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新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宗教现象解析及对策研究

2016-12-26 15: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校作为一个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聚集地,未来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及信仰情况影响深远,其受新媒体的影响因子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解析在新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宗教生活的独特性,力求正确评价高校宗教的社会作用,为制定高校宗教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宗教关系作为我国政治、社会领域中的一重大关系,统一战线需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宗教工作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由此,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宗教关系,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是我们面临的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作为青年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求知的重要时期也是其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宗教的影响就不容忽视和置之不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规模第一的国家,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快速发现,不仅仅飞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传媒方式、教育内容和形式、经济和社会日常的诸多方面,同时也给各种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快捷平台,好不夸张的说,其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当然,宗教传播,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上及口述传播,借助网络这个新媒体平台,大量宗教文化及价值观进行传出,并使其具备了与传统宗教行为完全不同的全新特征,为宗教活动搭建了新的场地。

 

  中国网民中,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处于高位,学历结构占比中,大学本科为11.8%。高校作为一个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聚集地,未来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新网络时代下的宗教活动要科学引导,不能忽视不管。加强高校网络宗教活动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战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1 宗教与网络宗教

 

  社会科学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自然出现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其主要的特点是相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实体。而这种神秘的力量或实体统管着天地万物,并且拥有绝对的权威。其主宰自然的进化,决定着人世的所有命运。信奉的人对这一神秘力量产生了敬畏,进而崇拜,由此有相应的信仰认知以及对应的仪式活动。简而言之,宗教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体现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传统的宗教通过文书、典籍等文本,以人格神、图腾等象征性符号,以宗教组织和神秘的教义规则为媒介,通过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建构独特神学色彩的场景,进行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交通工具的拉近,电台电视的问世,都给信息传输带来了新的革命。毫无例外,网络的出现,更使得信息传送不仅仅突破时间的限制,更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宗教的传播当然也随着这些革命性发展而不断地革新。1926年美国无线电台广播《新约》;20世纪50年代,基督教利用电视对信徒进行布道;20世纪80年代,有教徒利用网络进行在线教堂礼拜、宗教仪式和信息交流等等,网络作为宗教传播的新场地已毋庸置疑,而这种在网络中存在的宗教形态被称之为网络宗教。

 

  2 网络宗教的特性

 

  基于对网络和网络空间的理解,网络宗教主要有两类形式:现实宗教的网络投射和宗教的网络创生。宗教的网络创生指,由于网络虚拟性所决定的,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宗教活动和组织形式。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网络成为宗教性信仰的核心,因此,网络宗教还不能被视为是独立的宗教形态。

 

  网络宗教主要有五种特征:

 

  2.1 全球性

 

  网络是跨越地域,跨越空间的传播媒体,也就是说,其传播不受形态介质的影响,也不受传播时差的影响。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随时查询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只要网络上有人传播。并且可以和不同的人跨时域地域进行探讨、在网络以虚拟的身份参加宗教活动。教会与教会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形成系统的枝干状或环状网络教会。好不夸张的说,网络宗教突破了国家、地区的局限。

 

  2.2 虚拟性

 

  网络是虚拟的空间,其存在形态是无形的,是以图像、声音、信息等电子文本作为存在形式。网络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参与网络之中的主体,都是虚拟的身份,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存在时虚拟的,其性格描述、生活背景,甚至性别都可以是虚构的。这使得部分人本身就在网络平台把自己虚拟成另外一种生活状态,构建一些想象的空间,为虚拟化理解宗教的一些教义提供了天然的场地,并且使得网络宗教行为更具有包容性,更容易满足不同信教群体的想象和愿望。

 

  2.3 开放性

 

  在传播方式上,网络传播具有散射性、针对性等各种特性,网络宗教也集大众、小众、群体传播方式于一体。从网络宗教行为主体和内容来看,可以对所有人开放,只要你有链接,信教的人群和不信教的群众都可以浏览、下载相关资料,并进一步参与相关的一些虚拟或实体的活动中去。

 

  2.4 平等性

 

  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阐述自己的宗教信仰观点和感悟。网络宗教活动的虚拟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宗教活动的参与者存在一定的平等性,没有任何的阶级、文化水平等要求,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知识,都可以畅游其中,成为网络生活的参与者。同时,在网络普遍平台上,参与者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平等的,其参与感和主导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等的对待。

 

  2.5 互动性

 

  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单向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网络宗教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性,提供平台供宗教信仰者彼此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网络虚构活动场地,声形并茂,使交流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在宗教环境中。同时也通过网络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传播,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教派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

 

  3 新网络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宗教活动现状

 

  3.1 交流载体多样性

 

  随着网络等普及及飞速发展,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载体工具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触网络更容易、学习网络工具更迅速等群体,其获取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为广泛。除了传统等贴吧、微博等,TwitterQQ直聊工具等,微信等也成为了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交流载体的多样性也给宗教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3.2 宗教生活无规律性

 

  大学课程形式多样,且可以自己选择部分课程,导致各自学习时间差异,再加上手机网络的便利,有宗教信仰者可以随时随机进行宗教知识学习,并和其它地域空间的人员进行交流,除了传统信仰的固定活动外,网络宗教活动则无规律可循,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3.3 传播途径开放性

 

  网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信息获取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传播途径对大家开放,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想搜索信息,总会找到相应等链接去获得。网络解密、网上求签、网上虚拟朝拜、网络教堂等特殊网络空间开发给大家,你可以随时参加并获得你想要的解答或释放。大学生在这一信息开放的平台下,获取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存储,也相应地会提高研判能力。然而信息的多样性也同样会给大学生带来大量扰乱信息,而可能导致思想的迷惑或不确定,更有甚者会扰乱大学生正常的判断力。

 

  3.4 隐秘性

 

  网络宗教活动开展的形式具有虚拟化的特性,参与者的身份也可能是虚拟的。不仅如此,网络宗教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单独、快速而又不明显的参加虚拟宗教活动,周围人不轻易发现其参加宗教活动的痕迹。网络部分宗教区域经过特殊的编码处理,也不轻易为外人所搜寻到,这使得宗教活动本身也具有隐秘性,参与者也自然具有隐秘性。

 

  4 新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应对网络宗教的建议

 

  相比传统宗教,网络宗教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更大。宗教信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表现,科学正确的宗教态度会给大学生带来正面的思想促进,反之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大学生走入社会后个体思想,甚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建议机制建设、网络管理、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等方面探索应对策略,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相适应。

 

  4.1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大学期间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安全管理、学风教育、卫生教育等的集合,大学生思想动态、理想信念也包含在内,如果提高大学生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相应的管理部门建设,应急机制建设,处理宗教矛盾干预政策建设等,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处在一个公平公正有规矩可循有政策可依的校园环境中,给大学生正常的宗教活动提供一个客观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大学生远离不良的宗教活动。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不仅仅在校园中,而且要在网络校园中,加大科学知识宣传和文化宣传,营造科学务实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讲座活动等,将科学的哲学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不避讳也不忌讳宗教文化学习,可以通过选修课等形式揭开宗教知识神秘面纱,通过客观的学习去了解宗教文化认识宗教文化,培养大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勇敢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4.3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

 

  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对网络宗教活动的监控,保障大学生正常网络宗教活动的自由及有序进行,坚决打击不良网络宗教活动,使其负面影响到最小。由于网络载体的多样性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

 

  董元(1982-)女,陕西省商洛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西安邮电大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