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性教育领域的新视角——植根

2015-07-29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通过简单随机问卷调查及多个典型个案采访,重新了解青少年目前对若干关键的性话题的态度和认识,同时深入探究性价值观在其性行为发生前后的作用和变化,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工作的特点,为社工的工作介入点和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 婚前性行为 性价值观 工作视角

  随着全国范围的性教育工作的深入,青少年在性态度、性行为及性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谈论时更自然,基本没有拒绝谈论和扭捏的情况;用词更中性,较少地使用“淫荡”“肮脏”等带明显贬义色彩的词语;认识和态度更清晰,绝大多数的人可以对论及的性话题明确具体表达地自己的态度和做法,个体差异和独立性的色彩更浓等。
  这一来证明了性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来对该领域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教育的工作目标应向青少年自主控制婚前性行为的方向上迈进,性教育的内容也应上升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的层面。
一、 青少年性观念概况
  结合一项简单随机调查?和深入访谈的4个案例,重新了解青少年性观念现况。
  (一)青少年性观念新局面
  青少年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不再隐藏自己对性的兴趣,而是主动寻求自己身体的奥秘。90名18-25岁的健全青少年中,有33.3%在14~22岁曾有自愿的婚前性行为。55.6%的人表示性方面话题很平常、谈及时很兴奋。
  1、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发生性行为前后,青少年的价值观会产生变化,从强调社会道德到强调私人自由。青少年普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一种合理的。其中,有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中, 有40%认为婚前性行为有利于解决婚前的生理需求和为寻找合适的结婚伴侣作准备,有46.7%的人认为恋人间的性行为才是正常的;而无性经历的青少年中,持相同看法的比例相对低,超过50%表示理解但自己不做。
  2、对人流的态度
  大部分青少年认识到人流对女性的极大伤害,并感受到社会的宽容——60%的青少年选择生下孩子。其中,是否有过性经历是影响青少年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有详述。
  3、首次性行为的原因
  近50%的青少年因感情而发生性行为; 40%的青少年只是抱着试一试、不确定甚至不知道的态度发生了性行为。这40%是个警钟。态度随意的性行为是存在高风险的,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也许生理已成熟,但心理却是很脆弱、性知识缺浅,万一出了问题,后果堪忧。
  4、“不是坏孩子的专利”
  访谈对象背景信息显示,婚前性行为存在于各类型青少年群体:包括学生和职场人士;他们拥有很好的社会形象、较好的人缘和较高的社交能力,如受访者小觅(首次性行为的年龄:18)个性独立、学习好,是人们眼中的有为青年;受访者莉莉(15)总是面带微笑,善良可靠;受访者小白(男)(16)热衷于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自评“有一大票朋友”。均表示许多与他们类似的青少年也会发生婚前性行为。
  5、理智型和冲动型并存
  受访者中除了一时冲动的也有深思熟虑后发生性行为的人。关键是青少年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健康问题(小觅长期服用紧急避孕药等),而是惧怕怀孕后的社会惩罚(“害怕大人知道”“怕被退学”)。他们认为能接受或能应对最坏的情况就可以进行性行为。
  4、“得大于失,未曾后悔”
  性行为对于青少年而言,不止是猎奇的产物,也不再是一提起便悔意盈耳。受访者都表示性行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小觅是为了缓解高考的压力,小罗(首次性行为的年龄:18)认为她和男友的感情已经好到只有通过性才能更好地表达、小白直言自己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性。他们总是在迎合自己的某种需要。谈到性行为感受的时候,四位受访者都表示很好,且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收获”一词。尤其是小白,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觉得自己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青少年的心理体验和状况有了更丰富的表现。
  6、“性教育无法应对新问题”
  “一直戴两个安全套,有一次脱落在阴道里面”“我们很不一致,我觉得一周三次就够多了,他却坚持说每天做有利身体”“吃药比较靠谱,紧急避孕药肯定比平时服用的那些强力,保险起见,我都是吃紧急避孕药。”目前的性教育内容根本不谈性行为发生后的处理,内容设置显然滞后,效果有限。
(二)性行为与性观念的相互影响
  1、不是“开了头就收不住”
  有两位受访者表示,事后会经历自我省查的过程,只有“觉得是有未来的”,“感情深厚”才会选择维持性关系。青少年的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2、性行为引起性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引导往后性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在发生性行为前后所表现出的性价值观态度是有变化的。在了解了对女性健康的伤害的前提下,发生过性行为和未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少年对“生孩子”还是“做人流”的态度显然是不同。性行为发生之后,当事人会比未发生性行为的青少年更专注地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他们对于人流的态度反映了对女性的健康和双方的责任的关注。         

  青少年对人流的态度
  深入访谈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个观点,受访者呈现出来以下几种情况:
  (1)转变:“不做”到“应该做”
  从视婚前性行为如猛虎,到接受婚前性行为,再到认为“跟男朋友结婚前一定会发生性行为,毕竟性生活是婚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考察” “性是快乐的,只要做好防护,不滥交,和相爱的人做爱不需要结婚证书批准”。显示了性行为发生前后小觅观念的变化。
  爱情观——“对爱情有了更加合理的期望,知道遇到的人不会总如心中所想那般理想,虽然不能说我已经知道怎么去识别人的好坏,但起码,对不好的结局已经有了心理承受能力”;性价值观——“本来就没特别保守,做爱后,更理解别人的行为了,觉得自己原来可以这么疯狂,自己更丰富了,性让我更深地认识自己”;性行为和自我认知——“不喜欢他把生活重点放在性事上又不爱戴套,不过我渐渐要求他戴,因为我不想再吃药,对身体不好而且也不卫生……不会觉得发生过性行为了,以后就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要对自己负责。”
  (2)更加坚定
  受访者小罗在性行为过后发现情侣关系确实更好的体验坚定了她对婚前性行为的接纳和好评,原有的性价值观在整个行为中起着支持作用,在性行 为发生后被巩固。
  (3)回归合理:“付出一切”到“有所保留”
  受访者持浪漫主义爱情观,“那时候自己就是被爱冲昏头, 当时我就觉得他就是我丈夫了,迟点早点没什么分别”。性行为过后,“我成长了,知道爱情不是这么简单和浪漫的……轻易就付出一切太危险了。”原有的观念从极端走向合理。
  (4)走向极端:“有爱就够”到“无性的爱情很无聊”
  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的性价值观一直很开放,性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表现。经历的性行为之后他更是觉得没有性行为的爱情很无聊,性价值观出现偏差,由开始的“会担心,愿意负责”到轻车熟道、毫无负担地逃避责任:“说服她(堕胎),大不了我付钱”。
  
  从性行为前后的自我评价结果来看,性行为给青少年的影响至少有二:一是性价值观念的调整。二是性行为对青少年而言有成年礼的象征意义。小白性行为后对自己的评价是“变成了真正的男人”,给与青少年工作者的启示是:青少年在寻找断乳标志时会模仿成人的特定行为,如不加以引导会产生更多像他这样的疑似意外失范行为。
  从价值观干预的作用程度上,对比小觅和小白,前者经历性行为使价值观念更夯实和合理,更成熟和关注自我保护。后者对性行为“上瘾”,走向偏差,理所当然地选择逃避责任。相比之下价值观对性行为的事前干预并不强,而性行为对性价值观的干预很显著,性行为发生后,性价值观会出现“倾斜”和“修正”,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外,受访者对婚前性行为仍持接受甚至欢迎的态度预示婚前性行为可能再发生,青少年需要社工的引导。
二、 对社会工作的建议
  (一)调整视角,与“需”俱进
  目前学校性教育更多的是介绍青少年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变化及生理知识,而目前青少年对性教育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性行为发生后的相关知识。如初次性交身体的反应和变化;安全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情况;性行为的合理频率和持续时间;如何判断和处理怀孕;相关的法律法规、援助机构和获助途径等。二是性价值观念。婚前性行为是否道德?怎么面对已有性关系的伴侣的离开等。
  因此有必要调整性教育的策略和视角:
  首先,进一步厘清概念,性教育不止是对性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它必须是清楚、权威、详细、完整的。一个全面的性教育应该包括: 1、生理知识,如性卫生常识; 2、性心理知识,如性生育心理; 3、性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两性道德观,建立负责的恋爱、婚姻道德标准等。
  再者,性教育的目的应从一昧地“阻止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调整为“促使选择健康性行为”。即不以“保守”和“开放”衡量,而应强调“健康”和“有节制”。
  (二)找准立足点——价值干预
  社工总是强调不应有价值干预,是指社工面对服务对象时不应对服务对象有价值评判和强迫服务对象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社工在青少年工作中是可以借助价值观强大的行为指导力量,来更好引导青少年处理性问题。
  对性价值观念已确立且较夯实的青少年,可与他/她一起讨论他/她对各种性、伦理话题的看法,助其认识自己目前的观念是怎么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的。利用ABC理论的原理,让青少年对自己的价值观做评估并决定是否调整。
  对性价值观念尚未确立或初步确立尚未夯实的青少年,社工应协助其逐渐确定性价值观。对未有性经验的青少年,使用情景模拟,让他/她思考当自己遇到相关问题时,可能的看法和做法;对有性经验的青少年,引导其回顾并启发他们用新的角度去认识过往性行为。受访者小觅在引导下认识到是高考的压力和生活的枯燥将自己推往一个焦虑情绪的极端,才“饥不择食”(原话)。她认识到失去理智,利用自己的良好形象轻易地骗过了学校和家长夜不归宿,让自己处于一种高风险的状态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看到了环境的因素:学校宿舍管理的不严格有很大的责任,男方家长的纵容使得两位年轻人性行为的发生没受到一点阻力。完整、客观的认识让青少年能更成熟地评价自己过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获得成长,同时能更好地关注自己目前乃至今后的身心状况。
(三) 科学介入:
1、针对需要,对“症”引导
  性行为的发生,心理的需要是主要原因。细分下来,这种需要具体是:应对压力的需要、被关注的需要和被爱护的需要、充分表达爱的需要;其中男性与女性相比,还要求生理上的需要。
  对青少年的需要进行定位,从而用其他的满足需要的途径来替代性行为,来达到减少冲动性行为的发生。如受访者小觅的需要是“调节生活、减压、增加学习动力”。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满足,因为问题的普遍性,最好是促进学校相关方面的改变如减少公布成绩排名的频率、保证体育类课程等来满足其需要。
  对于用性行为来表达忠诚和爱恋和证明自己成熟的青少年,爱的技巧和方式的学习、自我认知能力的培训能迎合他们需求。
  2、适时介入,事半功倍
  社会还是希望青少年不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由此,社工的最佳介入时机是小学四年级左右,9~12岁的青少年刚出现男女性别观念区别时。因为:1、好奇心最大,接收知识的效率最大。2、第一手知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往往最大,故应输入正确且合理的认识。3、能避开往后青少年羞于谈论该问题的情况。4、发育初期青少年的生理反应较小,容易降低因冲动等生理因素驱使或其他意外原因而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可能。3、容易建立信任、专业关系。
  3、多手段结合,全面服务
  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结合为主、讲座、活动为辅。
  个案适合已有失范行为的青少年,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的困惑,并保护隐私。对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并帮助其思考性行为的意义、减少不安和焦虑、引导其树立和增强自己的性价值观念和行为控制力有积极作用。
  将遇到类似问题的或同龄的青少年聚集开小组,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力,能促使他们产生共鸣,继而敢于打开心扉。在社区里建立这种小组织,能让青少年增加被关注感,提升爱的能力和自信。也有助于社工更好地了解和接触青少年。
  聚集授课式的性教育应该被轻松探奇的活动形式取代,根据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正确教授相应深度的性常识,如两性的区别和发展趋势,并逐渐对性进行解析。同时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介绍并引导他们分享看法,发起性价值观念、责任和爱等主题的讨论, 讲究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地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审视和树立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胜湘. 大学生生殖健康性教育读本 .[M]. 中南大学
[2]涂仁标. 性行为的价值取向.[J]. 中国性科学
[3]徐天. 谈谈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 .[J]. 中国性科学
[4]吕欣欣. 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D] . 海南师范大学
[5]吴静;熊光练;石淑华. 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6]李文虎;雷良忻;黄海. 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性教育现状研究.[J]. 心理学探新
[7]杨支国;李兴凡;余宗林;刘辉;王荣.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心理的调查研究.[J]. 科技资讯
[8]黄瑞旭. 色情冲击波——淫秽物品与青少年性罪错.[J]. 青年研究
[9]金德初. 论性价值.[J]. 性学。
 作者简介:黄聖惠(1989-),女,汉族,广东阳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届社会工作系学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家庭、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