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以来,舞蹈的imge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伊莎多拉·邓肯作为现代舞蹈重要的代表人物,以充满创意、合乎自然运动规律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展现了与以往古典芭蕾截然不同的舞蹈风格与imge。
本文试图沿着现代舞蹈的发展脉络,考察其中舞蹈imge的变化,以期为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代舞蹈形象的传统基础
起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宫廷的芭蕾,初期只强调高贵、典雅的一面,局限于格式化的动作或几何化的形态。其自娱性、政治性远远大于宗教色彩,是宫中艺术、政治、宴饮的活动方式,主旨是对君主和国家的歌功颂德。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芭蕾舞技巧和表演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职业芭蕾演员,原本的传统观念和形态发生了变化。
到了18世纪,欧洲和北美兴起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受其影响,芭蕾迅速发展。演出空间从狭隘的王室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表现形式由过去贵族消遣的风格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浪漫芭蕾不仅在形式上冲破僵化的程序化的束缚,解除因循守旧、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在主题上也开始表现人对未知的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宣扬个人自由、尽情地抒发和展示个体情感和想象。通过幻想的梦境,描绘一幅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美丽的、虚无的世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歌颂情感、崇尚自然,将人的精神、情感、肉身,以及天地万物都纳入舞蹈的素材当中。
如浪漫芭蕾的经典剧目《仙女》、《吉赛尔》、《胡桃夹子》等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演员高超的舞蹈技术和细腻的表演技术,进一步促进了芭蕾艺术在技巧方面的发展。浪漫主义芭蕾的性格符合“超自然的主题”,扭转了当时社会对舞蹈艺术的认识,树立了艺术美是一种理想美的观念。为了拓展舞蹈语言、将超自然的主题形象化,利用身临其境的舞台布景营造出整体艺术氛围,并以渐趋精湛的舞蹈技巧和细腻的表演技法,创造出了轻盈飘逸的芭蕾艺术形象。
二、依萨多拉·邓肯的舞蹈和现代舞蹈imge的拓展
(一)现代舞蹈imge的自由主义变革
19世纪末,芭蕾在欧洲和美国日趋衰弱。依萨多拉·邓肯用与古典芭蕾截然不同的新的舞蹈宣告了西洋现代舞历史的开端。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源于自然人体动作,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要在大自然中寻求持久的、和谐的、表达内在精神的最美的形体动作。对于她来说自由是是至关重要的。
邓肯的舞蹈充满了新鲜的创意。她的表演张弛有序、刚柔并济,时而幸福安详,时而悲壮凄凉,充分演绎出了沉浮俯仰、潮起潮落,令人无限神往。
邓肯认为要想真正把舞蹈从既定的框条中解脱出来,必须借助和调动能够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找出舞蹈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她把音乐转化成可视性的舞蹈曲,再配以人体运动产生的动率,创造出了更加鲜活、更加丰满,更为扣动人心的舞蹈形象。
邓肯认为肉体与精神上的自由和谐源自“至诚、感性、肉体”三者的融合,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提出“美即自然”的舞蹈美学思想。为了解脱束缚,感受到从足底传过来的“大地的感觉”,她赤脚跳舞,这也成为现代舞有别于以往舞蹈的重要因素。
邓肯用抒情性的自由概念和崇尚自由的原创性动作,证明了个体的表现力和技巧对现代舞的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印证了舞蹈已渐脱离古典舞蹈的僵化格式,追求“净化的纯粹性”,追求创意。这种革命性变化,说明现代舞并非即兴舞蹈,而是一种充分开发人体所具有的自然美、以人为主的崭新的舞蹈形式。这种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各流派的舞蹈理论,一方面把舞蹈技巧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现代舞蹈主题的扩展
20世纪初,由邓肯引领的现代舞排除了舞蹈的故事情节,主张舞蹈是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统一。当时,古典芭蕾保守、盲目、僵化的风格尚未完全消逝。因此,初期的现代舞蹈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格式化的观念。他们无奈地发现时代和社会现实加诸的束缚,认识到艺术不能超越历史背景和社会的伦理规范,艺术创作也必须立足于现实。依萨多拉·邓肯的大胆创新,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与意念,也引领整个社会重新认识舞蹈艺术。现代舞作为一种充分彰显个人探索和个体人生追求的新的舞蹈形式,成为舞蹈艺术新的类型,并开始发展壮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折射的人类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混沌状态、战争的残酷性,令舞蹈家们从虚幻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力求诉说时代的悲剧,摆脱传统的惰性,打破因循守旧的偏见和格式,寻求变革。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当中,现代舞蹈的新的篇章拉开了序幕。现代舞艺术家们在追求新形式的同时,努力寻找自身的文化根源。诸如 “现代舞蹈思想的基础是什么?”、“人是谁,是什么?”、 “舞蹈是什么?”等由来已久的关于哲学和美学的命题重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经过一番探索与论证,艺术家们明确了人之快乐与痛苦的本质,欲表现蕴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现代生活的不稳定性。艺术家们注意到切合这种现状的“平衡状态中的运动力学的紧张概念”,创造出了不平衡、不对称的舞蹈动作,并把象征手法和戏剧要素注入到节奏当中,创作出了另类的表现形式。其中,寓意极度含蓄的抽象的体态和动作,则呈现出抒情和诙谐双重风格。
初期现代舞的目标,一是开发利于身体训练的技巧,使人体动作变得更美;二是以优美的人体舞蹈,向观众传达舞蹈家的主观意愿。
舞蹈家们为了诉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求,深入研究“内在寓意”,而忽略舞蹈中人体外部形态的设计。动作的设计避开“外在形态”的分析,注重“内在的悸动”所引发的肌肉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力量。
(三)后现代舞的出现
20世纪50~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艺创作中引起了巨大波澜。
后现代主义绝非现代主义在时间上的延伸,而是否定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文化气候。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社会衍生出“消费社会”、&ldquo
;大众媒体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高新技术社会”等诸多新的“社会”概念。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映人类在极端膨胀的物欲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中彷徨,处于意识观念分裂状态。艺术创作与表演呈现出张扬个性、包容多元价值观等主题倾向。
后现代系列的舞蹈家们擅长利用音乐、录像、摄影、电影等综合艺术手段。传统艺术体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闹剧”、“活动”、“反艺术”等新的形式、以及另类舞蹈结构和演技法应运而生。排斥主观主义,批判抽象的表现主义,拒绝遵守某种特定的形式或体裁,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视野、题材、意境、体裁和方法,用幽默、反讽、戏仿、拼贴、解构等多元化手法激活了想象力和独创性。在否定传统、破坏稳定中,将意识流手法运用于舞蹈创作当中。强调独创性,不拘规范和教条,也无需追求原创性,复制与挪用成为自然现象。广泛吸纳反复、变更、分散、短路、延续、倒置、发展等技法,提倡由直觉产生的即兴舞蹈。
现代主义舞蹈由编舞者赋予作品以最终的主题。而后现代的艺术家不需要对作品有阐释的权责,要求观者主动介入,与艺术家形成互动,给观众留下了多维的解释空间。任何题材都是可以通过舞蹈去加以表现的,舞蹈家们再也不满足于单纯模仿自然或再现现实的人生,力求用舞蹈把人生置于社会的、政治的、美的世界来揭示它原来的面目。
三、结束语
现代舞蹈的历史尚未终结,舞蹈imge的开发也是无止境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排除艺术作为特殊的社会形式,在特定的时代,出现逆向发展的现象,不排除艺术对现实的否定。
关于艺术的多元化的分析也不排斥矛盾,只有开拓思路,广纳诸家之说,才能促进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邓肯论舞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现代舞欣赏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
现代舞,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舞蹈的历史,汉城,三新角,1992年
通过舞蹈历史观看艺术性和教育技能,汉城成正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