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它是建立在汉语语音特点的基础上,以民歌演唱为主体,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月空、味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它遵循吐字准确、发音舒畅圆润、歌调流利动听、表情细腻真挚、风格浓郁等美的原因形成了声情并茂的审美特征。情感表现方式美声、民族唱法的区别还在于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环境的原因、有语言的原因,也有民族历史的原因,环境的差异会对人的情感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之间,而且也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等在口腔的咬字位置都有所不同,也是造成两种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差别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讲,民族唱法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形体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一、共鸣腔运用的不同
美声唱法将共鸣腔分为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分为口、咽、鼻咽腔以及头部的孔腔,下共鸣腔是指胸腔。在歌唱中运用的是全共鸣,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民族唱法则只用部分共鸣,这是区别两种唱法的个方面。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点,注重声音的靠前、集中,声流振动集中到上门齿的硬口盖附近,靠前集中的位置越高,音色越清脆明亮。唱到高音时强调脑后音,也就是美声唱法中所指的鼻咽腔处,只是美声唱法对鼻咽腔的运用在歌唱中贯彻始终。同时头部的孔腔、鼻咽以及额窦通过气息的支持使这些腔体混合使用,这些的头腔共鸣与民族传统唱法是大不相同的,加之民族传统唱法不强调胸腔共鸣,在用气方面主要是用腹式呼吸法,因此发出的声音集中、明亮,但不够宽厚、饱满。美声唱法用的是肋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头腔共鸣比较饱满再加上胸腔共鸣,声音较大,穿透力强,带有金属色彩而传得远。所以两种唱法存在运用共鸣腔的差异也就形成了发音效果的不同。现代民族声乐大胆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方法。
总之,依据作品风格的需要,混合共鸣不同比例的运用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越来越丰富越科学。
二、喉咙与喉头位置
美声唱法是以腔领字,以腔带情,以产生丰富的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嗓音为美的声音。对喉咙的夸张似的打开,使其从喉头至咽腔、鼻腔甚至到头腔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发声管道。而民族唱法认为喉位的高低应服从于作品风格的语言发音部位的需要,侧重于以字为嗓音训练的起点和依据,如“以字带腔,以字传情”,由于其风格的原因故不强调打开喉咙,但要适度,喉咙既要打开但不宜过大,同时喉头位置在稳定的基础上既要下放但不宜过低。而美声唱法用吉诺·贝吉的话:“喉结要尽量往下,喉咙要尽量打开。”喉头向下使发音管拉长,使声音上下贯通,音色宽厚饱满。喉位稍稍向上发音管缩短,喉咙的打开度偏小声音就会集中、明亮、柔和而细腻。两种唱法在喉咙打开的大小、喉头的位置的高低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歌唱的音色风格就有截然不同的声音效果。但是现代民族声乐在歌唱中不论是喉头位置的高低还是喉咙打开的大小,都要服从于作品风格的需要去调整、去灵活运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歌唱模式。
总之,不论哪种唱法,歌唱者都要认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依据作品风格的需要灵活运用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
三、咬字吐字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形成,是依据中国汉语的语言特点及习惯出发,注重语言的韵律,强调咬字的喷口以及字头字颈出声,字腹引长,字尾收声构成的全过程,并运用多样化的吐字方法来体现韵味的并且,民族传统声乐的训练要求声音在咬字、吐字清晰的前提下圆润,否则,离开了字的清晰谈圆润,就是离开了民族传统唱法的基本原则。同时,民族传统唱法强调咬字特点是:宽咬字、横咬字、前咬字。而美声唱法咬字特点是:咬字、竖咬字、后咬字。因此两种唱法形成了不同的咬字规律。所以,民族传统唱法是一种注重咬字、强调“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而“字领腔行,腔随字走”则是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声乐嗓音训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的情趣。
美声唱法的形成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的音速及其发音较汉语简捷的多。美声唱法虽然也讲吐字清楚即“字正”,但这个“字正”的概念,有较大的程度差异及技术差异。它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讲究旋律线条的连贯、优美、一气呵成,不为歌词的语言韵律及节奏所限,讲求以声传情,咬字要服从发声,咬字要服从行腔。因此,美声唱法声音训练的程序是先立腔后立字。咬字是以有利于“行腔”,保持“腔”的艺术规则为原则的。
四、结语
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及发展,目前大体不外乎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以传统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歌曲的字音特点,使其具有民族语言韵味。
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早在延安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中两种唱法就是并存的,并相互影响融通的,解放后更是如此当民族声乐走进高等学府以后,在教学的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鉴,但是以“我”为主,以“借为辅,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地根据现实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种不断地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是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扬弃和修正,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丰富和创造。那种只有把美声唱法作为唯一的科学的唱法并作为唯一的科学标准对民族声乐加以评价。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注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构成了各自特定的声乐文化现象。巍巍高山,不辞土石而成其高;茫茫大洋,不拘细流而成其大。
因此,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
,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中国音乐,2005(01)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王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艺海,2006(03)
李想.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的比较.跨世纪,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