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由来已久,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研究,了解其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最新变化,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手段和模式,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不断规范化。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闻; 口语化; 规范化
信息时代的传播大潮中,广播电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普及面最广的电子媒介—广播电视依靠声音和图像传递新闻信息,这使得它相较于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来说,更突出耳闻目见这一特色,更要求贴近受众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以方便受众快捷的接受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语言呈现更加丰富多变的趋势,这必将要求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口语化研究迈出改革创新的步伐。
1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必要性
无论是传统的报纸文字新闻还是广播电视新闻,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规律,即新闻必须真实,必须用准确贴切的语言来陈述事实。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报纸是给读者阅读的,而广播电视新闻提供给受众以声音或者音像,需要受众听和看,其中相当大的信息量是通过声音传递的。要使受众准确无误而且快速便捷的接收到新闻信息,广电新闻就要在新闻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上下功夫。在广播新闻中,从业人员需要将文字新闻中的书面语词汇更改为更易被接收的口语词汇,将文字新闻中抽象的数字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者变化成更为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这样一来,广播新闻才能更为流畅、更容易被听众听懂和接收。电视新闻直接将新闻事件搬上了屏幕,借助画面、语言和音响来综合表述事实,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语言必须简洁、精炼、概括,表达质朴而严谨,力争使视觉和听觉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电视新闻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在广播电视新闻中,通过口语词、拟声词的使用,观众即使没有亲历现场,也照样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而新闻的画面则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二者结合起来,会使新闻传播效果得到很大优化。广播电视新闻的口语化是广电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它对于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传播价值有着很大的作用。广播电视作为普及面极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民生新闻栏目的兴起,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语言对于社会的变更十分敏感,词汇的变化是这种敏感性的最直接体现。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发展之初,新闻模式上模仿苏联和东欧,尤其在国际新闻中直接使用社会主义盟友国家提供的图片和稿件,新闻播报也是直接翻译,很少有口语化的播报。后来在受到极左思潮等的影响的期间以及文革期间,新闻语言中大量使用一些政治生活词汇,如“高举”、“忠于”、“紧跟”等词汇,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成为政治宣传的附庸,其口语化播报成为政治口语化宣传的直接体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新词语涌入新闻作品中,如“倒爷”、“万元户”、“责任制”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关联度很高,易于被人们接受。经过八九十年代新闻事业的改革,广播电视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大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被明显的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 由“读新闻”到“说新闻”再到“聊新闻”,语言交流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特色首先表现在语言交流方式的变化上,播音员由过去的照本宣科进行文稿播读逐步转化为以文稿为基础进行即兴表达。这种由“读”到“说”的变化,使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而随着传播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传播互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加,新闻播报又有由“说”到“聊”的转变,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采用全新播报形式的新闻节目,如山东电视台开播的“民生直通车”、“拉呱”等民生类节目。这些节目采用直接与老百姓进行交流的说话方式,话语之间语气词的使用十分频繁,而且在直接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时直接使用口语,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2.2 新闻播报的口语化带来了新闻栏目形式的变化,方言播报、文艺播报和访谈播报节目应运而生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不断发展,对新闻表达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新的新闻播报形式不断出现。文艺播报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双簧、角色扮演等文化形式进行播报,拉近了与人民大众的距离,用艺术的手段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水平。而地方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则推动了方言播报的兴起。方言播报这一形式,容易让受众找到心理的接近性和认同感,从而受到群众的喜爱。现在基本上每个省级广播电视台和地市台都开设了方言类新闻节目。口语化在聊天中最能发挥其“说”的长处,顺应这一特点,访谈类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纷纷出现,像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小溪办事》等节目,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新闻播报的口语化显得十分自然。
2.3 语言本土化趋势加强,主持个性化特征显现
在方言类新闻节目越来越受欢迎的情况下,普通话作为某种程度上的“超方言”特征愈来愈不明显,主持人和播音员更倾向于用带有本地腔的普通话进行播报,新闻语言的本土化趋势不断加强。而在脱离了固定的播音稿之后,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富有个人特色的幽默和才艺等融入到新闻播报当中。比如山东台齐鲁频道的小么哥,就凭借其浓烈的本土化特征和十足的个性发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策略
虽然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有了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也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3.1 对口语化的过分追求容易造成新闻播报的“低俗化”
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而过于口语化的即兴表达则很容易出现用词不准确、造句不完整等状况。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事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抢新闻”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新闻播报的娱乐化倾向,新闻口语被错误片面地理解成“口水化”,甚至一些脏字脏词也出现在新闻播报中
。过份追求口语化还表现在对流行词、外语词的滥用。一些词汇如“hold住”、“屌丝”、“萝莉”、“ungelivable(网络生造语,不给力的意思)”等词汇大批量出现在本该客观严谨的广播电视新闻中,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甚至给学习中的中小学生正常的语言使用习惯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过度口语化,使新闻语言走向低俗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新闻真相的了解,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3.2 对主持人和播音员要求把关不严,口语化变身为语病化
由于看重新闻播报的口语化,一些电视节目在选择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时,过分注重其口语沟通能力,而放松了对主持人和播音员本身的硬件要求,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质不过硬不达标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走到了新闻播报的前台。他们在播报中,或者播音错误,或者用词不当,或者语法不对,犯下各种错误:有的把群众平常容易读错的一些字读错,比如把薄(báo)饼读成薄(bó)饼;有的则犯一些常识错误,比如将“斯堪的纳维亚”中的“的”(dì)字读成了轻声(de);有的甚至犯一些政治错误,比如把“美国前总统”说成“前美国总统”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主持人和播音员自身素质不够而导致的,使得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变成了“语病化”。媒体的公信力应建立在准确、清晰地表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中的这些问题,一方面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广播电视语言语言的正常发展。为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规范。
3.3 强化语言词汇的选择,从语言本体上进行规范
广播电视新闻的用词要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以增强新闻传播的形象性和浅显度,从而保证传播效果。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要忌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语,将书面语词、文言词改成口语词。如在新闻播报中,将一盎司黄金多少美元转化成一克黄金多少钱,将一桶石头多少美元转换成一升石油多少钱,这样就会方便受众准确迅速地接收新闻信息。还要把握一些口语词使用的“度”。恰当使用谚语、歇后语、外来词、流行词、方言词汇和习惯用语,处理好规范性和活泼性的关系,处理好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的关系。以网络流行词为例,有些词比如“给力”、“蚁族”的使用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在新闻播报中使用,而像是“屌丝”、“坑爹”、“神马都是浮云”等词汇则显然不适于新闻播报。只有对语言中的通俗元素进行恰当灵活正确的运用,把握好使用的“度”,才不会片面,才能够使各方面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媒体在规范语言文字的同时不能封闭,不能拒绝新词语,既要注重传统、坚持规范,又要科学发展、面面向未来。
3.4 从行业建设的高度来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广播电视新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全员素质的提高和节目质量的的全面、持续提升上。要从根本上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口语化,就必须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首先,要努力提高播音员和主持人自身的素质修养。要让他们形成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群众观念,加深对新闻的解读,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要促使他们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强化口语修辞锻炼,对生僻字、多音字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掌握语言口语化的灵活运用技巧。
其次,要不断优化新闻采编队伍建设,从根本上确保新闻质量,为提高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水平打好基础。新闻的呈现是一个由采编到播报的一体化过程,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最开始的采访到编辑,再到最后的播报都要保持对待新闻的严肃性,增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化程度,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不仅肩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必须不断开拓创新,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改革。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从初始萌芽到现在初步成熟,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2月,教育部召开了“当前广播电视语言问题与对策座谈会”,对当前广播电视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必然会得到更好地规范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士勤,陈荣德,傅忆芳.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2).
[2] 刘骏. 广播语言失当的危害与治理.中国广播,2007(8).
[3] 陈京生.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4] 惠东坡.主持人要讲究口语修辞.电视研究,2003(9).
[5] 孙惠强.精心策划巧用方法—浅论新闻广播的创新策略. 新闻爱好者,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