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和舞蹈相交叉的文化和心理基础
1.音乐和舞蹈同属生命的艺术。在与音乐相关的众多姐妹艺术中,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的表现对象和主题都以生命为主线,抒发人类对生命力表达的渴望。在音乐家和舞蹈家的眼中,巍峨绵延的群山,柔静悠远的清泉,翱翔天际的飞鸟,脱缰奔驰的野马,清晨沐浴的第一滴甘露,春雨后悄然滋长的新芽,都是跃动的生命,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知觉感受。当我们置身于艺术海洋,欣赏艺术作品时,其生命的真实与灵动立刻会跃然于心。在交响乐《沃尔塔瓦河》流畅、悠扬的旋律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在舞蹈《春苗》活泼、富于张力的表演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音乐和舞蹈通过音符、节奏、旋律、动作、构图表现生命的灵动,而人类在演进中所留下的物质足迹,也给音乐和舞蹈艺术留下了可诠释的生命客体。
2.音乐和舞蹈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有效手段。著名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可以是人类万能的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法国舞蹈家诺维尔也说:“舞蹈包含着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音乐和舞蹈都能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回溯遥远的蛮荒年代,先民们为了祈求上天不要降灾祸于人类,请“巫”与上天沟通。“巫”也就是当时的音乐家,他们通过唱“通灵之声”跳“祭灵之舞”向上天请愿,以祛灾除祸。先民们正是通过歌舞传达其敬畏上天、渴望丰收和平安的愿望的。《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汉代的《毛诗序》进—步阐述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和舞蹈这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能力早已为中西各民族掌握。两者所共有的心理基础,为其学科交叉提供了可能。
3.音乐和舞蹈都能为人们理解作品提供想象空间。音乐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向人们展现现实世界的。这种表达看似具体,但在表达某种境况、情境时仍是抽象的,现代舞就经常用抽象的动作表现“死亡”“重生”等概念性内容。观众只能通过想象完成对这种内容的理解。因此,音乐和舞蹈在表演时都给观众或听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从各自角度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富于个性的、具有能动想象力的欣赏有利于音乐深入主体的内心,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与认同。激发想象与联想为音乐与舞蹈的学科交叉提供了条件。
二、音乐和舞蹈相交叉的本体特点
1.节奏。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之所以生动、感人,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人的生命结构、生命形式有对应关系,有内在的相似性。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类生命力为目的的音乐和舞蹈,其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节奏。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以节奏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即使那些没有实际音乐出现的现代主义音乐如《3’11》或是没有音乐伴奏的非洲土著舞蹈,其表演也无不时刻渗透着节奏因素。节奏之所以成为音乐和舞蹈表现生命的必要手段,是因为生命是有律动的,有紧张、松弛、激动、放松,这与节奏有同质性。所以,当我们听到欢快的歌曲,看到活泼的舞蹈时,心情也会跟着明朗积极起来,而听到悲伤的呻吟,看到悲戚的舞蹈时,心情也会随之深沉忧郁。人类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节奏和人类生命有相似性。舞蹈表演中最强调的“呼吸”就是生命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舞蹈表演中的呼吸和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呼吸_样,有内在的节奏。节奏贯穿音乐与舞蹈的始终。
2.旋律。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是感情的符号。旋律似乎有_种神奇的力量,把作者的万千思绪渗入到听众心里。内涵深刻、优美又别具特色的旋律是音乐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也是精品舞蹈得以出现的先决因素。音乐通过旋律表现悲喜,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表现感情。舞蹈通过音乐的旋律强化舞蹈动作,在很多时候,舞蹈动作的编排是根据音乐的旋律设定的。_个著名的舞蹈家曾经说过,好的旋律是舞蹈成功的一半。两种艺术形式之于旋律,虽然一个是直接的(旋律本身就是音乐,是音乐的灵魂);_个是间接的(舞蹈动作通过与旋律结合完成思想传达,但二者都肯定旋律的重要性。优美的旋律为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提供了有效的媒介,也为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提供了基础。
三、音乐教育中介入舞蹈因素的可行性
1.音乐教育中渗透舞蹈因素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舞蹈因素的介入是理解音乐的必要补充。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舞蹈是时空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音乐对于表现内容的传达是抽象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该特质_方面有利于一些艺术造诣高、理论水平强的听者发挥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对音乐不甚了解的人的理解。处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由于对于社会文化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在单纯听音乐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合乎音乐内涵的丰富的想象,这时舞蹈因素的介入就可以加强对于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将音乐听赏和舞蹈表演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内涵,有助于帮助他们对自己音乐反应产生更强的意识,以增强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我们在欣赏音乐剧《猫》时,如果仅听音乐,我们很难想象音乐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当音乐配上舞蹈和戏剧表演之后,我们对该音乐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记忆。人们只有对事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可能对其产生兴趣。让学生们“懂”是激发其兴趣的第一步。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新教改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兴趣就成了学习动机产生的关键。即只有喜欢了,才能想学、爱学,才能主动提出问题,设定计划,逐步解决问题,才能有动力向周边学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兴趣提升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因素,正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形式为师生进行交互性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可参与版块,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加强艺术欣赏的敏锐洞察力,最终使教材中那些富于时代气息、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歌曲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