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海子之死的典型意义,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肯定海子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之死的形而上意义,另一种观点是认定海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之死的形而下意义。上述观点都显得不够辩证,陷入了绝对主义与机械主义的泥沼。促成海子之死的原因及其决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偏于形而上意义的,有的偏于形而下意义的,有的则很难说是绝对的形而上意义或形而下意义。海子自杀是多种可能因素的综合,包括爱情上的灾难、人格心理因素、同行诗友的中伤、气功问题、自杀情结、自杀导火索、孤独的生存环境、西方“个性主义”文化的影响、崇高写作理想的毁灭等。只有从一个丰富的多维度层面来理解海子自杀事件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而不是绝对地划分所谓的形而上形而下意义,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规律。
关键词:海子自杀;意义;原因;辩证;多维度
(一) 海子自杀引发的探讨
1989年3月26日,当代杰出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对于海子之死的典型意义,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肯定海子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之死的形而上意义,以吴晓东、朱大可等为代表。吴晓东说:“诗人的死亡,则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中国诗坛的后来者当会记取海子这种前无古人的特殊功业!”朱大可认为,“海子的死亡绝唱,乃是对耶酥的伟大艺术的现代模仿。”在他眼中,海子是一个“先知型”的宗教诗人。因而,诗人的自杀不再是依据某种信念所发起的最后冲击,而是因对信念的彻底绝望而发出的‘求救的呼吁’。一般的自杀是对暖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则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自己对世界所持的态度的绝望”,“要是诗人向这个世界强求意义才是悖理的行为,要是诗人为此而自杀,就是不合理的行为。第二种观点是认定海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之死的形而下意义,以章启群、韩东等为代表。章启群认为:“在整体上不存在所谓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来看,诗人自杀与其他人自杀没有本质的不同。这种死亡的方式在海子身上只具有一些个人化的特征,所谓这种死亡的诗的意义以及形而上意义之说,都是外在于事件本身的。”诗人韩东说:“如果说海子是为了诗歌而死的,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个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海子之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他既有作为诗人海子艺术家的一面,也有作为哲学教员查海生普通人的一面。海子在爱情上充满不幸与灾难。海子与初恋女友B的恋情仅仅维持两年,分手的原因据海子父亲说是“女孩子的娘老子嫌我们家里穷”初恋的夭折给海子带来巨大的心灵打击。他与S姑娘的恋情只维持了3个月时间。A姑娘则很快另嫁他人。第四位是海子称之为“姐姐”的一位年岁较长且富有艺术修养的已婚女性,后海子又与她不得不分手。由以上事件可以推测,这件在常人看来本不可能成为事端的“小事”,在海子心目中却掀起了滔天波澜。对于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甚至看起来有几分“邋遢与委琐”,性情如女性一般内向、敏感、柔弱,带着自卑,还有浓重的自恋倾向的海子来说,这四次没有结果的爱情在海子生命中该带来多少大大小小的灾难,海子诗歌中悲观绝望的死亡意识,应有几份属于海子爱情灾难的投影。
海子在自杀之前的几封遗书非常值得关注,燎原先生的修订本《海子评传》中收录了海子自杀之前的七封遗书。从这七封遗书中,可以看出海子意识的谵迷,按照海子好友骆一禾的表述是这样的形态:“思维混乱、头疼、幻听、耳鸣的征兆,伴有间或的吐血和烂肺了的幻觉。”这种症状可以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骆一禾所解释的:“这是脑力使用过度以后脑损伤的症状,可以说是脑痉挛罢。”骆一禾认为这是天才诗人用脑过度导致的“脑内伤”,具有普遍规律性,认为和凡高、雪莱、叶赛宁等的自杀及荷尔德林、尼采、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疯痴具有相同的性质。而官方给海子的死亡鉴定书是“精神分裂症”,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海子自杀主要源于“精神分裂症”,而骆一禾的观点则否定了这种看法。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海子七封遗书的文本内容,其由于练气功而走火入魔导致的精神错乱的精神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种错乱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中西方文化对诗人的影响
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来看,中国作家自杀现象比西方少得多。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体现为儒道互补的二元文化结构,注重和谐、宁静、中庸、乐天知命。因此,此种文化浸染下的中国作家,在个人与社会冲突中能保持心理平衡、超脱、宠辱不惊、冲淡、平和、很少走极端。西方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能更深刻地体验到人的孤独感绝望感虚无感,更注重入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到了现代主义那里,则更凸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寻求生存与人生的意义,寻求对自我灵魂与世界的拯救。西方作家缺少中国老庄哲学的解脱之道,所以矛盾冲突到了极点之时,就往往以死来寻求解脱。中国人的死亡观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造成了死亡性质的政治化与伦理化的倾向,这也体现在中国人的自杀问题上。郑晓江先生归纳了传统中国几种主要的自杀模式,即政治性自杀,“宁死不受屈辱”类自杀,“士为知己者死”类自杀,“为某种承诺、原则、信念而慷慨赴死”类自杀,“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且不愿同流合污走向死途”类的自杀。中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屈原、文天祥、韩非到近代以来的王国维、老舍、傅雷等文人的自杀性质都不外乎这几种类型。
然而,海子是不属于这个自杀谱系的,海子自杀在本质上应该属于西方的自杀谱系。海子吸收的主要是西方文化的营养,海子生前写过《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由此可见荷尔德林对海子的影响最大。此外,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提到的“太阳家族谱系的诗人与作品”,包括凡高、尼采、雪莱、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爱•伦坡、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以及荷马史诗、印度史诗《奥义书》、《圣经》等,这构成了海子深厚的文化与精神背景。这当然不是说海子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只是强调西方文化对海子的影响更为深刻本质。朱大可认为海子和屈原是精神同构的,“海子和屈原还是显示了惊人的相似性:诗人、天才、道路凄凉和四面楚歌。屈原辞世之后,自杀者的
缺席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基本特色,从这个角度,我们等待了两千多年!海子属于凡高所代表的西方自杀谱系,海子自杀与屈原自杀本质上有差异,不能混淆。从人格心理学看,作为个体的人都有双重人格,人格是一个充满对立冲突的整体结构。它在弗洛伊德那里表现为“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在荣格著作中被表述为“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冲突。“阴影中所蕴容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它的原型蕴容的数量都多”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人格;“人格面具是人在公共场所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于呈现与已有利的形象,这样,社会就会悦纳他,也可把这种人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荣格因此提出“作家是作为艺术家的人与作为人的艺术家”的著名观点。正是由于人格冲突的存在,个体需要依靠人的“自性”对人格进行整合与超越,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对冲突人格进行整合与超越,当少数人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人遭遇而使他们的心灵蒙受巨大创伤时,他们的“内在中心冲突”将被推出正常范围,变得更加紧张尖锐,就有可能出现精神分裂与异常人格,自我意识发生障碍,由双重人格走向人格解体,严重的会走向自杀。这种情况在诗人那里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常说诗人是“天才的疯子”,“天才”与“疯子”的特征往往不可思议地集中于诗人一身。海子自杀也可以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找到部分原因。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A】.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李超.形而上死【A].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朱大可.逃亡者档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肖鹰.向死亡存在[A].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章启群.诗人自杀究竟有什么意义——评刘小枫先生的一个观点兼谈海子自杀事件[J】.学术界,2003。
[6]韩东.海子•行动[A】.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7]燎原.海子评传(修订本)【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