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由:陈寅恪论学王震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最早获悉此书,应是在罗志田的论文里,他对该书甚为推许,这在他是不多见的。后来期盼早日出简体字版。及至出版了,自己却未及时…
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当时人们称国学院的教授为“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1925年被清华聘任之时,其实还在德国留学。他留学欧美多年,既没有获得什么博士硕士学位,也没有发表什么有重大影响的论著——至今我们看到的陈寅恪最早发表之具有学术意义的论文,不过是1923年刊登在...
汤一介先生最早向北京中华提出编集出版陈寅恪论文集的建议。1959年8月12日,汤一介为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书稿事,写信给中华书局哲学组,信的前一段是关于《印度哲学史略》整理及小序、后记等,后一段谈搜集整理汤用彤“散见在各...
陈寅恪不但在傅斯年过世的时候想到他,而且在拒绝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所长时,也想到了他。陈寅恪在1953年有“答北客”一诗,曰: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花即自由。[8](P82)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该书作者胜利地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这部成功的失败之作在20世纪90年代将陈寅恪送上了神坛。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隋唐史,陈寅恪隋唐,英语辩论稿,三严三实专题讨论稿,讨论稿,..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发表于近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葛兆光: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大概是在1996年初的时候,台北的王汎森兄寄来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陆续发表在《联合报》上的《傅斯年来往书信选(陈寅恪部分)》的剪报,这是汎森兄从史语所傅斯年档案中辑出来的,作为引言的...
与自由:陈寅恪论学王震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最早获悉此书,应是在罗志田的论文里,他对该书甚为推许,这在他是不多见的。后来期盼早日出简体字版。及至出版了,自己却未及时…
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当时人们称国学院的教授为“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1925年被清华聘任之时,其实还在德国留学。他留学欧美多年,既没有获得什么博士硕士学位,也没有发表什么有重大影响的论著——至今我们看到的陈寅恪最早发表之具有学术意义的论文,不过是1923年刊登在...
汤一介先生最早向北京中华提出编集出版陈寅恪论文集的建议。1959年8月12日,汤一介为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书稿事,写信给中华书局哲学组,信的前一段是关于《印度哲学史略》整理及小序、后记等,后一段谈搜集整理汤用彤“散见在各...
陈寅恪不但在傅斯年过世的时候想到他,而且在拒绝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所长时,也想到了他。陈寅恪在1953年有“答北客”一诗,曰: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花即自由。[8](P82)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该书作者胜利地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这部成功的失败之作在20世纪90年代将陈寅恪送上了神坛。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隋唐史,陈寅恪隋唐,英语辩论稿,三严三实专题讨论稿,讨论稿,..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发表于近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葛兆光: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大概是在1996年初的时候,台北的王汎森兄寄来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陆续发表在《联合报》上的《傅斯年来往书信选(陈寅恪部分)》的剪报,这是汎森兄从史语所傅斯年档案中辑出来的,作为引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