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孔子;论语;父子互隐;规正[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8—1763(2013)O2一。0O5一。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doc,《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摘要]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子为父?”,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
父子互隐是不是会造成社会不公正?父子互隐和大义灭亲到底谁更符合现代精神?孔子为什么赞成父子互隐呢?儒学认为:父子亲情,血浓于水。子为父隐,是不忍其父受刑,是人的率真的天性;而指证父亲则是违背了源于天性的血亲之道。对此,朱熹的批注
孔子与父子互隐的再思考(万光军)(2010-1-515:50:27)作者:万光军摘要: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
一父子相隐天理人情还是悖德乱法,,在这场历时十多年的学术争鸣中正方对父子互隐的辩护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父子互隐的.,,;,合理性和父子相告的危害性前者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血缘亲情的本源性和绝对性第二血;,.
首先,正方认为父子相隐源于天理人情。这一点秉承了历史上对于父子互隐的一种主流辩护[2]。在正方看来,“儒家认为,父子关系具有绝对性和必然性”[3],爱自亲始,恕自亲始,要爱别人,须先爱血缘至亲。一个人如果不爱其血缘至亲,就没有理由爱其他人,“他
“直”在“父子互隐”中存在,不等于“直”就是“父子互隐”,孔子在此并没有对“其父攘羊”的行为做出任何评价,所以不能由此说明孔子默认或者肯定了父亲攘羊的行为是合理的,只是回应了“而子证之”的问题。
“父子互隐”,与人权并不违背,而恰恰包含着尊重和维护人权的因素。让亲人从亲人的证人席上走开,恰恰极其具有现代性。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地区以批判封建文化传统与封建法律为理由,废止了清末民初律法的亲属容隐条文,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极不好的后果。
他认为郭文对“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的分析持双重标准,从而可能会导致要么“走向抽象主义”,要么“陷入相对主义”的两难境况。针对郭齐勇提出的质疑,刘清平再此撰稿辩他于2004年在《学术界》第2期发表一篇名为《再论孔孟儒学与问题———兼与郭齐勇先生商榷》[12]的文章。
郭齐勇:《儒家争鸣集》序.近年来,哲学界在争论“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的问题,因为事关儒家的历史考察与价值评判,故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法学界关于“亲情容隐”的反思,早于哲学界,颇值得哲学、学界的同仁们重视。.2002年至2004...
[关键词]孔子;论语;父子互隐;规正[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8—1763(2013)O2一。0O5一。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doc,《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摘要]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子为父?”,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
父子互隐是不是会造成社会不公正?父子互隐和大义灭亲到底谁更符合现代精神?孔子为什么赞成父子互隐呢?儒学认为:父子亲情,血浓于水。子为父隐,是不忍其父受刑,是人的率真的天性;而指证父亲则是违背了源于天性的血亲之道。对此,朱熹的批注
孔子与父子互隐的再思考(万光军)(2010-1-515:50:27)作者:万光军摘要: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
一父子相隐天理人情还是悖德乱法,,在这场历时十多年的学术争鸣中正方对父子互隐的辩护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父子互隐的.,,;,合理性和父子相告的危害性前者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血缘亲情的本源性和绝对性第二血;,.
首先,正方认为父子相隐源于天理人情。这一点秉承了历史上对于父子互隐的一种主流辩护[2]。在正方看来,“儒家认为,父子关系具有绝对性和必然性”[3],爱自亲始,恕自亲始,要爱别人,须先爱血缘至亲。一个人如果不爱其血缘至亲,就没有理由爱其他人,“他
“直”在“父子互隐”中存在,不等于“直”就是“父子互隐”,孔子在此并没有对“其父攘羊”的行为做出任何评价,所以不能由此说明孔子默认或者肯定了父亲攘羊的行为是合理的,只是回应了“而子证之”的问题。
“父子互隐”,与人权并不违背,而恰恰包含着尊重和维护人权的因素。让亲人从亲人的证人席上走开,恰恰极其具有现代性。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地区以批判封建文化传统与封建法律为理由,废止了清末民初律法的亲属容隐条文,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极不好的后果。
他认为郭文对“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的分析持双重标准,从而可能会导致要么“走向抽象主义”,要么“陷入相对主义”的两难境况。针对郭齐勇提出的质疑,刘清平再此撰稿辩他于2004年在《学术界》第2期发表一篇名为《再论孔孟儒学与问题———兼与郭齐勇先生商榷》[12]的文章。
郭齐勇:《儒家争鸣集》序.近年来,哲学界在争论“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的问题,因为事关儒家的历史考察与价值评判,故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法学界关于“亲情容隐”的反思,早于哲学界,颇值得哲学、学界的同仁们重视。.2002年至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