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它们是触键角度、下键弧度、触键力度、触键速度、下键高度和触键深度这六个方面。然后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介绍了不同的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1]。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2]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wwW.133229.coM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