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教学中的博尔赫斯
1.选取博尔赫斯的作品作为文学教学素材的原因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使得很多西方文学史、拉美文学推广一类的书籍中有不少讨论这位作家的文章,国内也有众多学者研究博尔赫斯,翻译他的作品。在1999年博尔赫斯百年诞辰之际,《博尔赫斯全集》得以在中国出版,博尔赫斯也成为了“在中国的拉美文学出版中第一个按照国际出版惯例成功引进其全集版权的作家”。[1]
除博尔赫斯之外,拉丁美洲还有很多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但由于国内接受度等种种原因,他们的作品没有得到很好地宣传和系统地翻译引进,甚至在对其原文作品的获取上也有着相当的困难。对于在文学课上讲授的作家和作品,这种文本资料的匮乏是个致命的障碍。而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的情况则相当乐观,学生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中文译文的文本,甚至可以获取相当一部分的原文。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使得他的作品在西语文学教学中受到重视成为了一种必要。在中国出现的引进和研究博尔赫斯的文学浪潮则成为博尔赫斯出现在西语文学课堂上的必然性。
2.从教学材料选择的角度分析博尔赫斯作品的特点并对其分类
博尔赫斯的作品种类涉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在这里对他三种作品的教学适宜性特点进行分析。
A.短篇小说
博尔赫斯的小说,在文字艺术外,更加吸引人的是他的构思。看似怪诞的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需要敏感的读者去体味。他注重故事内部的关联性,甚至,注重故事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要读懂博尔赫斯的小说,不是研究透故事本身就可以了,故事中的隐喻是与故事外的某种哲学思想,与某段历史相呼应的。这种前后呼应性,内外呼应性使得博尔赫斯的小说作品在阅读中具有不可分割性,从这点上来说,截取性的阅读是对博尔赫斯作品的一种破坏。
因此我们可以将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界定为适合在专题性较强的文学课上讲授,不适合在介绍性的课堂上学习的一类题材。
B.散文
博尔赫斯的散文多为探索思辨类,主要围绕着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学术理论探索和意象等主题进行探讨。
探讨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散文有《塞万提斯与吉坷德的预言》[2]、《克韦多》[3]、《马丁·费耶罗》[1]、《济慈的夜莺》[2]等。博尔赫斯热衷于探讨的作家中有像塞万提斯、卡夫卡、王尔德这类的,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作家,也有柯尔律治、马丁·费耶罗、弗朗西斯科·德·克韦多之类的中国读者较陌生的作家。因此,可根据学生对文章主题人物的熟悉了解程度可把博尔赫斯的作家、作品、人物类散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对主题比较了解的文章,适合在文学课堂上作为教学资料使用;第二种则是主题相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文章,不适合在非专题文学课堂上作为教学资料使用。
探讨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类的散文有《柯尔律治的梦》[2]、《铭记J.F.肯尼迪》[1]、《俘虏》[1]等。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一样在教学中存在着对事件了解程度的问题。这类的文章博尔赫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文章 中对事件进行简述;另一种则是直接对事件进行展开,回顾历史中相关的片段,而对事件本身并不多加描述。作者对事件的两种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事件的了解。第一种,学习的前期工作较少一些,对事件的了解可以通过文章本身而进行;而第二种就考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面对这种文章可能对博尔赫斯所探讨的内容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也可能因为之前读到过相关的历史文章,进而能够把握文章的内涵。本文把博尔赫斯探讨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类的散文分为两种:学生课前所需事件背景了解工作较简单的文章和需要大量事件背景了解工作的文章。
学术理论探索类的散文有《阿美利科·卡斯特罗博士的惊恐》[4]、《天地创造和P.H.高斯》[1]、《帕斯卡圆球》[1]等。这类文章中的绝大部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专业的学生。因为这类文章的理解难度高,所跨知识面广(神学、哲学、数学、物理学等),阅读前期的知识准备工作非常繁重,因此这类散文在教学材料选取的角度上都属于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
意象的探索类文章有《模糊的镜子》[5]、《指甲》[2]、《迷的镜子》[1]等。这类文章隐喻众多,同时也很有趣味性,对于教师的教材选择是一个考研。教师需要高度把握文章的难度,并需提前确定文章学习程度。此处本文并不做硬性的种类划分,学习目标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可用度。
C.诗歌
博尔赫斯的诗歌主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意象以及抒情。
以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为主题的诗有《致约翰·济慈(1795-1821)》[6]、《亚历山大·塞尔科克》[7]、《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四节》[4]等。
以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诗有《亨吉斯特需要人手(公元449年)》[3]、《萨洛尼卡的钥匙》[4]、《亚当被逐》[4]等。
以意象的哲学探索为主题的诗有《象棋》[2]、《镜子》[2]等。
以抒情为主题的诗有《思念》[3]、《近郊》[3]、《离别》[3]等。
对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意象几个主题的分析和分类与散文相同。抒情主题的诗理解上相对前几个主题比较简单,但因博尔赫斯的作品以哲学思考见长,抒情诗并不能突出博尔赫斯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在其作品中不具代表性,因此抒情诗被归类为不适合在课堂上讲授的材料。本文推荐将抒情诗作为学生的课余阅读资料,用于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二.课堂使用文章的选择
根据第一部分第二节的分析,教师可以权衡各种因素来考量博尔赫斯的文章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博尔赫斯的作品普遍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其作品的阅读往往超越文字层面,这也就要求读者有较高的哲学敏感性,思维灵活性。但在课堂上选择过于艰涩难懂的文章对学习者的兴趣将会
造成打击。
学习博尔赫斯的作品会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于两点:一个是他作品本身的特点,充满哲理、象征、梦幻、东方神秘;另一个则是知识层面的不对等。博尔赫斯作品中经常涉及到许多哲学、神学、甚至有物理学、数学的理论知识,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是一般读者无法达到的,作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学者以及他们的理论、他们的著作,这无疑对学生是个极大的挑战。同时,还应考虑到西班牙语文学课,或者更广阔地说,外国文学课的受众。这类课程的学习者大多是文学、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物理领域的名人及其理论的陌生感也是教师要考虑到的问题。例如《帕斯卡圆球》这篇文章,帕斯卡是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同时还是名宗教哲学家,文学、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或许不了解帕斯卡圆球,但物理系某些专业的学生却很容易联想到液体压强的帕斯卡球实验。这种高跨度的知识面也是学习博尔赫斯作品的一大困难所在。
下面就博尔赫斯的散文和诗歌中,以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文章的教学材料选择进行探讨。
选择探讨作家作品的文章来进行讲解,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这大大地减轻了阅读前扩充知识储备的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章本身上。此外,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发现“老”作家、“老”作品的新趣味。博尔赫斯的思辨类文章,每一篇都能带给我们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一类的文章,使学生在本学科范畴内进行提升,难度要比学习有关神学、数学理论发展史的文章低得多,因此学习中的趣味性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选择博尔赫斯关于一些传说轶事、历史故事的文章,因为这类作品中的哲理、象征、梦幻及东方神秘很好地体现了博尔赫斯作品的重要特点,同时其故事性、趣味性使得这类文章并不像其他通过大量的意象来构建的哲学世界那样晦涩。博尔赫斯在传说的基础上建立奇妙的幻想甚至是哲学的升华是他此类作品的闪光点,值得去品读学习。
作为教师,选择用于课堂学习的文章时应该注重趣味性与可接近性并重,同时要突出博尔赫斯这名作家的特点。
综上,本文认为适合在课堂使用的文章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以流传度较广的作家和作品为主题的散文和诗歌;第二类是以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且背景了解工作相对简单的散文和诗歌;第三类是有关意象的哲学探索类的散文和诗歌,在教师高度把握文章难度,且学习目标适当的情况下,同样适合在课堂使用。
三.以《柯尔律治的梦》为例探讨博尔赫斯的散文教学
博尔赫斯的一生写过不少哲理思辨类的文章和诗歌。《探讨别集》便是这样一本文选,其中收录了博尔赫斯有关其他作家,有关时间和一些传说的思考,极具趣味性。《诗人》是一个集故事、散文、诗歌为一体的文集,其中有讨论唐吉可德与塞万提斯的散文,也有名为《博尔赫斯和我》的充满哲学思辨色彩的散文。除了收录于这两个文集中的文章,博尔赫斯还有很多启发思考的文章可用于课堂上的学习。本文将以《柯尔律治的梦》为例,对有关博尔赫斯的文学教学进行探讨。
《柯尔律治的梦》是博尔赫斯《探讨别集》中的一篇,是由两段有关的传说所引发的思考。这篇散文包含了博尔赫斯作品的四大特点:哲理、象征、梦幻和东方神秘。在体现作家作品特点上本篇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材料。
首先,将该篇文章中涉及的传说和旁证列出如下:
1.英国诗人柯尔律治于1979年夏天在梦中得到叙写元世祖忽必烈汗修建宫殿的诗句,醒来后清晰地记得并将其转录,但被一位不速之客打断之后再也回忆不起其余的诗句。这段奇闻就是柯尔律治的片段抒情诗《忽必烈汗》的由来。
2.小提琴家塔尔蒂尼梦到魔鬼用小提琴奏出一支精彩的奏鸣曲,他醒后根据不完整的回忆写出了《魔鬼的颤音》。
3.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在《说梦》中提到《奥拉拉》的故事情节是在梦中得到的。《化身博士》也是受梦的启发。
4.一个没有文化的牧羊人凯德蒙在梦中唱出了从未听到过的诗句,醒来后创造了赞美诗《创世记》。
5.在柯尔律治发表了他对那个梦的追记的二十年后,巴黎出现了14世纪拉什德·艾德丁编写的《历史简编》的第一个西方语言节译本。书中有一页提到:“忽必烈汗在上都之东修建一座宫殿,宫殿设计图样是梦中所见,记在心中。”
这些传说、轶事构成了博尔赫斯发挥想象联想的基本材料。
接下来,将学习文章前,学生和教师需要做的前期准备阐述如下:
在学习这篇文章前,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的背景知识较为简单:柯尔律治的抒情诗《忽必烈汗》和蒙古可汗根据梦中所见修建宫殿的传说。在课堂学习前可以先将了解两个背景知识的任务布置下去,同时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受梦的启发而进行创作的传说轶闻。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其他几个旁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资料收集,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此外对于文章最后的升华,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达到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扩散思考的高度。
最后是教与学的重点。《柯尔律治的梦》这篇文章的精华部分在于它的后四段,无论把它定义为怪诞的想象还是哲学的思考、推论,这一部分都是极具学习趣味性的。本文的主题,跨越千年巧合的梦境本身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引人想象。
讲授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在于对文章最后的推理进行梳理:两个梦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作者列出了哪些观点。另一个重点则是后文作者关于跨越时间、空间的巧合的思考,升华到对这一巧合的背后是否有着超人的力量的存在的探讨,如果存在,这股力量或者说这个执行者又有着怎样的目的,最后提出了梦的系列的谜题,并作出了自己的推断。第二个重点也是课堂上教授者和学习者进行良好互动,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互动的出发点。 《柯尔律治的梦》这篇文章是文学课上激发学生踊跃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不错选择。其他类似的,既有奇思妙想的探讨推断,同时所涉及内容又不过于晦涩难懂的文章都是有关博尔赫斯的文学课上不错的选择。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选取博尔赫斯的作品作为文学教学素材的原因,从教学材料选择的角度分析博尔赫斯作品的特点并对其分类,提出了其作品中适合在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以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为主题的诗歌和散文、以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诗歌和散文,并对此两种教学材料进行进一步探讨,认为此两类中所涉及的主题流传度较广,背景了解工作相对简单的文章最适合用作文学课的教学材料。最后以《柯尔律治的梦》为例为博尔赫斯的散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选材难度适宜,趣味性与作家作品特点并重,可通过罗列法梳理文章,抓住文章的哲学探索部分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课堂互动。
参考文献
1.(阿根廷)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探讨别集》,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2.Borges, Jorge Luis, Otras inquisiciones,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 S.A.1997.
3.腾威:《“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陈光孚:《对博尔赫斯创作的解析》,《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3期。
5.陈凯先:《博尔赫斯和他的短篇小说》,《当代外国文学》,1983年第1期。
注 释
[1]腾威:《“边境”之南》,第104页。
[2]Borges,Jorge Luis:Elhacedor.Mad
rid: Alianza Editorial,S.A.,1997
[3](阿根廷)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探讨别集》,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4]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探讨别集》,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5]Borges,Jorge Luis:El hacedor. Madrid:Alianza Editorial,S.A.,1997
[6]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