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民们为了适应网上交际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在线”流通的语言—网络语言。这种颇具特色的语言不仅在网上备受青睐,各类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纷纷采纳一些经典网络语言,以此不断地自我调适与革新,使新闻报道更具时代特征。本文将对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加以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 新闻报道; 时代特色
1 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时代发展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时尚、前卫的交流符号,是网民在网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也是网民在聊天室特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的频率明显增高,从而使网络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影响,出现了现今状态的网络语言。
1.1 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的词汇特色
为了适应和满足大众的语言习惯,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也经常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词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词汇的结构复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语言的主要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则主要表现为:旧词新义、仿拟词、外来词语和缩略语。
1.1.1 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是指在网络语境中对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词语,赋予其不同于常用意义的新理解、新意义,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子:2011年末大盘点,十大妖股令人惊叹(《新疆都市报》2011年12月16日)。“盘点”这个词的原意是“清点(存货)”,当把这个词放在新闻报道中的时候,其词义则有了“计算、总结”的意思。
1.1.2 仿拟词
仿拟词是指在原有词语的对比下,通过对其中语素的更换或谐音仿造出来的新词。如由“帅哥”仿拟出“靓哥”“酷哥”,“大众化”仿拟出“小众化”,由“寒流”仿拟出“韩流”等。
例子:新增中科院士九成是海归(《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0日)
这里的“海归”取了“海龟”的谐音,指留学海外回国的人。
1.1.3 外来词语
外来词语的使用形式多样。外来词语主要来源于意译词语和音译词语意译形式如幽默(humor)、维生素(vitamin)、热狗(hotdog)等。
例子:昌吉交警“微博”征十大驾驶陋习
参与行动的“粉丝”有资格被评为交通形象大使(《新疆都市报》2011年12月12日)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其原本的词义含有狂热、热爱的意思,后来又被引申为追星族,在现代西方国家,“fans”一词还扩展出了“同志恋”、“同性恋”的意思。微博出现后许多网名更是对这个词加以追捧,所谓的粉丝又变成了支持者。
1.1.4 缩略语(引申为影迷、追星等意思)
第一,英文缩略语,英语单词或短语首字母或关键字母缩写
例子:NBA新赛季赛程出炉 990场常规赛激战4个月(《都市消费晨报》2011年12月8日)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全国篮球协会、美国男篮职业联赛、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简称NBA),直译为美国篮球大联盟,简称美职篮。
第二,英、汉、数字混合缩略语,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混合型和英文字母、汉字混合型
例子:专家来乌分析空气污染状况 PM2.5应可望又可即(《新疆都市报》2011年12月9日)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表明空气污染越严重。
1.2 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的网络新短语
1.2.1 新词类组合
网络新词类组合,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与传统语言结构相违背,并被大多数网民接受和使用的词类组合。
例子:两位“微博控”官员心声
伍能:我愿“被贬”到县里
廖新波:我无需借微博上位(《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0日)
控,出自日语“コン(c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要冠在“控”字之前,在名词后加上即成为“很喜欢某物”的意思。“微博控”就是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
1.2.2 新词格式
网络新词格式,是指以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类词缀为主要词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短语形式。比如像XX男、X跑跑、零XX、XX控、XX热等这一类词类组合。这一类新词格式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世界,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奇的心里,这种奇特的词语用法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例子1:印度“最佳医院”“医跑跑”震惊世界(《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2日)
文中的“医跑跑”是指医生不顾病人安危,在危难关头扔下病人自己逃走,“X跑跑”的格式就是用来指在危难丧失职业道德的人。
1.2.3 新闻报道中的网络新句式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新闻报道在语言的使用上更注重新颖独特,时尚趣味,亲切通俗,所以具有这种特质的网络新句式就被媒体与时俱进地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像“XX的不是XX,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新句式已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例子:“亲,感谢您支持单位化管理哦”
社区用“淘宝体”和居民“套近乎”(《乌鲁木齐晚报》2011年12月12日)
“淘宝体”是说话的一种方式,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淘宝体后因其亲切、可爱的方式逐渐在网上走红。其基本的句式是“亲,XXXX哦”,“亲”就是亲爱的意思。
2 新闻报道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2.1 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2.1.1 语言使用随心所欲,缺乏规范
中、英文夹杂使用过多、过滥。新闻语言的中、英文夹杂、欧化表述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尤其在体育报道、娱乐报道、时尚报道中更为突出。比如“PK”一词,“PK”是“Player Killing”的缩写形式,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更加广泛。传统体育报道中的“对抗”、“对决”已经被英文缩略词“PK”取而代之。
2.1.2 语言过分追求通俗,却难免流于低俗
(1)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所有企图说服、控制和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语言策略,即在语言表达中记者把自己理解的信息强行加入到信息库中,造成对他人情感、
自尊、心灵侮辱等伤害。
例子: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林书豪最后0.5秒绝杀猛龙(《都市消费晨报》2011年12月16日)
这里的“绝杀”是指一种游戏技能,一种特效武器能把怪物击飞。体育竞赛注重的是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但有些媒体在报道中却把语言的暴力融入其中,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过分媚俗性
在新闻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新闻报道中的出现了语言过分媚俗性的现象。
例1:2012,“房奴”将为三次利息买单(《都市消费晨报》2011年12月8日)
例2:散打冠军比赛受伤命悬一线各方推诿无人负责 谁为运动员生命安全埋单?(《新疆都市报》2011年12月9日)
“埋单”和“买单”同义异形的流行语混用,给受众的阅读带来了明显的视觉上的困扰。
2.2 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语言的规范
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并对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出了明确规定。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良谈及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时说:“不能完全否认网络语言,它有可取之处,但新闻报道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式地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传统媒体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受众来选择。”
“语言文字是传承文化的有形媒体,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每个历史阶段的语言特点,如粤语保留了古老的语言,我们大可不必为网络语言的侵入而担忧。相反,我们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元素之一。”
对于网络新词汇,新闻媒体在使用时必须理性、客观。网络语言之所以在网民中风靡说明它有一定的生命力。就现在的语法结构以及使用情况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正规语言的使用规范,但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新词汇也可能会在演化发展中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新词汇的一部分。规范也有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有选择性地应用网络语言,不仅尊重了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而且是对新闻报道及新闻受众的负责。报道者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切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用得体、正确的新闻语言,带给受众有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3 结论
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充满无限活力和创新性的语言,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新闻语言带来了一股时尚新颖之风,使新闻报道增光添彩,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但也不得不注意网络语言使用不当所导致的语言暴力和媚俗化现象等负面影响。新闻媒体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持有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由于网络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时新性,以及本文作者能力和水平的限制,本文仍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是值得我们期待和展望的。
参考文献
[1] 展照英.浅析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区别[J].新闻导刊,2006(5):28.
[2] 殷朝美.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0(9):6.
[3] 陈晓,姚松奇.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现象浅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83-84.
[4]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5] 王建华,周明强,刘福根著.《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2006.
[6] 柳丽慧.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J].重庆社会科学,2006(9):123—124
[7] 蔡静.张国良委员:新闻报道可以适当使用网络语言[J].语言文字周报,2006.4.
[8] 张荷香.如何运用、处理新词汇[J].中国记者,201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