上的方法论层次和认识论深度问题。古代小说研究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与研究方法的变革有关。二十一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对于诸葛亮形象,许多学者都作过精彩的论述,丘振声先生的论文《万古云霄一羽毛》、陈翔华先生的专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④便是其中很有影响的代表;而黄钧先生则独辟蹊径,从母题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诸葛亮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形象,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而终遭失败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我国的包括神话、传说、小说在内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母题。诸葛亮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的演进过程,必然受到远古神话中悲剧英雄,特别是夸父所留下的“种族记忆”的影响和制约。“夸父、诸葛等英雄与自然、天命所开展的这一场极其庄严壮烈的竞赛,只能以薪尽火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⑤这样的论述,颇能给人新的启示。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的文艺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将不断涌现。我们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认真鉴别,选择吸收,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继续深入。3.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需要突破陈说、提出新见的勇气。二十一年来,许多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独立思考,或对陈说提出质疑,或对前人的观点予以发展,或提出新的观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例如: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欧洲叙事文学理论中“从类型化典型到性格化典型”的人物塑造规律,提出了“《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的观点⑥,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此,一些学者予以驳议,认为“类型化典型”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刘上生先生则进一步提出新的范畴,认为《三国》人物是特征化的艺术形象以至典型,代表了特征化艺术的高峰⑦。这就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当更好地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争取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成就。三、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二十一年来,《三国演义》研究中思想深刻、观点新颖、具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著固然不少,而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新意的平平之作也相当多。一些文章,一望而知是“炒冷饭”的货色,作者既无卓异的见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人的启示意义。类似情况,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平庸之作之所以频频出现,原因当然很复杂:有的是由于思想水平不高,有的是由于学术功力不足,有的是由于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或为了评职称而临时拼凑,或为了取得某次学术会议的入场券而草草应付,或对论题浅尝辄止率尔为文);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在逐步积累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只有充分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才谈得上发展和创新;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前人看得更远。因此,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应该首先把握其研究史,了解别人已经研究了多少,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些什么观点,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选取适当的研究角度,这是学术界公认的治学之道。如果对一个课题的研究史很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仅凭一时的“读书有感”去闭门造车,往往会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尴尬境地。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在论题的选取上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常是什么“热”就研究什么,什么容易着手就抓住什么,极易形成“炒冷饭”的毛病。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研究过的课题便不能再研究,只要在材料、观点、方法诸方面能够出新,老题目照样可以写出好文章。不过,在思想、艺术功底不足的情况下,论题的重复极易导致内容的重复。反之,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论题,由于研究者不了解研究史,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例如,对于《三国演义》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诗赋谣谚的作用,数十年来仅有寥寥几篇专题论文;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不少论著只是顺带涉及,而专门研究的论文却仅有一两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在观点的提炼上往往会有较大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起点可能偏低,二是思路可能偏窄,三是见解易与他人雷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五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人简单化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重新讨论,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而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广大民众的道德观。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业和非凡胆略,则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未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三国》研究界的普遍认同。如果今天的某位研究者仍然用“封建正统思想”来解释《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倾向,那最多不过是重复五十年代早已有之的看法,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新观点”了。常常看到一些研究者,费了很大力气写成一篇文章,自以为颇有见解,其实却是在重复别人早已论述过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三、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游说孙吴,首先与孙权麾下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几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诸葛亮以其出众的睿智,无与伦比的外交辞令,驳得众人无言以对,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罗贯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智慧的化身真够有雄才大略的,样样出众,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值得我们赞颂。
四、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蜀国与魏国在街亭作战,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作战布署,致使蜀军大败,诸葛亮不惜把马谡斩首,也要明军纪。
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充分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布署,自作主张舍水上山孤守,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马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从用人角度看,身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张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在生活上,他克勤克俭“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五、人才凋零后继乏人
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虽然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著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但常年发动战事,导致国库空虚,人才凋零。而最大的过失便是忽略了后备干部的教育。
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据记载都是有天赋之人,其才智虽不及其父,在当时也算是鹤立鸡群。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朝政,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块璞玉。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除了姜维之外,便乏善可陈,他事必躬亲,后辈却失去了培养和锻炼的最佳时期,致使酿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六、愚忠迂腐壮志难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造成这个悲剧的关键是诸葛亮一直太迂腐,没有自立之心,赢得了历史美名却让自己遗憾终生。
刘备死后,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来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说刘备这一招用得很绝,他就抓住了诸葛亮的命门,将他收于鼓掌之间。刘备的驾驭之术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怪诸葛亮对他死忠。足见“良禽择木而栖、择其善者而从”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诸葛亮艺术成就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论曹操的功过得失内容还是要自己写的你再想想有什么好的命题
不同的查重系统之间的算法,数据库收录情况都不同,因此查重结果也不一样。如果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看看自己学校规定的查重系统是哪款。如果只是作为初稿查重,那都是不错的。
服务内容:
1、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 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 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 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
2、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由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平台等。
3、文献数据评价
2010年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在全面研究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 议论文等各类文献对学术期刊文献的引证规律基础上,研制者首次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期刊影 响因子指标体系,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公开的期刊评价指标统计标准----《<中国学术期刊影 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一系列全新的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全方位提升了各类计量指标 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制单位还出版了“学术期刊各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和“期刊管理部 门学术期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统称为《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该 系列数据库的研制出版旨在客观、规范地评估学术期刊对科研创新的作用,为学术期刊提高 办刊质量和水平提供决策参考。“学术期刊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数据库”为各刊提供所发论文 的学科分布、出版时滞分布与内容质量分析,并支持论文作者分析、审稿人工作绩效分析等 功能,有助于编辑部科学地调整办刊方向与出版策略。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数据库”为期 刊出版管理部门和主办单位等分析评价学术期刊学科与研究层次类型布局、期刊内容特点与 质量、各类期刊发展走势等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此前一直缺乏客观、透明、规范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单纯地看重发表 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名气,往往出现“以数论刊”、“以刊论文”的现象,《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 子年报》有望扭转这一局面。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一个 面向各入编期刊编辑部的应用子系统,其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 引文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的日志记录。
本系统的主要统计内容包括:A.中国正式出版的7000 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 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B.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C.期刊论 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
上述内容以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为基数,自本系统运行之日起,逐月更新,从而 为各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也 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一组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希望本系统所提供的信 息,有助于我国学术期刊整体的繁荣和发展。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信息的动态性,本系 统的统计结果仅在CNKI统计当时的资源收录及用户范围内有效。
4、知识检索
提供以下检索服务:
(1)文献搜索
精确完整的搜索结果、独具特色的文献排序与聚类,是您科研的得力助手 学术定义写论文需 要引用权威的术语定义怎么办?CNKI学术定义搜索帮您轻松解决。
(2)数字搜索
“一切用数字说话”,CNKI数字搜索让您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研究变得简单而明白 学术趋势 关注学术热点,展示学术发展历程,发现经典文献,尽在CNKI学术趋势。
(3)翻译助手
文献、术语中英互译的好帮手,词汇句子段落应有尽有 新概念。和您分享我们自动发现学术 新概念。
(4)图形搜索
各专业珍贵的学术图片,研究成果和复杂流程的直观展现 表格搜索 各专业珍贵的学术图 表,为您汇总、对比各类信息数据提供方便。
(5)专业主题
168个专业主题数字图书馆,各领域学者均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搜索引擎大众热点特色热 点话题,帮您了解大众关心的热点知识。
(5)学术资源
全面的学术资源网站导航《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学术统计分析
对学术文献进行绩效评价及统计分析。
自1993年成立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涉及数据库出版发行、知识网络传播、期刊分销、电 子期刊制作发行、网络广告、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以及基于电子信息资源的多种个性化服 务。
维普网建立于2000年,经过16年的商业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中文信息服务网站,是中 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服务网,并成为GOOGLE搜索的重量级合作伙伴,是Google Scholar最大 的中文内容合作网站。其所依赖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中国最大的数字期刊数据 库,该库自推出就受到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是我国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 的核心资源之一,广泛被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所采用,是高校图书馆文献 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科技查证和科技查新的必备数据库。现已拥 有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5000余家企事业集团用户单位,网站的注册用户数超过300余万,累 计为读者提供了超过2亿篇次的文章阅读服务。实践了以信息化服务社会,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的建站目标。
为了助推中国科技创新,倡导一种将科技服务于大众的信息文化,将电子期刊数据库推向多 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从科技期刊到报纸、从中文期刊到外文期刊、从提供海量的期刊资 源到提供更专业的行业信息资源系统服务,维普人一直在不断的开拓创新!迄今为止,维普 公司收录有中文报纸400种、中文期刊12000多种、外文期刊6000余种;已标引加工的数据 总量达1500万篇、3000万页次、拥有固定客户5000余家,在国内同行中处领先地位。维普 数据库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和获取资料的 重要来源。
作为中国数图事业的先行者,维普深谙“不进则退”这一至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中国 信息化建设大事业的成功必须依靠科技实力、群策群力,团结协作!2003年,通过重庆尚唯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联合研制了《尚唯全文检索及海量信息内容 管理系统》,将资源和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现已成功将该系统应用于《中文科技期刊数 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和《医药信息资源系 统》、《航空航天信息资源系统》等十几数据库产品。
资料来源: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论曹操是不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论曹操陵墓的真假?论曹操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有很多的啦!
意义:
1、《三国演义》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其中,《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很值得现在人学习。
2、《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客观来说说,也会有个人的主观感受:首先知网,不得不说,行业老大,受众也最多。从资源量来讲,涵盖也较广,优势是期刊和博硕论文,版权合作完善,基本上都检索到的都能获取。不足的话,个人觉得是用户体验一般,使用交互包库页面设计较老,提供的文献数据较少。另外费用很高,每年的强制涨价,让各个学校苦恼不已,有点垄断嫌疑了。第二个维普,作为一位老大哥,现在地位被知网完克,压着抬不起头了。作为期刊起家的维普,在资源的广度和收录时间上还是领先知网,元数据的完整性也是最高的,在这个时代其重要性也愈发重要了。另外新的期刊平台不管从界面和用户体验,功能性觉得做得不错的。不足的话还是资源上和受众吧,除了期刊,其他资源有点捉襟见肘的,而且有部分刊元数据整理了,但由于没版权没法获取有点难受。受众上也少很多,没有知网万方出名。最后是万方,也是位老大哥,千年老二,也是被知网骑着走。万方改版的平台在数据上也是下了功夫,页面设计、功能性、数据呈现都做得不错。早期凭借关系跟中华医学会达成独家合作,收录了旗下胜多高精尖的期刊,所以万方在医院医学院医药公司混得风生水起。不足的地方也是全文率低了点,没啥亮点也没啥槽点。。。查重业务也没维普做得好。好啦,这是我的见解,不推荐也不抨击。知网毫不疑问是最全的,但不代表什么都能查到,有些知网没有的维普万方会有。所以都得用用,但知网较贵,维普便宜。阁下请见!
120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7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219 浏览 5 回答
183 浏览 6 回答
288 浏览 4 回答
111 浏览 6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7 回答
123 浏览 10 回答
149 浏览 7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7 回答
107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