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美的中国模式之绘画的特征分析

2015-08-03 1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来源于宇宙,而中国的宇宙,则体现在太极图中,太极图里包含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也包含了中国美之基础,美的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和谐思想。中国的绘画也具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念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1 以线造形,以面塑形
  线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生命所系,色的生命伴随线的生命而来。它有着一整套极其成熟完善的艺术语言。从形式语言上去看,线条、墨块、墨点构成了中国绘画,而墨块和墨点可以说是线的面积的伸缩变化。就像山水画讲皴法,人物画则讲描法,中国的“线”是最具有审美趣味的线,是用线的最高峰。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的民族意识,独特的经营意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都促进了中国画线条的发展。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①,唐吴道子擅兰叶描②,线的发展逐渐而有“十八描”,体现了更丰富的趣味性。尽管各种线的表现特点和趣味不同,线条也有优劣之分,但还是有标准的。好的线条,黄宾虹归纳为五个字:平、留、圆、重、变。同样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书法中的点画连绵是线条,行气连势的也是线条,国画中的白描勾勒是线条,皴擦点簇也是线条,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的书画。中国绘画则可以说是“蜿蜒流动的意境”,其基础观念是平面观念,流动于时空之中,以对象在平光中拟的“线”来界定物象,是基本的造型手段。
  2 中国绘画的表现性和再现性
  中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③”,在自然则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则是最深的意趣。清朝的方熏认为“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气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都是画家主观的东西,是指画家借助笔墨、构图、着色,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真实的典型描绘,表现出对象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情操、意境、趣味。盛唐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和很多画家的座右铭。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它主张摹仿自然与内心体验相结合。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以形写神”要求抓住人物的外部形象的典型特征,用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充分发挥画家的艺术想象力,使对象和艺术家情感相融,创造出美妙的形象来。于是顾凯之又提出“迁想妙得”,这些看法对后来的绘画发生了重大影响。到了宋代,艺术家们则把“神似”放在第一位。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为绘画应“达意畅神”,这种思想成为中国的一种正统观念。清代石涛、恽寿平就曾提出“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标准。这种思想又被黄宾虹、齐白石等人继承下来。黄宾虹说:“作画当似不似之似为真似。”齐白石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随着绘画不断发展走向情趣化,形与神的关系逐渐变为笔墨与情感的关系,无论是笔墨还是情感,作为构成绘画作品的两极均不能走极端,而必须处于一种中和的境地。似与不似并非只是衡量作品中的物象与原型吻合程度的标准,同时也是测定创作主体与外部世界交流时产生的情感冲动程度的律度。所以,后来艺术家们一直把能否“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评价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重要标尺。
  3 中国绘画的透视
  中国画为达到超越时空限制的目的,画家们创造了“散点透视法”。这种透视法早在人物故事画中就基本形成,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五代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因为这些画中的故事都有着情节性、时间流动性,画家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节表现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这就大大突破了焦点透视的逼真性。画家通过这种环境式的景物衔接,众多人物的出现,场景分断,环境连续,恰当地表现了时间流动和时空连续的完整过程。
  中国画所采用的这种散点透视法,在构图上常以运动式与鸟瞰式的“以大观小的方法”,它既是中国传统绘画方法,又是透视问题的科学之论,其中,“折高、折远”的提出,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国绘画在透视形式上是不费心力地,也不刻板地给创作带来种种限制,其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画家有独特的审美观、艺术观。
  4 中国绘画的独特性
  (1)构图方面。在构图方面,虚实对立统一产生的效果,关系到中国画的意境构成。有形亦可以虚,无形又可以实。如云水烟霞或浩月长空,在画中可以不着笔墨,化为虚象;而画中的空白,在景物实象的对照下,又可显出云、水、烟、雾无形可实的意境,利用这无形可实的空白,烘托渲染而成,收到了虚实相生,“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给人广阔神游的境地。当然中国画中的空白虽是虚的主要手段,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虚,中国画有着墨处也可以为虚象。中国画中的虚实节奏是抽象的、意象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2)创作观念和方法。在创作的观念和方法上,中国的笔墨工具特点之一就是不改动性。可以充分利用画面的偶然因素,顺其自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连画家自己也想不到的意外效果,这就大大丰富了中国书画的表现力。中国画不仅要求表现完整的形象画面,还要求组成画面的每一笔每一点画均有独立的生动美,而且有和整体相谐调的过程美,中国画由于毛笔和绢纸的材料特性决不能用重描或盖上重画来挽救,只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水墨和纸张的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的晕染变化,甚至利用败笔,随形就势,处处发生,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画上有题识(及题跋、落款),形成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画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画种的一大特长。所谓款画一体是把画面和题款组成一个整体,题款包括诗文、散记和印章。这是宋人所创,元人所完成的功业。在古代传统艺术中,诗画相通,书画同源,印章又是汉字的美化形式,四者结合,自然能相得益彰。
  总之,美 的中国模式体现在中国绘画的方方面面,诸如以上所提到的以线造型,表现性和再现性,透视画法,画面中的偶然因素等等。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审美意识的结晶,具有如此多的独特内涵,了解中国绘画是我们全面把握美的中国模式的关键,也是从较高层次上审视中国绘画之境、总结中国绘画成就的需要。
  注释:①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②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③“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参考文献:
  [1] 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 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 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