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中国太空美术中的抽象油画的特征分析

2015-08-03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太空美术的起源及发展
  太空美术又称天体美术,是建立在现代天文科学和宇航科学的空间探测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宇宙天体的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更深入认识太空的构想。(《科学在传播中与艺术的互动——太空美术的形成》作者:张品 中国学术信息网1994-2010。)
  太空美术是在天文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形成时间不长,发展历程却很久远。早在1609年,伽利略就试图通过改造的望远镜来观察天体,并描绘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幅关于天体的素描写生《月面图》。在这之后的二百多年里,由于摄影技术尚未出现,天体素描画就成为这一时期天文学家研究的记录手段。但是这一时期的绘画是以记录和研究为主的复制写实,和太空美术的概念相比,在审美情趣和表现意识上还略显晦涩。
  1711年,意大利美术家克雷绘制了关于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彗星的8幅油画作品。当然,太空美术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美术语言的表达就足够成形,美术家们对于太空美术的创作还探寻了其他的创作形式,如1865年,凡尔纳创作出版了天体铜版画《从地球到月球》。
  至1893年,摄影术诞生后,作为记录天文学研究的天体画逐渐被摄影术所取代。然而摄影术却成就了天文美术家们,他们开始寻求在科学与艺术审美共生的立足点。以美术的形式诠释科学知识,也以科学的完善来充实艺术内涵的扩展。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所说:“在艺术中,人的心灵运用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力去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以形状和加以解释”(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38页。)。
  天体画的逐渐退役,反而促使了太空美术向艺术性的方向发展起来。太空美术家开始寻求科学与艺术的契合点,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融入自我对客观的理解,以及选择不能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他们的作品而非记录。比如,法国画家特鲁夫洛的15幅天文作品首次成为科学美术作品和教材,并且在1895年发表的《大众天文学》中刊登广告来宣传这部画集。德国画家克兰兹也创作了一些天文美术作品,发表于《宇宙和人类》。天文美术家和天文科学普及工作者吕都,在二十世纪初期拍摄和绘制了多幅作品分别发表于英国和法国的书刊上,用来普及天文知识。这些著作由法国著名的拉鲁斯出版社以巨开本的形式出版。其中包括《天》、《在别的世界》、《天文学——天体和宇宙》(《太空美术与科学普及》,作者:李元《科普研究》第2期2006年6月,44页。)。
  美国著名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也深受吕都影响,创作了大量的太空美术作品。他于1944年《生活》画报上发表的名为“土星世界”的组画,排除了图解说明的性质,而转换成为真正艺术的形式,也成为太空美术成为专门的绘画领域奠定了基础。1946年,他又创作了《月球旅行》组画,以及与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等合作的《征服太空》、《征服月球》、《火星探测》等系列图书画册。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着航天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加深,太空美术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1964年,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个离开飞船走进太空,特别的经历,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太空美术家。他与另一位太空画家科洛夫于1984年,合作出版了著名的《人和宇宙》大型画集,收录了近百幅太空画作。
  同时期在太空美术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还有很多。如英国的哈代出版的太空画集《星球世界的挑战》。日本被誉为“东方之星”、“日本的邦艾斯泰”的岩崎一彰,与美国科普作家阿西摩夫合著了《宇宙美景》画集。此外,还有美国的米勒、麦考尔等天文美术家,分别在结合科研的画册出版、油画、壁画等多种绘画形式找到了太空美术的语言和表达,也为太空美术的发展再增成果。
  二、中国太空美术创作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太空美术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李元作为天文学家、天文科普专家和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将大量的国外太空美术作品收集研究,展示给国人。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太空美术家,其中就有我国本土著名的太空美术画家喻京川。1954年,李元与卞德培合编了一套大型科普活页图册《天文学图集》,图集中收集了大量的天文图片资料,成为迄今为止收录最全面的天文科普图册。李元又于1984年,在世界著名太空美术评论家、美国宇航博物馆前馆长杜兰特等人的协助下,组织了颇受关注的“宇宙画展”和“宇宙在召唤”太空美术展览。这次展出奠定了太空美术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被称为天文奇才的闵乃世,将天文教育形象化,较早的编撰绘画了大量的天文科普读物,并将天体绘画融入了设计装置艺术的元素——擅长以独特的设计手工和绘画直观的展示天文知识。
  深受李元对太空美术的的热情影响,喻京川较早的成为太空美术的探索者。1997年,在北京举行的“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中的“科幻美术作品展”中,喻京川以他的《鹰巢探幽》等30幅作品与世界太空美术家列昂诺夫等人同时展出。
  此外,天文摄影家周熠君将天文观测与摄影技术相结合,创作了大量充满梦幻色彩的天文摄影作品。他也以不同形式绘制了大量的数码和素描太空美术作品。美术家吴同椿为中国画创作与太空美术构建了一座桥梁。他的作品立意于太空,深受艺术界与天文界的认可,先后被各地天文馆邀请出展。
  2008年,美术教育家张鹏教授将科学与艺术的思想联系起来,提出了《油彩艺术的观宇架构》的科研课题,并创作百余幅油画创作,先后举办了三次课题阶段性成果展,其中包括广廷渤的油画《天眼》、张鹏的油画《冰河世纪》、巫晓疆的油画《绚丽的中子星》等作品,从不同视角,不同油画技法和手段表现了画家个人对天文天象的理解和诠释。同时,创作团队发表了多篇的学术论文,包括刘晓红的《新的冲击》、张君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等。(《仰望星空》主编:张鹏,赵慧平,刘凤山,沈阳出版社 2009,12)此次课题的展开,也揭开了中国太空美术的新方向,一方面,它以课题的形式,集中了一批画家和美术爱 好者参与到自然天文与艺术的结合的研究探索中;另一方面,它也发展了中国太空美术的艺术形式,由之前较为单一具象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以油彩为基础,画家主观想象和主观表达深入其中的多角度、多风格的表现。至此,太空美术创作在我国,出现了抽象的油画表现形式。
三、国内抽象天体油画的创作特点
  太空美术,是以科学的形式升华到艺术的层面的一种创作,它既需要创作者尊重科学事实,了解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现状,又需要创作者发挥自主的想象力和分辨力,去完善科学成果和探索路程并发现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既要与科学同行,又要走在科学以先,又可以是一种时空倒置错位。
  所谓抽象, 朱光潜《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抽象就是‘提炼’,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朱光潜,《中国社会科学》1980,第二期)可见,抽象就是指从许多的事物当中,舍弃他们非本质的个别属性,抽取出其本质共性的东西,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个由从共同本质出发来加工提炼的结果。进而,我们说抽象绘画,也就是在与具象画相比之下,更为简明的对与事物的加工提炼与概括的绘画。太空美术家喻京川把太空美术分为三类: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且完全遵守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太空科学美术;二是以科学幻想为主,具有预测和前瞻性的太空科幻美术;三是以纯幻想为主,表现抽象的太空世界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的太空意向美术。
  国内太空美术中的油画创作有相当一部分抽象形式的作品。与国外不同,国内的创作,常以现代天文成果为基础,结合画家对于成果之外的设想,创作结合画家的内心情感。与国外相比,以英国的著名太空美术家哈代的作品来说,他喜欢把历史故事或者是太空幻想加入创作中,注重结合上的分布与形式感,作品的叙事性和故事性较强。东方人保守传统更注重传统的传承,喜欢遵循事物的本质,使事物看起来合情合理,画面也总体现着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基调,较比西方人选材的大胆直接、切入主题的特点,显得婉转而隐晦。正因为如此,早期的中国的太空美术家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国画独有的渲染特点在表现宇宙的空寂非常适合,也表现出了中国绘画质朴纯真的一面。但是绘画材料的选择上,水墨轻薄的特质也有其在厚重质感上表现的局限性。这也促使中国太空美术向更多表现手法的探索中前进。
  油彩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因其自身色彩的饱和度高,提高了画面的光鲜度;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于厚度和空间表达。国内太空美术的抽象油画创作大多寻求一种肌理厚度来表达人们对未知事物的猜测,更寻求在光源色彩之上有一种厚重感来表达对宇宙奥秘的理解。如《冰河世纪》,画家在创作中较多的选择了肌理质感来处理他的画作品,使画面显得厚重并且视觉冲击力更强。肌理油画的技法并不是简单的油彩颜料堆积,它需要在色彩创作以前有明确的构思和起草,强调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注重写生素材和思想的积累。这种技法注重于底子的制作,与使人想起美国画家费欣的油画创作。但费欣的油画受到俄罗斯传统油画影响,选用厚实快干的底料做底子,适合于快速层层堆厚的表现。《冰河世纪》的肌理干湿结合,稀释的部分却任由颜料流淌在画面上,一部分自然,一部分人为,将二者充分结合自然的表达出效果。同时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诠释出宇宙间物质色彩及明暗较大的差异和纯粹的真实。
  国内太空美术的抽象油画创作,在色彩和塑造上也加强了主观色彩,意在带人们回归到原始朴素的浪漫情节中。追溯其思潮,使人不难联想到德国当代画家安塞尔姆·基弗的创作。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基弗的创作中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深受二战影响,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与神话,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安塞尔姆·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引发人们思考。与画面看似相似的国内太空美术作品《宇宙幻想》相比,画面除了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外,基弗的画面渗透出晦暗的色彩,迸发出一股强烈的历史重量感,给人以威胁和压迫之感,它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许多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虽然两幅作品同样引人思考,基弗而在创作的时候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而《宇宙幻想》引领我们回归原始的思考,与追寻最质朴特质的人生价值的反思,带我们回到了生命之初,在创作思想和立足点上不同于前者。
  我国的油画创作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中国油画的成长方向。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许江教授致力于当代油画创作,依托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融汇了东西方文化思想。他不但吸收西方的经验,而且对来自西方的影响作清醒的文化审视并采取策略性的响应。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同于马远、夏圭的寄情于物,也不同于莫奈、塞尚的视觉印象。但是许江的作品依然追求一种历史文化上的传承。与许江不同,国内太空美术的抽象油画创作大多落实在了科学知识上,以科学的眼光寻求它们的审美趣味。作品融入丰富的天文科学知识,有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理论为依据,在创作手法上结合中国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的“大象无形”的理论,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所强调的“减去次要、偶发因素,追求一种图像的本质”,并融入了瓦西里·康定斯基在1912年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 154号》中所带有的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的气愤,给人以生动鲜活的想象,甚至能感受到空间的运动。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推动了新一代在知识信息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发展。
  四、国内抽象太空美术创作的贡献与展望
  太空美术发展到今天,在大的自然界背景下,它是状物的一种;在绘画史的背景下,它与中世纪宗教画相比又是一个叫冷门却被随时关注的题材,同时人类从17世纪到如今对太空的不断认知,也催促着艺术家记录一份这样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太空科学发展史。
  抽象太空美术创作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解读太空天体的美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并结合不同的创作技法在抽象天体的质感方面进行了描述。是一种思想认知与科学观念的综合之上,与油彩等综合材料表现手段的双重多层次的结合。它要求作者将物象融汇于心,选择最适合的手段方法来表现作者究其本质的理解;它又是客观宇宙的缩影,不会离开宇宙真理的本质,需要我们在探索科学的同时积极的去认识、去思考;它还代表了我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发展,是一个新课题,一个新方向,更是一个新的审美立足点。
  抽象油彩的加入,是我国太空美术首次的创作尝试,它将促进我国的太空美术家,描绘太空景致表现形式的发展和思路的扩展。同时,随着油彩艺术的发展,界定于综合材料与油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抽象太空美术的表现手段也将在方向和技法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在传播中与艺术的互动——太空美术的形成》作者:张品 中国学术信息网1994-201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638页。
  [3]《太空美术与科学普及》,作者:李元 《科普研究》第2期2006年6月,44页。
  [4] 《仰望星空》主编:张鹏,赵慧平,刘凤山 沈阳出版社 2009,12
  [5]《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朱光潜,《中国社会科学》1980,第二期
  [6]《艺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作者:张鹏
  [7]《太空美术的发展之油彩艺术的宇观架构》作者:贾楠 《安徽文学》2010年第九期,102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