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新闻播音语言的新特点

2015-09-26 09: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在如此的情势下,电视新闻的播音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语体。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闻播音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新闻播音的口语化、地方口音化。笔者从新闻播音语言这一社会事物出发,探讨近年来新闻播音语言的特点,希望能为新闻播音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闻播音; 播音语言; 特点
电视新闻的播音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活。对新闻播音的讨论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新闻播音很难,难以掌握播音的方法和情感。如何才能提升新闻播音的质量,达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新闻播音不单纯的是从稿件到语言的形势变化,更需要的是新闻播音人员自身的播音状态和综合素质,新闻播音员要树立良好的播音观念,要具备全面深厚的播音知识、要有成熟稳重的播音风格、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流畅、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播音员本身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对播音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生动的、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给观众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示,对新闻播报材料的深刻理解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互动讨论,这才是新闻播音的精髓和目的。因此,完成新闻播音这一工作容易,但是播好新闻就很难。因此,本文对新闻播音语言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深思,进而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
1 新闻播音语言的新特点
新闻播音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总的概括起来就是播音语言的三性三感。这一归纳来源于新闻播音多年的实践,不仅囊括了新闻播音的声情并茂特点,而且也概括了新闻播音的形态、声音的完美结合,达到两者兼顾的效果。三性指的是新闻播音的规范性、感染性、庄重性。规范性即新闻播音有严格的程序和逻辑思维,按照新闻媒体的制度进行播报,播报的内容和顺次具有讲究;感染性是指新闻播音通过语言的传递,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引起观众的兴趣,感染观众;庄重性即新闻播音是涉及到媒体乃至政府的整体形象,需要慎重对待,具有庄严性[1]。三感指的是新闻播音的时代感、亲切感和把握分寸感。时代感即新闻播报的素材要紧扣时代发展,跟踪社会发展的脚步,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反应群众的心声,代表群众的利益。亲切感即新闻播音语言不是死板生硬的完成任务,背诵新闻素材,而是播报员根据自身的理解,发自内心的,希望通过语言的表达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给观众以亲切感觉。分寸感即新闻播报的素材要符合政策法规,播音语言得体,播报内容恰当,播报员注意把握播报的时间、进度、说话的语速和语气等分寸,注意细节的表述和分析,播报员自身的着装要端庄文雅[2]。从三性三感可以看出新闻播音这几年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另外,新闻播音要求以事实说话、以情动人、以新鲜动人,体现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新鲜性、实效性,这三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具体说来,新闻播音语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1.1 新闻播报语言的口语化播报增多
新闻播音的三性中提到庄重性,意思是新闻播音员的在声情并茂的表达新闻素材时,做到端正稳重、文雅,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保持新闻播音的庄重性,并是不说新闻播音就是死板呆滞的背诵,而是在庄重中不失活波,在严谨中不失轻松,给观众以轻松、快乐的感觉,快速的引起观众的反应。口语化的新闻播音语言有效的弥补了刻板,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增强了观众的平等感和参与感。例如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的新闻播报生活化,采用口语化方式播报新闻题材,让观众感到亲切,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利于观众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一种平和自然地心态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赞许和尊重。
1.2 使用新词汇、新语言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网络化的进步,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从而影响了新闻媒体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我国的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行语、网络语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和应用,新词汇的出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词汇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人们注意,在新词汇中,有些语言表述随意化甚至是脏话,有待进一步规范。但是新词语的产生符合大众的需求和心理发泄的需要,不乏为一种好的表达渠道。例如当下流行的词语“给力“被部分应用到新闻的播音中,这个次很好的反映了当下人们对某件事物非常支持的态度。不给力就是这件事物理想中目标差距很远,给力也有加油的意思,将这些词语用到新闻播报中,能更好的渲染播报的内容,使新闻播音更加生动,符合时代感[3]。
1.3 新闻播音中地方电视台的方言播音逐渐增多
新闻播音语言要符合规范,新闻播音的语言、语法、词汇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准,播音主持人的发音准确,普通话标准动听,遵循播报语言要求和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闻播音也越来越人性化,地方特色越来越凸显。利用本地方言播放新闻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让观众感到播音的亲切。方言播音是当下新闻播音语言的一大趋势,方言新闻走上时代舞台,电视舞台,成为新闻播音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方言播音具有自身的特点:观众以当地民众为主,播报的内容除了国家大事和政治要闻之外,大多数都是本地发生的奇闻异事,播音员利用当地化,以直白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亲切,拉近播报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例如师爷说新闻、肥仔说事等地方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家乡的人和事[4]。但是,方言话的播音语言也有一定的弊端,除了有迎合观众的嫌疑之外,观众长期观看一成不变的语言表达会产生厌倦和乏味,缺少了新鲜和刺激,因此,方言化的新闻播音方式能否取得长久的效果,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2 提高新闻播音语言质量的方法
目前为止,从事新闻播音的很多人都在议论一件事:新闻播音容易做,但是做好新闻播音很难,这种感受是确切的,因为新闻播音语言的提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并且讲究一定的播音语言技巧和方法。
2.1 新闻播音语言要求准
  新闻播音语言的准就是要求播音主持人做到准确。具体做来就是播音主持人对于播音材料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时间、数字、专业术语等要求准确播报,这次关键词在新闻播音中的出错率 很高,所以要求播音主持人做到准确无误,发音清晰,表达流畅自然,遇到不容易理解之处要适当解释。对于播音中的语调也很重要,语调调解的不准也会影响播音的效果。
众所周知,我国普通话的发音音节由声母、声调、韵母构成,其中声调分为四类: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符合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的特点,四个调都要把握到位,但是有些新闻播音员在播报之中经常出现阴阳声调转化错误,阴平太低,阳平起的太高,升不到位,上不来、不到位;去声起位太低下不去,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电话两字中的话字发音是发花的音,导致播音员的字音不准确,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台的新闻播音中,由于地方口音的影响,播音员的普通话不标准,夹杂浓厚的地方口音,使观众听起来不舒服,甚至出现笑话,影响新闻播音的效果,发音吐字含糊不清晰,甚至还有口吃,这些都应该想方设法改善。另一方面,有些播音主持人为了自我表现或者是达到别吸引观众的效果,嗲声嗲气,模仿港台腔调,说话结尾飘,说话气息不足,结果让观众感觉别扭甚至生厌,本来正规的新闻播音被支持人播的完全不像样。而有些新闻播音人员为了取悦观众或者是为了调和气氛,用戏闹的方式和强调去播报材料,没能掌握好新闻播报的严肃性,从而起到反作用。还有的主持人擅长于即兴发挥,该说的地方说得太少,不该细说的地方反倒滔滔不绝,造成废话连篇,引起观众的反感,影响了新闻播报的质量。以上这几方面的问题,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改进,提高新闻播音语言的准确性。
2.2 新闻播音语言要求实
新闻的播音要求达到实事求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新闻的播音语言必须要真是的反应新闻素材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动和编写误导观众。要达到新闻播音的实就需要对新闻素材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对发生的事物有合理的估计,尊重事实,适度适量的表述事物本来面目。反对过度的渲染和夸大其词,导致语言和事实之间的脱离。也要防止播音员的过分拘谨,造成播音员的紧张播错材料或者失态。主持人要把握好播音的语调,控制好情绪,保持沉着冷静,遇到突发状况能快速的反应和处理,不慌不忙,播音员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播报中保持平和安静优雅的姿态,给观众传递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播音的底气要足,气息要深、避免头重脚轻。
2.3 新闻播音语言要求做到新
     新指的是新闻播报的素材要紧跟时代发展,聚焦当下,反映社会现实,素材的来源要新鲜,避免把历史当新闻,引来观众的笑话。因此,播音员要挖掘新鲜素材,对社会事件要就是了解,抱我时代主题,同时要有良好的语感,吐字清晰,语言表述流畅,突出播音材料的重点。
2.4 新闻播音的语感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由于播音员的语气语调的问题,导致观众对新闻没有听的欲望和兴趣,这是因为播音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太差,不善于利用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渲染,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播报,没有融入感情,表情僵硬、缺乏生动活泼。因此在播音中要加强播音员语感的训练,提高播音员的语感水平。
2.5 新闻播音的美感
新闻播音本事一种美的享受,本是一种艺术的表现,给人带来思想开阔的同时愉悦心情,支持人在表述中要注意抑扬顿挫,利用的轻重缓急、长短句式的转化,将枯燥的新闻素材听起来具有美感。语言表述轻重得体并且情真意切。
3 结语
新闻播音语言的新特点深深的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丰富了观众的视听,对新闻播音语言的探索有利于推进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新闻播音节目作为人们了解外界的窗口,要符合庄严化、标准化、正规化的标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群众做好舆论向导,使新闻节目成为反应群众心声最有利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建增,吴昊. 第一时间,一语中的引领舆情—谈央视新闻频道电视实时评论. 电视研究,2010(8):8.
[2] 刘亮. 对民生节目主持语言的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4):82.
[3] 张嫘,杨锡. 时政新闻播音语言的嬗变. 福建论坛,2009(9):124-12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