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断的改变而不断的提高发展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都有不断的变化和提高,它表达了人民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新的精神岁月的新的音乐风格和新的演唱方法和形式使我国的音乐舞台上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学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于是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为了便于人们学习、研究、欣赏。本文就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声音位置进行比较,并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概略: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
(一)中国民族唱法的来源
民族唱法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现在一般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口腔和头腔的局部共鸣。
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民间称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而且很具特色。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二)美声唱法的来源 ""美声唱法""一词源于意大利语""1"",原意为""美丽的歌唱"",顾名思义,它对声音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声音不仅要美丽,还要动情.美声唱法源于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教会的控制,开始追求表现现实生活,纯真爱情,对自然的热爱等人文主义的文艺题材。?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的传统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其中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的“美声唱法”。 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
二、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位置”比较
美声唱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可见,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
美声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采用混合声区演唱,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区,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在中、高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声音照样明亮靠前。
美声唱法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有利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所以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地表现个性特色。
三、民族化的美声唱法与美声化的民族唱法
经过多年来一代代民族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大胆探索,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
这足以说明艺术家们的声音是中西结合最佳的产物。在他们的声音中更圆润、更有张力,表现作品的能力更强,这得益于美声唱法技巧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的歌唱家应在祖国这片沃土上,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风格的影响下,形成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 ,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中西结合、推陈出新”,大胆的 尝试和创新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 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