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召开盐铁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六十余人,主要分为两派:
一方是以唐生、鲁万生为首的贤良文学派,其高层首领是丞相车千秋
另一方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御史大夫、御史等政府官员。
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了抵御甚至进击匈奴,能否实行对盐、铁、酒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政府垄断,以及对因均输而引起的交易的政府垄断。
贤良文学们否定盐铁官营的理由,包括政府垄断会带来价高质次的产品,尤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农具,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由于政府及其官员进入到了一般商业领域,就会与民争利,“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而是“利归权家”,甚至直接侵夺民众土地等财产,致使破产成为流民;政府官员利用管理盐铁官营之权力中饱私囊,形成了一个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并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维持这样一个政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从中获益的官僚垄断阶级就极力支持一种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又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总体而言,这都是由于政治权力与市场规则结合,即所谓“国以利为利” 的结果。
贤良文学们的主张也不是都对,比如他们在反驳御史大夫们关于盐铁官营用于抵御匈奴的理由时,只是强调“夫文衰而武胜,德盛而备寡”,以及“修文德以来之”,曾被徐复观先生批为“不顾现实的空论”。而御史大夫们“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屏蔽也”则是正确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