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影视教育论文

论电影《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特征分析

2015-07-23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电影《钢琴师》概述
  电影《钢琴师》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师》,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它又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影片取得成功有好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演技等是一方面,背景音乐的烘托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在音乐的选用上可谓是别具匠心,不仅仅是选用了肖邦的部分钢琴曲,还运用了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演奏的肖邦玛祖卡舞曲录音。可见导演在影片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电影中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 E大调波兰舞曲》《升 c 小调夜曲》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电影《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是极其活跃的因素,是情节内容与情绪范畴的产物,反映着多维度空间艺术的历史走向。钢琴背景音乐在音色上虽然没有弦乐群那样丰满,但其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容小觑。钢琴音乐在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上可谓是最好的选择。在电影中钢琴音乐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搭配多种影片风格。可以说钢琴音乐是连接观众和电影主题的重要纽带。电影钢琴音乐不是空洞、单调的声响,其内在价值丰富、感情充沛,在无数优秀的影片中都有钢琴音乐的身影。影片《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塑造着主人公瓦瑞和德国军官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可谓是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成功运用的典范。影片中的一个个镜头与钢琴音乐交融在一起,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现了钢琴音乐的魅力。影片中三段肖邦钢琴曲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其不仅仅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更加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一)《升 c小调夜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1939年的华沙。德国纳粹进攻华沙,主人公波兰犹太钢琴家主人公瓦瑞在电台演奏肖邦的《升 c小调夜曲》。炮火声将这美好的氛围打断,波兰宁静的生活也被摧毁,炸弹落在电台附近,路人纷纷逃窜,主人公不得不中断了演奏。夜曲的特点就是高声部优美,低声部以和声伴奏作为织体,富于歌唱性。《升 c小调夜曲》是紧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整部作品哀伤忧郁的情绪贯穿始终。这里混乱的场面加上这首《升 c小调夜曲》,更加增加了影片的凄凉之感,突出了“战争毁灭了人性”这个电影的主题。人们在这样的场景下听到这首钢琴曲,不免感到悲伤。影片在选择这段音乐的时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选用了亚怒什·奥莱依尼查克(波兰钢琴家)演奏的录音。
  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战乱,主人公瓦瑞不得不卖掉了钢琴,被迫无奈搬进了犹太区。为了生存主人公瓦瑞只能在一家酒馆里弹琴谋生,但是德国人的迫害步步升级,主人公瓦瑞全家只能进入集中营。后来主人公瓦瑞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逃出了集中营。但是他的境遇并不好,一直是苟且偷生、东躲西藏,十分凄惨。主人公瓦瑞感到了无助,他只能借助钢琴凌空的无声弹奏来抚慰自己的忧伤。
  (二)《降 E 大调波兰舞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肖邦《降E大调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作于1830~1831年,呈献给狄斯特男爵夫人。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兰舞曲两部分:行板部分令人想起悠闲安静、轻快的小舟滑行在点点鳞光的湖面上,偶尔有岸边的倒影,然后小舟又继续滑行。波兰舞曲部分为3段体,扩大的尾声好像是第四段。第一段,第一主题降E大调、降B大调;第二段,由降E大凋转 F小调、G小调而回归E大调,副主题降E大调、C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
  主人公瓦瑞的朋友帮助他找到了一个藏身地,在这里正好有一架钢琴,他坐到钢琴旁开始演奏《降 E大调波兰舞曲》,这是这首乐曲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降 E大调波兰舞曲》可谓是最大型的、最成熟的一首作品。它的伴奏形式是管弦乐伴奏,乐曲的开始就决定了其鲜明的特色:明朗乐观。此时的主人公出现了幻听,他沉浸在音乐之中,仿佛庞大的交响乐队正为其伴奏。这个场景的画面与音乐的交融显得非常浪漫,加上这首《降 E大调波兰舞曲》明朗乐观的风格,表现了此时的主人公向往美好和自由的心情。
  《降 E大调波兰舞曲》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波兰人民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乐队奏起了号角般的旋律,阳光普照大地,在这里,主人公坐在钢琴旁,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舞台上演奏起了《降 E大调波兰舞曲》。交响乐队的烘托使得这首乐曲更加震撼,表达着人们取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这首乐曲的明朗乐观基调,更预示着人民的心声:让战争远离人类。《降 E大调波兰舞曲》在表现主人公的情绪以及深化影片主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g小调第一叙事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在废弃的楼房里栖身的主人公瓦瑞听到了德国纳粹兵的讲话及汽车的鸣笛声,他吓得躲到了阁楼。此刻楼下竟然响起了钢琴声,音乐运用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时的主人公瓦瑞有些按捺不住,他也饿得不行了。于是准备下楼,但是出现了意外。他不小心将罐头掉到了地上,当他捡起时一个德国军官站在了他面前。主人公瓦瑞在集中营经历了很多磨难,他深知遇到德国兵的下场,这个场景观众们都为主人公瓦瑞捏了一把汗。但是戏剧化的一幕却出现了,德国军官却成了主人公瓦瑞的救星。导演在设计这里的场景音乐时,偏偏采用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而且是德军军官在到达了这所房子时弹奏的。可以说是无巧不成书,主人公瓦瑞遇到了一个喜欢音乐的德国军官,自己的钢琴艺术救了自己的命,这就是电影的戏剧性色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运用体现了当时的德国士兵也渴求 心灵暂时的安详和平静。这段钢琴音乐的柔和,细腻表现了一位军官的内心情感,与当时残酷战争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光奏鸣曲》在这里的运用也在预示主人公瓦瑞将不会有生命的危险,如果背景音乐换成了欢快的奏鸣曲将会又是另一番的景象。
 导演正是通过巧妙地运用钢琴音乐表达了电影的内容,不用台词也能让观众心领神会,这就是电影音乐的妙处。主人公瓦瑞在德军军官面前承认自己是一位钢琴家,可能也是钢琴的原因,音乐无国界,音乐无距离。也正是这样主人公瓦瑞才有了生的希望。
  主人公瓦瑞坐在钢琴前时,他忘却了一切,所有的恐惧全部抛在了脑后。那个胆小怕事的主人公瓦瑞不见了,他变得坚强了起来,他扶着钢琴,多年的痛苦磨难、多少的战火纷争都通过《g小调第一叙事曲》表现了出来。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为著名的一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开始是缓慢的引子引出。这首钢琴音乐就是像在讲故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中去。这首钢琴曲的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乐曲的开始处是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音乐内容表现得很丰富,沉着而忧伤的旋律,仿佛就是主人公瓦瑞内心的独白,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这段钢琴曲本身的特色就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乐曲的不断发展到了连接部,他把第一、第二主题连接起来。这里有一个短促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瓦瑞焦急不安的情绪。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却是另外的一种情绪。充满抒情气息、明朗、温和,整部作品的跌宕起伏也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瓦瑞内心的变化,对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烘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人公瓦瑞在这里选择演奏《g小调叙事曲》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反抗心理。影片在这里选择运用肖邦的音乐也是为了体现主人公瓦瑞的爱国之情。肖邦是主人公瓦瑞本民族的骄傲,也充分体现了这位胆小的钢琴家也有伟大和坚强的一面。影片在这里如果不选用肖邦的作品而去选用德系音乐家的作品,会使得全片的魅力大打折扣。主人公瓦瑞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决定选择肖邦的《第一号叙事曲》,正是表示其爱国的重要特征。作为影片的导演在这里的精心设计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瓦瑞已经决定选择反抗。主人公瓦瑞也知道选择这首钢琴曲可能会被德国人打死,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正迎合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结 语
  反法西斯的战争结束了,主人公又回到了电台,继续录制之前未完成的肖邦的《升 C小调夜曲》录音。这时的音乐和之前开场时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结束后又一次出现这首作品,仿佛就是电影的主题再现。完美地使影片开始时被迫中断的演奏得到衔接,充分表明影片的统一性。也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一部优美的奏鸣曲,曲式结构迎合了影片的发展,通过展开部又回到了“呈示部”。 《升 C小调夜曲》的再现并不是简单意义的重复,而是对故事情节的升华。主人公的人生悲惨经历,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和平。主人公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那双捧起漂着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再次演奏起肖邦的美妙音乐。音乐化作了力量,驱走一切灾难。
  电影《钢琴师》整部电影的配乐蕴涵强烈的民族情结,影片的主旨就是想体现反战、反压迫的情绪。影片中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肖邦的音乐相得益彰,肖邦的钢琴曲用在这里更是锦上添花。《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 E大调波兰舞曲》《升 c 小调夜曲》这几首肖邦钢琴曲的运用深化了影片的内容,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邹丽.浅论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04).
  [2] 田文.《钢琴师》:用音乐寻找人性的光辉[J].写作,2003(21).
  [3] 阎美萍.战地琴曲:《钢琴师》[J].当代电影,2003(03).
  [4] 孟中.生命体验与人性思考——影片《钢琴师》的剧作分析[J].电影艺术,2003(06).
  [5] 张智华.战时心灵的演奏——评析《钢琴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2).
  [6] 冯玉芳.从叙事的角度探讨表现历史的差异——影片《钢琴师》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比较[J].世界电影,2004(03).
  [作者简介] 王天颖(1982—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本文选自《电影文学》2014年第9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