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皇帝内径是一本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皇帝内径是一本医学论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历史筛选、时间打磨,最能表现医学领域精髓,是中医学界最有价值,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九卷81篇。

简介

《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写,只是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古人为了追本溯源,习惯将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也有一些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也将著作冠以黄帝之名以吸引眼球。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当时并无作者及有关成书年代的记载。从现存《内经》的162篇文章来看,各篇所列观点不同,文风有差异,一些用字用词也属于不同年代。所以《内经》是一个医学集。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体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和《灵枢》在宋之后就正式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研究人体生命的医学巨著。该书涉及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面并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

在黄帝所有著作当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的就是《黄帝内经》,它不仅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天文学、物候学、哲学等,讲任何事情都没有偏离“生命”主题;它更是一部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书、系统的养生宝典。如养生方面,现在有一种时尚叫“露脐装”,觉得这样穿衣服很漂亮。但按照《黄帝内经》来说,这样穿违背了养生之道。肚脐叫神阙穴,孩子离开母体后剪短脐带,人就从先天变后天了,而脐带下去三寸地方就是下丹田,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现在一提到养生马上就想到什么?吃,对吧?这是外求,不是内求。就养生这件事来说,吃不是最主要的。《黄帝内经》中的“内”字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法。《黄帝内经》第一篇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生而神灵”就透露了一个养生秘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握着拳头,也就是大拇指含在里面握拳,而拇指所压的无名指和小指的下方的穴位,这叫少府穴。这个穴位是心经的穴位,心主神明,这就是“生而神灵”的本质。大家都知道婴儿是神气最足的,而在人一生中,有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权,有的求钱,有的求人,可最后我们所有的人死的时候都是怎么样?撒手而归,神气耗尽。所以黄帝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将大拇指含在里面,握拳,这可以使我们的神气延缓衰老。现在许多老年人手里滚那个球或者滚这个核桃,其实跟这个原理是一样的,因为手上有心经、心包经、肺经,这样练刺激它延缓衰老。《黄帝内经》中说人类正常寿命是120岁。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就是120岁。人的寿命等于细胞分裂的次数乘以细胞分裂的周期,细胞分裂的次数为50次,细胞分裂的周期为年,50×就是120。可是现实中谁能活120岁?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没有保持天真。如何保持天真好奇?据说,黄帝手下有个天师,名叫岐伯。岐伯是这样说的:上古之人为什么活一百多岁?因为知“道”,这个“道”就是“阴阳中和”,即养生的总原则,“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形与神俱。这也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有共通之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

链接:

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论文集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历史筛选、时间打磨,最能表现医学领域精髓,是中医学界最有价值,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九卷81篇。

简介

《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写,只是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古人为了追本溯源,习惯将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也有一些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也将著作冠以黄帝之名以吸引眼球。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当时并无作者及有关成书年代的记载。从现存《内经》的162篇文章来看,各篇所列观点不同,文风有差异,一些用字用词也属于不同年代。所以《内经》是一个医学集。

在黄帝所有著作当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的就是《黄帝内经》,它不仅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天文学、物候学、哲学等,讲任何事情都没有偏离“生命”主题;它更是一部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书、系统的养生宝典。如养生方面,现在有一种时尚叫“露脐装”,觉得这样穿衣服很漂亮。但按照《黄帝内经》来说,这样穿违背了养生之道。肚脐叫神阙穴,孩子离开母体后剪短脐带,人就从先天变后天了,而脐带下去三寸地方就是下丹田,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现在一提到养生马上就想到什么?吃,对吧?这是外求,不是内求。就养生这件事来说,吃不是最主要的。《黄帝内经》中的“内”字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法。《黄帝内经》第一篇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生而神灵”就透露了一个养生秘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握着拳头,也就是大拇指含在里面握拳,而拇指所压的无名指和小指的下方的穴位,这叫少府穴。这个穴位是心经的穴位,心主神明,这就是“生而神灵”的本质。大家都知道婴儿是神气最足的,而在人一生中,有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权,有的求钱,有的求人,可最后我们所有的人死的时候都是怎么样?撒手而归,神气耗尽。所以黄帝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将大拇指含在里面,握拳,这可以使我们的神气延缓衰老。现在许多老年人手里滚那个球或者滚这个核桃,其实跟这个原理是一样的,因为手上有心经、心包经、肺经,这样练刺激它延缓衰老。《黄帝内经》中说人类正常寿命是120岁。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就是120岁。人的寿命等于细胞分裂的次数乘以细胞分裂的周期,细胞分裂的次数为50次,细胞分裂的周期为年,50×就是120。可是现实中谁能活120岁?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没有保持天真。如何保持天真好奇?据说,黄帝手下有个天师,名叫岐伯。岐伯是这样说的:上古之人为什么活一百多岁?因为知“道”,这个“道”就是“阴阳中和”,即养生的总原则,“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形与神俱。这也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有共通之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体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和《灵枢》在宋之后就正式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研究人体生命的医学巨著。该书涉及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面并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

《黄帝内经》2113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5261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4102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医学论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络,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五脏情志论

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面板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 *** 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核心,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巨集.“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

>>>下页带来更多的

《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论文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中医内科发论文途径是什么

肯定是核心期刊上最好了 新闻出版总署网上可以查到的,具有CN和ISSN 和邮发代号的,被知网、万方、 维普 、龙源全文收录的

每个省的评职称政策不一样,按着政策就可以,期刊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和统计源核心。详情进一步

医学论文的三大写作途径

医学论文的收集资料的三大途径是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医学论文写作时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

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

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医学论文写作,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医学论文写作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希望能够帮到您

黄帝内经奇病论文

(原文) (解读) “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黄帝问:有人小便不利,一天数十次,这是不足的现象;身上发热像炭火,颈项和胸膺之间像有东西阻隔,人迎脉躁盛,发喘,气上逆,这是有余的病象。寸口脉细得像头发,这又是不足的表现。这是哪里患病?叫什么病? “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岐伯说:这种病本在太阴,由于胃热过盛,症状却偏重在肺,病名叫作厥,是无法治疗的死症。这是得了五有余、二不足的病啊! “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说:怎样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颈膺如隔、人迎躁盛、喘息、气逆这五种有余的病态,所谓二不足,就是尿频、寸口脉细如发这两种不足的病态。 “ 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现在表面有五种有余的脉症,内里有两种不足的脉症,对这种病人,既不能从表治,又不能从里治,所以是死症。 “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黄帝说:人生下来就患有癫痫病的,病名叫是什么?怎样得的? “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岐伯说:病名叫作胎病。是因为胎儿在母腹中时,其母曾屡次受到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气与逆乱之气聚在一起,所以致使孩子刚生下来就患有癫痫病。 “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黄帝说:有人患面皮肿,像有水气的样子,按他的脉,大而紧,身体不疼痛,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东西或者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 “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心气痿者,死。 ”岐伯说:这种病的根本在肾,叫作肾风。肾风严重到了令人不能吃东西的阶段,就会使人惊惧不止,心脏就会衰竭而死。 “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好! 今天学习了厥、胎病、肾风的症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一、论述了某些奇病的脉象,并分析其病机和预后。二、对脏腑、经脉精气衰败而出现的十四种死证脉象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并预计了其相应的死期。【原文】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痦,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擗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游,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译文】肝经、肾经、肺经胀满者,其脉搏必实,当即发为浮肿。肺脉壅滞,则喘息而两胁胀满。肝脉壅滞,则两胁胀满,睡卧时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肾脉壅滞,则胁下至少腹部胀满,两侧胫部粗细大小不同,患侧髀胫肿大,活动受限,日久且易发生偏枯病。心脉满大,是心经热盛,耗劫肝阴,心神被伤,筋脉失养,故发生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等症。肝脉小急,是肝血虚而寒滞肝脉,血不养心,筋脉不利,也能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肝脉的搏动急疾而乱,是由于受了惊吓,如果按不到脉搏或突然出现失音的,这是因惊吓一时气逆而致脉气不通,不需治疗,待其气通即可恢复。肾、肝、心三脉细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击不明显,是气血积聚在腹中,皆当发为瘕病。肾脉和肝脉均见沉脉,为石水病;均见浮脉,为风水病;均见虚脉,为死证;均见小而兼弦之脉,将要发生惊病。肾脉沉大急疾,肝脉沉大急疾,均为疝病。心脉搏动急疾流利,为心疝;肺脉沉而搏击于指下,为肺疝。太阳之脉急疾,是受寒血凝为瘕;太阴之脉急疾,是受寒气聚为疝;少阴之脉急疾,是邪乘心肾,发为痫厥;阳明之脉急疾,是木邪乘胃,发为惊骇。脾脉见沉而又有向外鼓动之象,是痢疾,为里邪出表的脉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脉小而缓慢的,为痢疾邪气较轻,容易治愈。肾脉沉小而动,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热身热,是邪热有余,真阴伤败,为预后不良的死证。心肝二脏所发生的痢疾,亦见下血,如果是两脏同病的,可以治疗,若其脉都出现小沉而涩滞的痢疾,兼有身热的,预后多不良,如连续身热七天以上,多属死证。胃脉沉而应指涩滞,或者浮而应指甚大,以及心脉细小坚硬急疾的,都属气血隔塞不通,当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说话正常,舌体转动灵活,可以治疗,经过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说话发不出声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龄不满二十岁,此为禀赋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脉来搏指有力,病见衄血而身发热,为真阴脱败的死证。若是脉来浮钩如悬的,则是失血的常见之脉。脉来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语的,名叫暴厥。脉来如热盛之数,得之暴受惊吓,经过三四天就会自行恢复。脉来如浮波之合,象热盛时的数脉一样急疾,一呼一息跳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均已不足的现象,从开始见到这种脉象起,经过九十天就要死亡。脉来如新燃之火,临势很盛,这是心脏的精气已经虚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干枯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浮泛无根,这是肝脏精气虚极,至深秋树木落叶时就要死亡。脉来如访问之客,或去或来,或停止不动,或搏动鼓指,这是肾脏的精气不足,在初夏枣花开落的时候,火旺水败,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坚强短涩,这是胃腑精气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荚枯落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有横木在指下,长而坚硬,这是胆的精气不足,到秋后谷类成熟的时候,金旺木败,就要死亡。脉来紧急如弦,细小如缕,是胞脉的精气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语,是真阴亏损而虚阳外现,在下霜时,阳气虚败,就会死亡;若患者静而不言,则可以治疗;脉来如交漆,缠绵不清,左右旁至,为阴阳偏败,从开始见到这种脉象起三十日就会死亡。脉来如泉水上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中,这是足太阳膀胱的精气不足,症状是呼吸气短,到春天尝到新韭菜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倾颓的腐士,虚大无力,重按则无,这是脾脏精气不足,若面部先见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败水侮的现象,到春天白纂发生的时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如悬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则愈觉其大,按之益大,与筋骨相离,这是十二俞的精气不足,十二俞均属太阳膀胱经,故在冬季结冰的时候,阴盛阳绝,就要死亡。脉来如仰卧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坚大而急疾,这是五脏郁热形成的寒热交并于肾脏,这样的病人仅能睡卧,不能坐起,至立春阳盛阴衰时就要死亡。脉来如弹丸,短小而滑,按之无根,这是大肠的精气不足,在初夏枣树生叶的时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轻浮柔弱,其人易发惊恐,坐卧不宁,内心多疑,所以不论行走或站立时,经常偷听别人的谈话,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到秋末阴盛阳衰的季节就要死亡。

《奇病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第四十七篇文章,本篇经文论述了 “瘖”、“息积”、“伏梁”、“疹筋”、“厥逆”、“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等十种异乎一般的“奇病”的病因、病机、病症、治疗及其预后。经文提出的“无损不足、益有余”,既是针刺治疗疾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的依据,也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后世医家用益气、补血、养阴、温阳等方法治疗虚证,用发汗、攻下、化淤、消导、利水、化痰等方法治疗实证,均是对“无损不足、益有余”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