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的艺术性表达之声音语言的运用

2015-11-04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56-01

  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要想在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异常发达、媒介环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中生存,快速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竞争优势,如何让受众关注你所报道的新闻才是重点。于是,众多媒体纷纷将实力诉诸于新闻的传达方式上,希望通过新闻的艺术性表达来争取更多的受众。用通俗化、平民化等表现形式,强调人情味、趣味性,让受众在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获得所需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得到精神的放松和身体的休息,缓解在忙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满足受众心理的多层次需求。

  一、同期声语言――生动典型,真实可信

  在地方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中,做社会新闻的不仅仅是湖南卫视一家,《晚间新闻》何以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晚间新闻》现场采访的记者并不出现在镜头中,而是将更多的电视画面留给了新闻事件中相关的人物,尽可能保留了现场同期声,用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自己的话来为我们讲述新闻,在这里记者的提问只是起过渡的作用。朴素的方言、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现场的同期声,使得每一条新闻不仅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还使得每一条新闻更具有真实性,亲和力。

  现场语言和音响语言统称为同期声,电视传播的优势是声画兼备,将人们带到一个视听完整的感觉世界,给人享受充分的信息。生动、真实的现场同期声,尤其个性的语言和典型性的背景声,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声画兼备的整体完善的宣传效果。同期声无论对于视觉方面,还是听觉方面,都对应现实环境,准确真实地记录现场发生的事情,把有用的信息客观传达给观众,它可以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好地交流在双方融洽的交流中,人们更容易挑选与自己相联系的现象,从中得到体会。此时的观众则是在记者的“带领”下主动“参与”到新闻事实中,所以传达的信息与观众的观念和情感可以达到相呼应。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在场人先是惊呆了,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转而是哭声和人们的哀叹。在报道中,同期声不仅交代了事实发生的环境,还通过环境刻画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不仅扩大了信息量,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深刻感受当时的情景。这种真实的、立体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高潮……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增加了电视新闻自身的魅力。

  同期声的成功运用不仅确定了画面的时空位置,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失真的现象,使原本真实的新闻画面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无论是巨音轰鸣,还是纤声颤微,人们可以从同期声的变化中,进一步感悟到事实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同期声的采录,生动典型的现场同期声特别是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其他典型的背景声,确保电视新闻的整体性更好地体现,收到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完美宣传效果。

  二、播音语言――松弛有度,基调适宜

  新闻播音的艺术美在于表达新闻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的情感和技巧的表现。这里所说的情感一方面是指主持人本身对真情实感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也是指自己语言的对观众所引导的情感走向。如果一个主持人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没有具备优秀的道德基础,没有高尚的审美取向,是无法展现情感,更不要说引领观众情感。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即使他有再多的思想和情感也一无是处。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新闻播音者来说,技巧包括躯体的语言,与新闻相合适的基调、语速等等。

  在如今商业化的市场竞争下,以往的播音内容已经无法适合现今观众的思维意识,受众需要的是更具时尚、亲和力的新闻播音方式,这就是说播音员不仅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更贴近世界,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和观点。例如央视的午间《新闻30分》、《晚间新闻》,主持人改变了过去盛气凌人的姿态,温和的表情和语气,充满节奏力的语速,在维持自身专业播报感的同时,更倾向于与百姓日常交流的口气。主持《本周》的播音员贺红梅,她以日常说话的方式来播送新闻,这在央视还是第一次。贺红梅的语言风格非常纯朴,谈话间透露着轻松,令人感觉非常愉快,就好像是在听一个邻家大姐姐在说话,就在这轻松的氛围里,让我们了解天下大事。

  新闻播音其实是一个“了解、领悟到表达”的过程,任何一个关节的出错可能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效果,所以新闻播音员更要有细腻的生活感受力和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观众不仅可以体会文字表现的力量,也能深刻领会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对这种理解的能力则大多来自播音员本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同时播音员也要时常和观众多接触,深刻体会和理解他们的生活上、心理上的需求,努力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激发自身播讲欲望,增加与观众的交流感,这样的播报或许更能符合观众的期待。

  《湖南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在开场、串场以及结束语上都有着“不见外”的自来熟,好像已经把观众当成了一家人。例如李锐,在主持节目常常把双手任意地交叉握在胸前。在节目开始时,他会说:“开始了,迟到的我们就不等了”;在节目结束时,他会说“谢谢,再见。明天还是李锐”。而另一个主持人张丹丹在开始时会说“您请坐,我们正式开始了”等等,这种播新闻的方式既是好玩的,又与节目自身的 “有味、轻松”的气质相符合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电视的神秘感。

  三、音乐语言――契合无间,相得益彰

  音乐是一种长于抒发感情,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元素。由于它的主观性较强,因而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即要发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又要与新闻事件相互映衬,而不破坏新闻的真实感。

  消息类新闻中,一般不用音乐,但是可以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转场代替快节奏播报的短新闻画面的硬接,比如CCTV-2早间新闻节目《第一时间》的快餐式消息板块――“昨日之最”,新闻之间跳跃很大,于是经常用一段清新愉快的钢琴曲配在整组新闻中,使节目“浑然天成”。而那些主题鲜明的电视报道中音乐则出现的较多,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能拓展新闻的空间,引发人的联想,有效地让观众受到情绪的感染,从而将节目主题悄然无声地传达给观众。

  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爱心留住过年人”中,主要叙述了建筑工人留守工地,造福人民而不能回家过年。片尾用了《回家》的音乐,歌词是“回家,回家,我需要你……”画面是火车缓缓驶来,字幕淡出“风雨难阻回家路”紧接着是一组车站旅客流动的画面和列车上乘客在窗内向亲朋告别的镜头,字幕淡出“让我们彼此温暖”。歌词是“回家,回家,马上来我的身边”,音乐伴随者画面上逐渐远去的火车,渐渐消失,悠扬感人。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相互呼应,突出了主题,表现了对留守建筑工人敬意之情。

  北京电视台都市频道曾经做过一则关于人们购买经济适用房困难的报道。北京某经济适用房楼盘前,普通老百姓们提前一个多礼拜就开始在楼盘前搭起了帐篷,驻守阵地,等着放号。因为商品房价格过高,大家只能扎堆经济适用房,而商品房的控制率也非常高,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新闻到最后引用了郑智化的歌《蜗牛的家》,嘹亮而又带沧桑的声音,说出了都市人为买房子而不断努力的现实,无奈中又透露着悲伤,整个歌曲曲风平实,配上了买房人睡帐篷、在烈日下排队、渴望的眼神仰看天空的慢镜头,强化了小人物的辛酸感,无奈之情油然而生,音乐在这里代替了解说词,偏向一种情感的表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