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伤痕文学中的疗伤叙事的特征分析

2015-07-23 11: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文坛上的一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得名主要源于短篇小说《伤痕》,该小说的作者是卢新华,主要是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知青的生活,整个小说以“伤痕”为中心思想,向世人们展示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在当时,很多学者对“伤痕”的命名并不赞同,认为该名称不够合理,还有些学者想要用“暴露文学”来将其取代。
   朱寨先生所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中对“伤痕文学”做出了解释:“伤痕文学”是源于1978年《文汇报》中发表的《伤痕》小说,之后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在后来发展中,人们习惯于把对“四人帮”和林彪等的罪行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伤害的文学作品称之为“伤痕文学”,在同一时期,又有“暴露文学”“伤感文学”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最终定名为“伤痕文学”,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由于在当时的大环境背景下,人们生活中确实存在伤痕,而且往往都是由多个派系和反革命团体等造成,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文学作家怎能蒙蔽双眼?多数文学创作者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创作热情,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无法掩盖与粉饰。
   二.伤痕文学的疗伤叙事作用
   在特定时期,诞生了伤痕文学。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源于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不言而喻,我们可以发现伤痕文学具有疗伤功效。伤痕文学的文学叙事可以用“坏人施暴→好人受伤→他人疗伤”的框架来表示。在现当代文学论坛上,对伤痕文学的研究比较少,尽管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够深入,而且还有部分学者,更多的是对伤痕文学中的“伤痕”进行关注,而忽略了其文字具有一定的疗伤功能。
   文学领域的许子东先生却具有远见的眼光,对伤痕文学的疗伤之功效就进行了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当我们对历史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时,应该向德国人学习。尤其是对我国“文革”期间的史料进行梳理时,应该具有反省思想,认识到历史的残酷性。站在相反的角度,用理想主义精神,对某些思想进行歌颂,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或者两种方式都不完全使用,而是重新构建起一个“为了忘却的记忆”,对于个人来讲,也就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对心理伤痛来进行治疗。在王一川先生的《“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中,尽管没有用“愈合”和“疗伤”等词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命名,但是在文章内容里涉及到了疗伤、治愈的理念内容。程革、李明彦等作者创作的《真实及其效应:伤痕文学的文本策略和治愈机制——以〈班主任〉〈伤痕〉为例》中,指出了人们内心恐惧、压抑的泄导,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瘀伤得到释放与治疗。还有的作家虽然没有用很大篇幅来论述伤痕文学的疗伤功效,但是也有相关方面的描写。于艳华先生在书中指出,苦难叙事也同样具有较大受众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大众情感喧嚣的需要,同时也体现出了心理疗伤的部分功能。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叙述苦难经历不是重点,而是要阐释疗伤的功效。通过书中对苦难的描述,可以发现,许多苦难都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来宣泄,在树立明确的精神信仰下被克服,当人们经历过磨难和困苦以后,意识可以变的更加坚定,思想变的更加忠诚,体现出了思想政治的纯洁与崇高,同时也赋予了苦难一定的价值。
   在文学领域,之所以没有给予伤痕治疗高度的重视,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单纯从“伤痕文学”角度来说,很多人认为它的主要思想是展示“伤痕”,但实际上,伤痕并不是伤痕文学索要表达的唯一内容。其二,就是研究者个人并没有对疗伤有高度重视。文学是对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体现出了大众的喜怒哀乐。伟大作家鲁迅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描述道:“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作家的思想都与鲁迅先生一脉相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与鲁迅《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基本思想相一致。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与鲁迅先生的文章相比,刘心武等一批作家文章中对社会伤痕的揭露要明显大于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疾病的治疗。在文学创作中,伤痕文学作家,指出了救治伤痕的种种药方。
   三.伤痕文学疗伤叙事的形式
   1.亲情疗伤
   亲情疗伤是伤痕文学叙事方式中的一种,是伤痕文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叙事疗伤方式。在文学作品《伤痕》中,王晓华的妈妈是一个叛徒,基于此,王晓华与自己的妈妈发生了“决裂”,断绝了亲人关系。当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此时王晓华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忠实的共产党员干部,而不是叛徒。在王晓华的妈妈在去世之前,想要见自己的亲生女人一面,王晓华迅速赶到家以后,妈妈已经离开了人世。该部作品中的“伤痕”主要就是指妈妈和女儿心头上的痛苦,尽管王晓华对妈妈怀有憎恨之情,但是“妈妈”一词,却又唤起了她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当她独自一人幻想着妈妈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颊时,她内心是多么渴望能够投入到妈妈的怀抱,得到妈妈的宽恕与原谅。
   在那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时代,受到很多条件的束缚,人们不敢公开亲情。在文学作品中,王晓华给她的妈妈留言写到:“我和你,也和这个家庭彻底决裂了,不用再找我”。由此可以看出王晓华对亲情决裂的决心。尽管如此,也可以看到母女双方都同样处在焦虑与痛苦之中,而且也表明,四人帮虽然横行霸道,但是亲情依然存在。亲生女儿对自己提出决裂,但是母亲却依然深爱着女儿,并存有理解之心,“我知道孩子心理的伤痕比我还多”,因而更加期盼女儿能够早点回来。尽管在故事的最后,母女二人也没能见上一面,但是由于母女之间已经不存有误会,因而亲情又回到了女儿心里,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对女儿心灵上的伤害进行了治疗。另外,在王蒙的《最宝贵的时间》中,也写到蛋蛋作为一个年轻人被四人帮进行了算计之后而做出了一件错事,因而受到其父亲 的严厉指责。他父亲说道:“要帮助他找回那颗火热的、跳动的心,并且把它铸炼得成熟坚强,使它经得起十二级风和九级浪……。这同样也是亲情的疗伤的体现,而且在父亲的帮助下,年轻人蛋蛋一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现代化社会,我们仍然应该把母子(父子)亲情放在人类亲情中的首位,伤痕文学的这种叙事方式,彰显出了人性的回归。
 2.爱情疗伤
   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永恒的话题,爱情疗伤在伤痕文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伤痕》中,尽管最初王晓华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决裂 ,但是在这期间,王晓华与苏小林之间却产生了令人羡慕的爱情,毫无疑问,这对王晓华的心灵创伤起到了较大的恢复作用。“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也暗示了二人携手并肩走向未来。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讲述,四姑娘许秀云离婚以后,不愿意改嫁到外地,对姐夫金东水还怀有深深的爱慕之情,此时给正处在逆境中的金东水以巨大力量,同时也使许秀云本身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与希望。
   王蒙在小说《布礼》中,同样也表达出了爱情疗伤的高效作用。在该部小说中,由于凌雪的出现,使钟亦得到了莫大帮助,“她的话语,她的声音……都产生着一种奇妙的力量,钟亦成好像安稳多了”。“这世界上不会有痛苦,因为有凌雪。这世界上不会有背叛、冤屈、污辱,因为有凌雪”。这些描述都展现了爱情的高尚与伟大,体现出了伤痕文学中爱情疗伤的功效。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部在新时期的小说,主要描述了女性对爱情婚姻观的看法。在小说中,女作家钟雨量从未和老干部握过手,但是两个人却心有灵犀,通过彼此的眼神交流,就可以获取到爱的信息。“她的精神明明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像一对恩爱夫妻”。很不幸的是,在浩劫中老干部失去了生命,但是在女作家内心依然保留着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心希望二人能够爱的轰轰烈烈,一起经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人们的爱情观,是柏拉图式恋爱精神展现,很好的诠释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刻含义。这种爱情的力量,给女作家钟雨带来了勇气与信心,充分体现出了伤痕文学中的爱情疗伤式叙事。
   除了上述这些具有广义性的友情以外,也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划分到友情范畴内。程光炜在《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中描写到“在《班主任》中,把当代青年简单的分成了‘好孩子’与“‘坏孩子’,他们一个在精神上受了外伤,一个在精神上受了内伤。而张俊石作为一名班主任则开展了挽救工作,他就像一台永远不生锈的工作机器,连续不断的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传授知识,播种希望,从而对孩子们进行了内外伤的救治。
   伤痕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学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伤痕文学的起源、疗伤作用及伤痕文学疗伤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伤痕文学的研究,加深对伤痕文学中疗伤叙事的理解,提高伤痕文学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敏.“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2,04(10):12-13.
   [2]容苑.试论伤痕文学中的疗伤叙事[J].中华文化论坛,2013,02(25):14-15.
   [3]李明彦,程革.真实及其效应:伤痕文学的文本策略和治愈机制——以《班主任》《伤痕》为例[J].文艺争鸣,2012,13(11):17-18.
   [4]王琼.“伤痕文学”话语的愈合机制[J].兰州学刊,2013,13(07):11-12.
   [5]于艳华.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3,12(09):21-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