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民间文化的得发展策略

2015-07-30 10: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民族在广大地区生活繁衍,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积淀着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掀起热潮的背景下,挖掘、传承各地各民族的传统舞蹈艺术,不但是地方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精髓,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一、传统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巨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止,流传至今。保护、传承、发展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可给下一代以教育,凝聚爱国意识,鼓舞人心。保护传统舞蹈艺术,既保护了自身的艺术优势,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的民族自豪感。保护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维护民族舞蹈艺术的多样性,既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民族民间舞就占41项。广东省的龙舞、狮舞、英歌也名列其中。这充分证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非遗名录的公布,必将引起艺术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长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地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英德为例。英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就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至今已有悠悠千余年历史。英德民间舞蹈众多,狮舞、花灯舞、闹春牛、渔夫与蚌精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粤北客家地区的风俗人情。从民俗学与艺术的角度考量,《闹花灯》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传承价值,是粤北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先辈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清溪黄氏家庙碑记载是“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
  作为粤北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闹花灯》曾经进京演出。1956~1957年,闹花灯搬上舞台,后经省、市、县文化部门调查整理,在全省选拔大会演出,经省评选,当年2月20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1958年元宵节,清溪《闹花灯》俱乐部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出。
  基于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为了调查整理清楚《闹花灯》历史渊源,英德市文化部门曾多次到清溪村调研,及时做好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搜集整理,精心编排,《闹花灯》被搬上了舞台,显示出了粤北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2003年12月参加由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阳西县主办的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7年参加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获银奖。而在市、县举办的各种赛事中,《闹花灯》更可以说是艳压群芳,获奖无数。
  事实证明,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闹花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是英德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挖掘整理为进一步丰富英德乃至广东省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传承传统舞蹈艺术的途径
  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的探索的,也是甚为迫切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传承传统舞蹈艺术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们的保护工作已日益成熟。根据实际情况,传统舞蹈艺术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主要是要做到几点:一是普查工作尽可能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消亡快。许多非遗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只是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随着传承人的年老体弱,回忆不清的事情常有发生,而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有些还来不及普查摸底,传承人去世,项目也随之消失,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普查工作的时候,就要组织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把普查工作的网尽量撒得多、撒得广,跟时间赛跑,同一个项目不满足于某一个传承人的调查,通过横向纵向的搜集整理,争取挽救更多的包括传统舞蹈艺术在内的非遗项目;二是普查工作尽可能专业。非遗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没有专业知识支撑,容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尤其是在舞蹈项目普查上,必须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有些本来是属于习俗或文化空间类的,有普查人员却把它归类于民间舞蹈,混淆类别,给申报和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三是普查载体尽可能丰富。通过利用照相、摄影、录音等先进设备 ,做好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的本来面貌,以利于今后的传承和研究。
 (二)与发展当地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英德市是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现有旅游资源点6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县)。目前该市对游客开放主要景区有15个,旅游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8年英德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2008年,英德市把打造“粤北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明确规定把旅游业培育成该市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
  英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英德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开发,只是在宝晶宫、英西峰林景区少数景区不定期开设了民俗风情舞蹈的表演,真正传统舞蹈艺术没有纳入旅游业发展范畴。因此,挖掘英德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旅游的大舞台,让他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进行表演,不但是丰富旅游要素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会对地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推介作用。
  (三)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代表的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经过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舞蹈,如果要重新发挥它的价值,通过舞台载体加以传承和弘扬,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把它的传承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民间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以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造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把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进而创新,而成为地方文化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数。如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而成功的背后,不能不提到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她沉潜到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解构”又重新整合。
  事实证明,传统舞蹈艺术与现代舞蹈艺术充分结合,就能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挽救了一个非遗项目,容易成为现代艺术精品,这样的舞蹈语言一旦引起共鸣,艺术中的张力就具有了真正的社会意义,这也就找到了传承弘扬传统舞蹈艺术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