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从语用视角看网络新闻评论语言

2016-07-30 15: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新闻逐渐成为一种新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而网络新闻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成对广大社会群体产生极大影响的信息传播源。本文重点从语用视角来对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进行分析。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新闻评论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新闻语言,它依托互联网平台而存在。网络新闻评论是区别于传播新闻传播渠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是专门提供给网络新闻阅读者的一块发表自己主观意见和看法的区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新闻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会话区域。而互联网的公开性特点,让几乎所有的网络新闻评论都是公开的,一旦网络新闻评论形成集群意识,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就比较大。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语用主体分析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语用主体主要是指具体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作者以及评论者。从双方的属性来分析,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特点,新闻作者与评论者互为表达与接受主体。网络新闻评论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信息单项传播的模式,读者也有了发言权和表达权,二者的语用主体身份也是互为表达主体与接收主体相互转化的。例如新文化网20151123日发布的网络新闻——《合肥万人吃火锅宴 京剧比基尼模特陪吃场面香艳》,新闻一发出,就引来广大网络读者的评论:

 

  水色cici中国式营销的悲哀,能不能尊重下国粹艺术!”

 

  诗人龙飞凤:京剧是什么?国粹。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在糟蹋国粹,艺术可以创新,但用比基尼这样的着装来唱京剧,除了炒作除了庸俗,我看不到任何与艺术与国粹有关的东西,实在是有伤大雅。

 

  阿军V的传奇:http//club.weibo.com/introhttp//vip.weibo.com/personal?from=search别糟蹋中华戏曲艺术了。

 

  小熊画饼:你们凭什么糟蹋老祖宗留下来的国粹?谁给你们这个权利!”

 

  虽然网友的评论语气有轻有重,但是这件事的社会舆论走向是较为一致的,即人们都认为这种营销方式是在糟蹋国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网络新闻评论给予了作为接收主体的网友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转化身份,成为表达主体。这是一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交互性的表现,同时也表明网络新闻的语用主体是相互转化、互为依托的。

 

从语用视角看网络新闻评论语言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语境分析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语境分析,其关键点在语境这一词,通俗地说,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环境。目前,语境的划分种类非常多,从网络新闻传播方面来说,其语境主要从社会性和文化性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即社会文化语境。

 

  网络新闻传播的语言使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社会文化特性决定了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开化,国家给予人们更多的的言论自由。人们能够参与讨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而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影响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关于过去大家都不敢涉及讨论的话题,广大网友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讨论。例如新浪网于2013123日发表的《部分单位公款吃喝转内部餐厅 标准堪比五星饭店》文章,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迈乐个腾:原来听说五星级酒店都靠公款吃喝养活的,我还不信,现在我信了,最近五星级酒店的上座率不到20%。大家说说五星级酒店的以后是不是活不下去了?”

 

  奈奈宝:我觉得在习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越来越重视贪污腐败给党的形象造成的危害,必须严惩!”

 

  草原骏马:呵呵,中央的八项规定好啊!光盘行动好!你说老百姓哪个有能力去酒店吃饭啊?过年过节可能有几个小康家庭。

 

  这则新闻是关于政府腐败问题的,很多网友都或内敛或直白地表明了自己对此问题的不满情绪。这些网络新闻评论并没有因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就被关闭,而是展示给大众,这表明当前我国的网络新闻评论的社会文化语境已经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政治开明和宽松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能给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言论自由,有利于网络新闻评论语言运用的自由。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网络新闻评论毕竟是一个个体言论环境相对封闭的状态,由于网友们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个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不一致,进而就会造成更多网络新闻评论语言在雅俗上的差异。关于这部分网络新闻评论,则应该加强有效的网络监管,力争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网络新闻评论语言管理体系。

 

  作者:赵筱芮 来源:戏剧之家 2016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