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广州餐饮人才培养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广州餐饮人才培养论文模板

酒店业“人才荒”依旧严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酒店员工培训的效果和成本加大问题的显现,酒店单靠自己对员工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酒店业的需要,一切表明酒店高级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院校来为其培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地方纷纷创办旅游学院,甚至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把旅游管理专业从其它学院中独立出来,形成专业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如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在这些旅游学院中,酒店管理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很多学院还培养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拿“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来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根据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招收110名左右的本科学生,为河南的旅游业包括酒店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大学四年中学院开设的与酒店有关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服务礼仪》、《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世界著名酒店管理精要》等。此外学院在大三的时候开设有《酒店服务操作课》,学院有自己专业的模拟餐厅和模拟客房,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摆台、倒酒水、铺床等酒店的基本操作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2月17日结束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本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荣获“中国旅游酒店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而更多的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从不同院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数量来看,可谓人才济济,似乎真的是酒店业人才的春天来到了。当学校的大量的人才供给遇到酒店的强烈人才的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供需平衡,酒店人才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方都市报》2008年近期的一篇报道:4月8日,珠海市首个高校旅游专业招聘会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会,其中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近20家五星级大酒店参加了昨天的旅游专业招聘会,该校约有7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这个专场招聘。除了珠海本地的国会、怡景湾等五星级酒店,还有东莞的龙泉国际酒店等省内酒店和宁波松兰山国际酒店、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国内20家五星级酒店都到珠海“挖人”。多名酒店招聘主管向记者反映,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级酒店人才招聘中的“通病”。宁波松兰山大酒店的招聘主管曾先生告诉记者,为吸引人才,该酒店的薪金中专设有“学历补贴”,其中专科生为每月50元,本科生为每月100元。“但我们还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为进入酒店的员工每周开设外语培训,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刘主任向记者介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0余所,但是培养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仍不能满足国内酒店业的需要。另据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就业人数中,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本科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大多数酒店往往缺少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提升,从而,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一方面,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他人做嫁衣裳”,毕业开始就离开酒店业的不在少数。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酒店管理专科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全院每年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酒店就业。另一方面,酒店高学历“人才荒”依旧严重,往往招不到专业人才,就算招到也频繁流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酒店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的出现?

提供一些材料,供参考.酒店人才流失内部因素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提供的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组合,而员工是服务的提供 者,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对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以及酒店的是厂声誉和 经济效益将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使酒店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酒店人才流失严重,其内部因素有哪些呢?一、 机械式管理谈话人性,人才“迷失乐园” 在酒店,经理管经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若与经营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的话,就会使酒店形成员工的思想问题、福利问题、家庭问题与企业经济效益分开的机械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给员工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有奴役感。 机械的管理模式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酒店的管理。比如,酒店接待一次重大活动时,由于接待规格过高,接待人数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需要员工加班,这时, 酒店除了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员工一定的补贴外,管理人员还应比平时更多的到现场问候、关心和指导,以削弱“机械”味增强人情味。如果仅仅把加班看作是一项工作制度 ,长此以往,员工终会“迷失乐园”而萌生去意。 二、 经济处罚挫伤自尊,人才“自我流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许多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多数是带有处罚性的内容,奖励性很少表述出来。为了执行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酒店成立了向总经理负责的质检部。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检查,不少人认为查是为了罚,罚了才能引起重视,重视了才能提高。按这种逻辑,有的酒店提出了“向质量检 查要效益”的口号。有这样一个例子,某酒店的质检部为了使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制定了200多页的处罚条例。按此条例罚一圈下来,金额竟达2万有余。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消极面上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他们担心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而受到经济处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实际上,这种做法无益于员工建立安全感,享受工作的乐趣, 对此,员工岂能不怨声载道,人心思走? 三、 减员隐患违背意志,人才“跳向肥槽” 时下减员增效成为众多酒店控制经营成本、缓解营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思路。减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务成本,但减员未必一定能增效。所以,减员绝不是酒店发展处于低谷 时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在劳动生产率有提高的可能的条件下,一方面削减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强制性强调了劳动强度,使企业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措施。但在酒店业来说,酒店产品的劳务含量非常高,减员措施直接使一线员工数量下降,服务人数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客人等候服务的时间,降低了服务效率: 1. 员工担心被减,士气低落,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面对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 都不愿提出新点子、探新路子,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更不愿也不敢承担责任,最终问题被 长期搁置、无议而决; 2. 减员导致员工工作量增大,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工作失误增多 。而一旦工作出现小过失,同样心理压力大的上司往往反应激烈,严厉责罚,致使下属背负 的心理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3. 员工之间关系紧张。虽然不少酒店强调减员不设硬指标,但对减员这一大趋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互相猜疑,因过度竞争而引起发出的抗拒感凸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的观念增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淡化。遇到问题首先把自身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甚至在宾客面前互相推托、互相指责。减员使酒店处于不安定状态,员工人心惶惶,整天提心吊胆 担心哪天自己会被裁掉,如坐以待毙不如趁早“跳槽”。 四、忽视个人需求,员工“另谋高就” 在员工中培养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必要的。但许多酒店过份强调个人服从组织,置员工个人需求不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上司在分配工作是不顾员工的性格、爱好 、兴趣,对员工心理活动不够了解,不分析,简单从事,因此造成一些员工效率低下,反过来还是受到纪律批评或经济处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感情和喜怒哀乐,一个员工只有在精神状态良好、心理因素稳定、情感态度乐观的情况下,才会有一个好的工作姿态、 精神面貌和对待客人的态度。 酒店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方案,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了解每位员工最主要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已采用某些激励办法防止人才流失。 五、 缺乏沟通人店难融,人才“花落谁家” 现代化服务性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C”即Cooperation(合作)和 Communication(沟通)。沟通是酒店管理中是很重要的除了与客人讲求沟通外,酒店工作人 员之间也应讲求沟通,特别是上下级之间如果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好则往往会出问题或事故。 酒店领导要主动与一般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需要,甚至是对管理层的不满。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了解准确掌握员工的需要和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情绪波动。方式有很多,如:总经理接 待日,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势等。 六、 缺乏归属感,人才“远走他乡”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要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福利。如果之要求员 工努力工作,而对员工的生活福利不闻不问的“铁公鸡”实激发不起员工的忠诚的。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员工,经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条件许可是,应予以调整、理顺,那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经理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现代酒店管理层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我为酒店,酒店为我,齐心合力,水涨船高。管理层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有发展前途的职 业和事业。只有真正把“人当人看”,创造和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一、餐饮服务质量的概念餐饮服务质量是指餐饮企业以其所拥有的设备设施为依托,为顾客所提供的服务适合和满足顾客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程度。餐饮服务质量包括设备质量、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三方面。设备质量是餐饮服务质量的物质要素,是为宾客提供餐饮服务的硬件设施,是服务的物质环境。产品质量是指在餐饮服务过程中,餐饮企业为顾客提供的餐饮产品,主要包括菜肴、点心、酒水饮料等。服务水平是指在餐饮企业运营过程中,服务员向顾客提供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水准,包括服务员的个人卫生、礼节礼貌、仪表仪容、服务态度、服务技能以及工作效率等。二、餐饮服务质量的内容1.端庄的仪表仪容仪表仪容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包括姿态、表情、衣着及修饰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仪容仪表不仅体现了服务人员的修养和内在品德,同时也体现了饭店的企业形象。一名优秀的餐饮服务人员要时时、事事、处处保持端庄大方的仪容仪表,表现出彬彬有礼的服务态度,让客人真正体会到“宾至如归”的亲切感。2.热情与诚恳的服务激情顾客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希望员工始终保持精神饱满、专心致志的工作状态,为自己提供积极、主动、微笑、暖人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和程式化的。3.熟练的服务技能客人到餐厅用餐是来享受服务的,娴熟的服务技能,恰到好处的服务技巧,将使服务变得赏心悦目,提升了服务的价值和品位。每一位员工都要经常进行培训,掌握过硬的服务技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现阶段餐饮服务质量现状1.“重硬件、轻软件”倾向目前我国许多餐饮企业设备设施高档豪华,但服务水平却差强人意。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是高质量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组成部分,但若没有高水平人员服务,餐饮企业服务质量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毕竟,硬件设施满足的主要是宾客物质上的需要,只有人员服务才能给予宾客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满足。2. 部门间缺乏服务协调餐饮企业服务产品具有综合性,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员工共同提供的,餐饮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程度。在我国餐饮业,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如何提升本部门的业绩,而不是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忽略了餐饮企业长远利益的发展。3.工作满意度低,员工流动率高导致我国餐饮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首要原因是员工职业满意程度低。对于一个餐饮企业而言,只有拥有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员工流动率过高对餐饮服务质量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餐饮企业在员工离去后,不仅需要一定时间物色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但往往由于培训不足,新员工各方面的素质难于满足服务需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员工流失还会影响士气,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四、餐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和措施1.培养员工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让顾客感到亲切,对餐饮服务人员来说,应该热情,朴实、不矫揉造作,让顾客在服务中感受到真诚。2.餐饮菜品的不断创新餐饮企业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加强产品的开发创新,不仅要适时推出新品种,而且还要对老品种在保持其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不断提高,使产品精益求精。菜品创新应在原料上兼容出新、口味上博众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种新味型;既具备菜点自身属性又符合消费者饮食习惯和爱好需求的菜肴。3.正确处理客人的投诉正确处理投诉,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投诉是餐饮企业发现差错的难得机会,顾客投诉虽然给餐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可以从中发现差错,从而改进服务。没有投诉的顾客往往会改变消费去处,甚至由于这些不投诉的顾客的口碑相传,宣传不愉快的经历,使餐饮企业失去其他老顾客和潜在顾客,经济损失将更为严重。餐饮服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往往也是反复改进的过程。4.厨师、服务员与管理者的有效协作与沟通餐饮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应纠正以前不重视厨师、服务人员、管理者之间协同的状况。服务人员需要加强与厨师的交流,就菜品烹饪方法与菜肴制作特色获得厨师的指点,起到厨师与顾客之间的桥梁作用。作为管理者要密切三方的关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活动。总之,只有将厨师菜品创新的方向性、服务艺术创、管理创新的建设性三者有机结合,餐饮产品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5.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服务效率的管理和提高主要通过标准化和程序化来进行。标准化是指在向宾客提供各种具体服务时所必须达到的标准,一般通过量化指标体现出来。高效的服务效率离不开科学而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所以要提高服务效率,每个餐饮企业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时间标准,以此来约束员工的行为。面对逐渐成熟的餐饮市场和日趋成熟的消费者,餐厅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质量,不断探索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的路径与方法,谋求在未来竞争中的主动地位。餐厅需在充分调查顾客需求、满意度及投诉原由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菜单,不断创新菜品,将规范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有效地开展员工的培训,从而使服务人员始终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同时,餐厅也要注意服务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并致力于厨师、服务员、管理者与顾客有效沟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论文范文模板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前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是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会计责任缺失。这样,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危害了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时,紧密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

(1)建立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现在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本领。

(2)创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会计专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岗位分工明确、实践性强。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普遍较差,所以,可以创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工作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成立以代理记账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应当创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公司化模式办学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代理记账公司,学生以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出现。这种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逼真性及贴切性不但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符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工作整个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完善以职业本领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高素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班组人才培养论文

你好,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班组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班组管理之我见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细胞,班组的管理工作如何,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进一步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如何搞好班组管理,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企业高层决策者重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最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必须认真探讨和摸索的问题.班组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按照新出版的《班组长必读》这本书里的概括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工具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经济核算,管理基层工作,管理现代化,经济责任制,劳动管理,劳动竞赛,思想政治工作,民主管理,文化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从纵向的角度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两个方面。在班组管理中,观人和管物两者不时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抓人的管理是最起点、最基础;抓物的管理是结果、是最终目的。班组管理的实质就是科学的组织生产力,是人、财、物有机结合,以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班组来讲,生产任务靠每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产品质量靠每一个工位来控制,安全文明生产靠全体人员来保证。因此班组管理的内容虽然包括很多方面,但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管理。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应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抓好人的管理,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大家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班组工作才有生气、有活力。怎样抓好班组人员的管理,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 强化成员素质成员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成员素质的高低体现一个班组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使我们抓人的管理得以个重要的方面。近几年来,一些班组成员的素质有所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的下降,其主要表现是:思想堕落,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贪图享受,唯利是图,工作上自的散漫,缺乏责任心。不愿学技术,质量意识差。对企业的发展前途漠不关心,长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意识淡薄,造成职工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职工的马列主义教育,理想人生观教育以及文化技术教育;忽略了对大量加入到职工队伍的轮换工、农培工临时工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2近几年,下海经商热烈冲击职工队伍,影响了职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3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黄色旋风、赌麻将风”严重污染了职工队伍,造成思想素质的滑波。企业的班组承担着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职工素质的下降无疑给班组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常说,生产好比打仗不仅要有先进的武器,更要有精良的队伍,因此,强化全员素质是班组管理之基础。另外,班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强化员工素质在班组里培养一些生产能手、质量能手、技术革新能手等企业人才,这对班组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强化成员素质,班组可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组织成员学习政治资料,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宣讲企业形势和先进班组的事迹;2、有针对性的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班组定期开质量会,对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分析、研究。二、 协调人际关系所谓人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班的整体素质,班组管理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管理,班长每天要与成员打交道,成员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探讨,如果一个班组内部互不团结,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其班组的工作将难做好。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友谊、信任、和睦相处,班组长不仅要协调自已与成员的关系,还要协调老师傅与青年工之间、男女职工之间、正式工与临时工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班组有一种团结、友爱、活泼的气氛、大家相互关心、帮助、照顾,能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如某个同志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大家都来出主意、想办法,伸出友爱之手,使之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从而激发工作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强成员之间信任感和责任感。如我所在的前轮毂班,人员多,加工产品多,以前成员之间由于工序质量问题时有磨擦,相互指责,矛盾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措施,通过努力使大家的关系恢复了正常,现在上下工序之间协调配合,彼此信任负责,特别是粗加工的同志干活比以前认真了,因为他们担心自已干的活再被精加工的同志指出毛病,自已会感到不好意思。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班组长在管理中轻松自如、有条不紊。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即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一线的班组长都有劳动考核指标,即要完成自已的任务,又要抓好全班组的工作,担子比较重。“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组协调好人际关系,使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亲密。大空拧成一股绳,做到个人的事认真干,别人的事帮忙干,班里的事大家干。这样,班组长才能发挥两方面的作用,要协调好班组里的人际关系,班组长可以组织一些职工相互串门拜年,有计划的进行谈心活动,掌握班组员工的思想动态以及对班组工作的建议、看法等。三、 灌输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已不是新鲜名词,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向成员灌输群体意识重要性已是为越来越多领导者所认识的,所谓群体意识就是成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代化的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更加显示了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小群体,成员之间是否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否能把班组的规划和目标化为自身和动力,是否看重班里的荣誉,这些都影响一个班组作用发挥,影响班组的管理,给成员灌输群体意识就是为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家的我群感,集体荣誉和自豪感,培养大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大局观,便每一个成员都关心班组,热爱班组,深刻理解自己和利益与班组的利益相连,个人的言行与班组的形象息息相关,这样,班组长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落实到班组后,就会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怎样向成员灌输群体意识,应从以下几点下手:1﹑树立良好的斑风,鼓舞大家为群体争光,2、开展各种形式和竞争活动,培养成员竞争意识。3、时常给大家宣讲班组的规划与目标。

浅谈如何做好班组管理?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陈老师的话诠释了怎样当好班组长这个角色的内涵,当班组长别怕明处伤人,干工作别怕暗处吃亏;信天之公正地之公正,信众人心中皆有公正;当好班组长这门艺术,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

浅谈如何做好班组管理

第一是做好对“系统”的理解。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对系统的理解就是要充分了解所在企业的情况,透彻理解各种规章制度,全面掌握相关外部环境,做好在各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统筹兼顾,认真履行好自己在各个系统中的职责。对系统的理解,不仅是班长管理能力的主要体现,更是班长树立大局意识的前提。

第二是做好对差别的认识。

没有差别就没有进步,不体现差别就是吃大锅饭。班长对组员能力、工作质量的差别缺乏认识,是管理不作为的表现,也会严重损害组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班组管理中,班长每月给组员评议打分就是一种差别的体现。如果班长打给组员的分数是随意的,分数高的人不知高在哪里,分数低的人也不知差在哪里,那今后组员还怎么会热情工作呢!

第三是做好对组员心理的了解。

这个社会只有分工不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管理者首先应该具备的心理常识。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高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不再只是简单的管住人,更要管住他的心。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的管理方式对张三可行,对李四却不行;有的激励措施只对部分人有效,对部分人都无效。这些都是因人的个性差异造成的。

第四是做好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包含许许多多的法则,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些理论成果来指导班组的管理工作。管理不仅要讲原则,更要讲方法。假如一个苹果要你分给两个人,怎么分两个人才没意见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让其中一人分,另一人先拿。霍桑效应指出,要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员工受到额外关注会引起绩效上升。木桶定律指出,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些都提醒我们,工作中要注重团队中的薄弱环节。

浅谈如何做好班组管理

一、当好班组长要具备较高的素质

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班组长要做到以情感人,以言服人,以行化人,做班组员工的贴心人、领路人、带头人和明白人。班组长自身的素质如何,将决定整个班组工作的成效。

因此,一个合格的班组长要具备“三高”(自身素质要高,技术水平要高,管理能力要高)。作为班组的带头人,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自强不息,顽强进取,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善于协调干部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必须胜任班组的各项工作,具有丰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对手下的员工、设备、物质等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班组长在班组管理时要做到“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班组长应当能实干又会管理,要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同时在生产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改进,在职工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依靠大家的力量管好班组,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认知

班组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特点。班组长要代表三个立场:对下代表公司的立场,对上代表员工的立场,对待直接领导既代表员工的立场,同时又代表上级的辅助人员的立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立场,才知道应该扮演哪种角色,才能处理好各个立场的关系,才能起到“纽带”的作用。

班组长是劳心劳力的“长”,不是坐享其成的“长”。 班组长要当一名设计者,要当一名管家,要当一名老师,要当安全生产的“守护神”,成本核算的“掌柜”,执行任务的“先锋”,培养人才的“园丁”,班组文化的“倡导者”。班组长对班组每一个细节的工作都要清清楚楚,既要做好计划,又要抓好落实。班组工作的艺术性包括凡事要有计划、有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工作不走弯路,事事有计划,班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班组长要做到七个字

“间”:为公司与员工之间搭建好一个桥梁,做好“中间人”。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与领导、员工之间要搞好关系,协调好了上、下级关系,才能生产无后顾之忧。

“坚”:班组工作不能当“好好先生”,不能 “人云亦云”,要坚持正确的制度和理论。做一个坚强的人,要想当班组长、自愿的当、坚持的当好班组长。

“艰”:班组工作是很辛苦的,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组长要不畏艰苦,起好的带头作用,使自己成为大家的榜样,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大家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去做。班组长要吃苦在前、干活儿在前,不图享受默默奉献,带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及各种规章制度,要求自己要比要求别人更严格。这样员工才能服气,大家才能顺气,自己才有底气,班组才有正气。

“肩”: 班组工作千头万绪,但对于班组长来说,要用双肩挑起班组的重担,要敢于承担责任。一个班组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工作中总会有问题的。当问题出现时,班组长要敢于承担责任,先从自身查找原因,这样问题就能解决得更彻底,才能做员工永远厚实的“臂膀”。

“监”:安全管理是班组管理的“重头戏”,有安全才有稳定,稳定才能创效益,有效益才能促发展。“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关键是安全制度的“法”是否深入人心,是否符合安全管理的自觉性、严肃性、公正性。这样班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才能持之以恒,不流于形式,班组长才能成为班组安全工作合格的“监护人”。

“煎”:班组工作琐碎繁杂,领导批评,员工埋怨,班组长成了两面的“受气筒”。因此,班组长要有豁达的性格,理清思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快速高效完成各项工作。所以,一个班组长要学会忍受“煎熬”,将“煎熬”变成快乐的工作。

“尖”: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班组长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是班组业务的“尖子”,有“别人不会我会,别人也会我精”的工作本领,有带头做好所有工作的决心和行动,才能带领大家完成好各项任务,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所以,班组长必需做“三有”之人(眼中有活,心中有数、手中有利)。

四、班组长要当“营造大师”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家”,班组长就是一个“兄长”。在家中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协作,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包容。班组长要胸怀大度,不要对人报有偏见,因人而异,充分发挥班组每一个成员的优势,要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班组这个“家”中班组长要像对家人一样,相互理解,相互关心, 把帮助大家解决困难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营造出一种处处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出一种勤奋好学、专研技术的学习氛围;营造出一种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爱岗敬业的奉献氛围;营造出有具有特色的班组文化。

如何做好基层班组管理工作心得

基层班组是公司最小的细胞,也是公司战略贯彻、管理到位的最后关键一百米,然而之前关于基层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比较缺乏管理理论的有效支撑,并缺乏生动的典范。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一个基层管理者的实例,在理论与方法上为基层管理者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丰富的支撑。

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共有600多个班组,一万五千多名员工。随着新线的规划,每年有约两千名年轻的新员工涌入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其中绝大多数是85后、90后员工。他们注重张扬个性,要求被尊重、被信任、被关注,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很多基层管理者是技术出身,在管理方面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管理和激励员工的方法技巧不太了解。因此,基层管理者迫切需要掌握对年轻员工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xx年底,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党委在国内交通行业率先引进了西方国家管理中广泛应用的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以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健康。eap实践发现,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引入到基层管理,对于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积极的方式解读人。运用于管理中,它提倡管理者应学会赏识员工,并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向,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快乐的企业氛围,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性。

下面将结合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一个基层班组的实践,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基层班组管理中的运用。

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某班组共有9名员工,其中高级工4名,中级工5名。这个不大的团队负责着约25公里轨道上设备设施的日常巡查检修保养和紧急情况下故障排除等工作。长期以来上下团结一心,取得骄人的成绩。自20xx年以来,连续三年年度各项目标、指标完成率均达100%,创造了班组十年“零事故、零故障、零掉队、零违纪”的优秀成绩。

并且,这个班组20xx年度获得了总部十佳班组、20xx年度获得总部标杆班组等诸多荣誉,20xx年,更是获得了“广州市先进集体”的殊荣。班组员工也获得了总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地铁人”、“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优秀班组长”等丰富的奖项。

该班级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组,与班组长谢伙成的管理风格,及其塑造的班组文化密切相关。在此,eap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谢伙成班组的案例进行了概括分析,便于将其成功的班级管理经验加以推广。

一、积极赏识员工,发掘身上积极因素

谢伙成善于发现和关注每位员工的优势,具有“人人是人才,人人有平台”的人才理念。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都取个外号,让他们分担相关的工作,比如“知识分子”文笔好,负责写各种宣传材料,“全能王”、“技能王”则负责班组培训。这激发了每个人的工作价值感,也调动了他们的干劲。

谢伙成说:“好的电影要有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演员。比如说做汇报,是兄弟们写的稿,做的ppt,他们是导演、编剧。我充其量只能当个演员。”他说:“不要让人觉得自己很强势,不然他们会觉得你能干,什么你都自己来好了。”

不少管理者认为,企业花钱请员工,做好工作是他的本份;做不好是能力、经验和用心问题。于是有的领导只做批评,不做表扬,而且在沟通时会不自觉地用否定、命令或指责的说话方式,例如:“怎么还没有做完?怎么又做错了?你怎么那么笨?……”实际上,人是需要肯定的,积极肯定是促进人向上的最大动力。长期得不到肯定就等于被否定,更何况经常受到批评,自信心和积极性自然会弱。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积极的力量,也存在消极的力量,但这两股力量谁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我们到底是在给哪—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员工,关注员工的优势和积极方面。

管理者要及时发掘员工身上的积极因素,明确地表达肯定与赞赏,即使员工看不到自己的潜力,管理者也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潜力。管理者也需要问自己积极的问题:我自己、我的.组织和我的员工的长处分别是什么?当管理者开始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改变消极的思维和眼光,换之以积极角度看待组织和员工。

关注积极,并不是不是忽略弱势和缺点,而是同时重视也积极方面,提高员工的自尊、自信,从而更好地面对困难,开发潜力。

二、开放沟通,班前“调情”,释放负面情绪

班长谢伙成发现,由于每个团队成员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历等都不同,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压力和矛盾不能积压。负面情绪会传染,对整体团队造成不利影响。情绪像气球一样,积攒久了,就爆炸了。因此需要有一个长效的沟通平台,让团队成员的负面情绪得以疏通,将隐患消灭在萌芽。只有让团队成员畅所欲言,情绪得到表露、充分沟通和疏导,才能使团队达到和谐。

谢伙成鼓励班组员工直接说出矛盾,因此有时开班组会时跟吵架似的。一次开班组会时,有人指出某位同事工作

时打好几通电话,认为他没有责任心,而这位同事解释说当时家人在急救,所以才打电话,并做了自我检讨。通过直接沟通,同事间达到了理解,不会产生隔阂甚至冲突。

谢伙成还创造了班前“调情10分钟”,每天正式班会前,都花10分钟,同事之间互相善意地调侃一会儿,或就开心的事情交流一下,把情绪调动到比较积极、和谐、愉快的状态,然后再说工作。这帮助同事以乐观的态度轻松上阵面对工作,并及时缓解紧张心情。

该班级内还采用了聚餐、谈心等多种形式促进沟通,通过手机集团短号、qq和飞信等手段加强交流,这些非正式的沟通产生了比正式沟通更好的沟通效果,大大促进团队和谐与凝聚力。谢伙成发现:“沟通,发自内心的改变比规章制度更重要。”

积极心理学家发现,积极情绪如快乐、满意、自豪和爱,都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对环境的处理方式也更积极,人际关系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给人们带来长期的价值。

组织内个体的积极情绪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具有积极情绪的员工乐意与其他员工形成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效能。消极情绪则会让员工相互逃避和争斗,降低效率。因此,管理者应当激发员工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气氛。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管理者要给员工搭建彼此可以坦诚交流、畅所欲言的平台,营造信任与亲密、快乐的组织氛围,使员工产生信任感,满足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次,当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内部出现矛盾、冲突或猜疑时,应积极主动地营造沟通渠道,以消除隔阂和误会。

最后,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管理者自身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通过eap心理专家疏导或与上级沟通取得支持和宣泄,不要轻率在员工面前表达悲观消极情绪。在沟通中多使用积极词语,使员工变得更有创造性、更宽容和开放。

三、尊重同事、平等相待

班组管理遇到问题时,谢伙成很少采取权威压人的方式来解决,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进行沟通。

有位同事性格比较急躁,工作产生了倦怠。谢伙成就让他带一天班,他很高兴。在他带班的时候,谢伙成就留意观察他。开会时也不说他什么,开完会了留他下来,问他:“你感觉怎么样?”他很兴奋地说了很多收获,也说体会到带班的艰难。然后谢伙成指出通过观察发现的他的一些不足,他就比较服气了。最后谢伙成鼓励他说:“第一天这样,已经很好了。”这个同事既挑战了自己,又得到了鼓励和教育,工作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一次紧急值班,谢伙成不在市内,打电话问一个同事,同事说不方便值班,再问第二个同事,也说不方便。谢伙成没有批评他们,只是说:“若别人都这样不来值班,我的心情会怎样?”于是同事知道了班长的难处,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谢伙成认为:“不把压力给兄弟,而是让他们感到工班长的压力,让他们自发帮你。这就是团队精神的表达。”

因为是工建的单位,谢伙成及工班同事要和中铁一局的人一起工作。他特别注意和委外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他们也本着真诚、尊重、平等、关注的态度。谢伙成知道双方存在用工体制的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中铁一局的同事心中本来就可能存在不平衡,所以要尽力体现公平、尊重,避免进一步的不平衡出现。他批评中铁一局的人时,也批评自己工班的人。中铁一局的人出了错要做检讨,自己工班的人犯了错误也做检讨。

谢伙成的工班主要负责防护(观察、监督)和质量回检。但他却鼓励自己工班的人不光当监工,自己也和中铁的同事一起干。他告诉工班同事:如果有时间、有机会,不影响安全生产,也动手去做一做,不要怕脏。这对一局的人来说是感动,对于自己来说是提高自己,不然就不会干了,把自己的能力架空了。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员工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会受到鼓舞,会有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认同组织目标,真正体验到工作、发展、创造中的快乐,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

制度上管理者和员工有层级之分,但在工作中,管理者应视员工为合作者,管理者和员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要以公平一致的要求来对待一切同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此外,管理者也应当尊重员工在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员工如果没有目标,心理往往会处在一种混乱、分散并且消极的状态。目标可以激发起员工希望,使心理能量更加集中,明确的发展目标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管理者需要给予员工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帮助他们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这样会增强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带动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四、关心员工,帮助员工积极认知

真诚地关爱每一位成员是谢伙成班组的优良传统,它们建立了员工生日温馨祝福记录、员工困难帮扶记录。哪位员工过生日,班组都会送上温馨的祝福。每当员工家中有困难,班组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使员工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关爱。

谢伙成班长也很关心年轻同事的感情问题。一次开班会时,他发现一位同事情绪不对,拿着纸在笔上反复地涂鸦。后侧面了解到他刚刚失恋了,于是谢伙成班长给他调班,给他安排了一些轻松的工作,然后请他喝茶,并且连续几个晚上打电话开导他。之后他又连续一个星期打电话咨询谢伙成,渐渐地负面情绪就疏解开了,近来又再次谈上了恋爱。

工会组织相亲或联谊活动,别的同事有些自卑,没信心去参加,但他带头报名,带领大家参与。他说:“不怕!别人有别人的优势,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搞技术的,一定有别人做不了的,不然就不叫技术。不管做什么,都一样闪亮的。”

为了鼓励同事,他也拿自己开涮:“我只是风光的一面给你们看到,其实你至少恋爱过,比我强。”“在你们面前,我是最自卑的!”所以同事们在恋爱方面渐渐变得自信。

谢伙成的观点是:“工班长兼着爹娘的责任,要关心工班的同事。”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员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心理,这往往会影响工作效率。积极心理学认为,管理者要以积极心理为主导,促进转换员工消极心理,帮员工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进而与企业建立积极的心理契约。

基层管理者通常比员工更年长,有更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所以有责任和能力去关心员工的困扰,帮助员工调节情绪。出现问题时,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员工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学会积极归因,将挫折和失败原因归结为可控制的暂时的,同时帮他们悦纳自己,不忽略自己所拥有的优势。从而建立自信心,以乐观精神面对失败和重新振作。

另一方面,要帮助员工悦纳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员工只要正确发现自己的优势,就会产生自信心。这样积极的情感体验,既可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也会提升企业的创新精神,增添企业活力。

最后,要帮助员工摆脱完美主义,以乐观精神面对失败和从失败中站起来。现代竞争社会,虽然比较的是人的能力和动机,但同时也是人的乐观精神的较量。

总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谢伙成及其工班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说明,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基层管理中,是非常有用的工作方法。管理者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法,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员工的积极情绪、团队氛围,开发员工的潜力和活力,促进员工的创造力,从而帮助所有员工更有质量地生活与工作,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也帮助企业获得效率和成功。

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一是国际化,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投入到各类国际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二是大众化,特点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三是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培养更多面向我国工业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通过合理设计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 产学合作;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工科类本科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体现新的思路,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实施,落实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案设计总体思路

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遵守以《华盛顿协议》为基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作为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通过专业认证,将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促进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立。通过专业认证,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

我院现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为稳步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工程师教育国际化趋势,学院把机械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目标,以此带动全院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又考虑专业特色;既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又考虑学生能力构成;既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又考虑结果导向,坚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学习效果;既考虑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等。

2.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

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类基础上实现: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两者合计至少占总学分30%,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纯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近30%。按照标准要求,对原培养方案中未设置,但认证标准规定需设置的课程进行了补充。2015年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产学结合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1.扩大产学合作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扩大产学合作。实现产学结合的关键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合作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的一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四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建立新的院级和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地铁等合作建立订单班,实施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断拓宽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教学资源共建、合作研发、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扩大产学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实践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校内课程实践除部分课程实验外,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实践课程项目库,项目内容多由企业课题转化而来。

2.课程资源建设

我院围绕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SMC(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除集中实践环节大量采用企业案例外,还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核心课程由行业产业名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行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编制产学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材内容上体现应用性和实用性,有利于“项目与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深入挖掘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库。

三、基于OBE的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OBE是基于学习结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开展。OBE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的着力点,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具体包括四个阶段。一是选择教育目标,重点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要建立专业培养标准并尽可能地把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化,同时可以测评,要用学生的展现来表现知识和能力。二是设计教育经验,重点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以达到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保证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得到明确的落实,即学习目标的可追溯性。三是组织教育经验,重点探索与改革教、学、考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手段。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培养任务为依据,为实现不同目标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四是评价教育计划,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要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形式,加大实践内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确目标,促进自我培养。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围绕北京市产业定位调整和生源结构变化,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实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微观课程,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对机械类专业从传统的以制造过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造为中心,从面向生产过程到面向生产性服务,以培养面向机电、汽车行业和高技术装备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成,赵林惠,唐井武.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

[3]王虹.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铁路跨越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36).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从研究创新人才的内涵出发,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提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可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高等教学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作为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这是刘明浚等人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同时他还论及了人才培养模式所应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研究。李虹和韩广彬在《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刘尧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一文中指出首先要转变以知识为本的大学教学观,其次要转变以教学为本的大学教师观,再次转变被动的学生观,接着是转变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观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观,最后是转变僵化的教学情景观。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为各国教育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从市场需求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具有针对性,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修订过程中,必须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体特点,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才能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更新。(3)坚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的要求,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做好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落实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将一部分重要的课外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的兴趣,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继续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基础上,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拓展外延,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目标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寻觅新的知识,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自主地进行新的创造,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训练和增强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开放式教学;2)操作式教学;3)激发式教学;4)鼓励式教学;5)引导式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培养目标中对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分解为子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集

很多同学都需要写一些议论文,我整理了一些关于人才的作文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母三迁最终造就了儒学的亚圣——孟子,环境之故;热带鱼由鱼缸转入池塘变迅速长大,环境之故;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中,狼避险觅食、强势图存,亦是环境之故。可见环境造人才,所言不虚。

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平王东迁洛邑,曾做出一个不起眼的封赏之举,将崤山以西与西戎接壤的大片土地赐予秦伯。或许平王本就不怀好意,八百里秦川均为犬戎掌控,在那个连天子都被犬戎赶得无家可归的年代,派秦伯去开疆拓土,实在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然而秦伯还是去了,几代人披荆斩棘马革裹尸,多少次险些被灭,秦国终于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四战之地,秦人个个尚武,民风剽悍,甚至有?秦军虎狼之师?的评价。环境的磨砺,成就了秦的霸业,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长平之战,老将廉颇在前线一味坚守,把秦军急得发疯,就在这时,赵军换防了,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把高谈阔论出身名门的军事票友赵括换了上去。赵括熟读兵书,却是只不善实战的纸老虎。数月后,赵括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庸才,赵军四十万被秦坑杀。优越环境造就出来的庸才,祸国殃民,其害不亦大乎?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0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任对这10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班级没有变,班任也没有变,那么,随意抽取的这10名学生为何发生了良性的转变?

由此可见,环境优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标准富二代;大批罪犯常出身贫民窟。难道环境作用甚微?非也。若一人胸怀大志,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中百折不挠,外部环境无论优劣都能从不同角度推助他;若一人鼠目寸光,贪图安逸,意志薄弱,环境再优也是徒劳。这,也正是孔子倡导“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而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因。

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

如果没有雪山的冰冻,不知道雪莲是否仍能开出如此冰清玉洁的花朵?如果不是悬崖峭壁的磨炼,不知道百合仍能绽放如此的馨香?如果不是生长在黄山的风打雨扰之中,不知道迎客松是否仍能将他那有力的臂膀伸向远方,肆意的张扬?

太过平坦的道路不会留下行走者的痕迹,因为他们太过浮浅而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渐渐地会被岁月的双手拭去。

只有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经历了岁月的起伏,印迹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才会是我们跌倒时留下的痕迹,这才会真正镌刻在我们生命之中的真实的成长。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女台球运动员的九零后选手潘晓婷在一次参加亚运会时,肩负着夺取首金的重任,而她却由于意外而失利了,最终只拿回了两枚铜牌。

赛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泪流满面。

然而,在几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上,她的努力与坚持得到了回报。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很坦然。

失败了、成功了,这些都印刻在了她的生命轨迹之中。

中国人都知道有一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平淡的人生没有作为,而真正能印刻在生命之中的便是那些起伏。

只有在逆境中奋起才会使自己达到生命中的巅峰。

何宇轩是广州市某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广州亚运会上,他手捧国旗而情不自禁抚摸的场面令人为之动容。

他是一个失明的孩子,但是他所取得的成绩比正常的孩子都要多,都要好。

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还曾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孩子,当生活为他关上了一扇窗时,却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如果他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话,他是否还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奋起呢?上帝在派每一个天使来到人间时都咬了他们一口,只不过有些人过早的遭遇了这些,使他们的生活变的坎坷,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不凡。

没有经历逆境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没有经历坎坷磨炼的生命不是完美的生命。

平和的大海造就不出优秀的选手,悠哉的环境磨炼不出敏捷的雄鹰。

只有真正经历逆境的生命才会闪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让我们用心经历逆境,用意志为生命留下痕迹,逆境才能成就人才。

以上就是一些人才主题作文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人才是什么、如何发掘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关于人才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关于人才的高中议论文精选范文两篇,供大家查阅参考。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背考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做惟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育中藏着巨大的情商因素培养空间。如果教师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塑造孩子的心灵为本,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从人格上尊重孩子,从日常行为规范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高层次的教育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这些接受情感教育的孩子不会只成为学习的机器。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它可以影响其他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冷兵器时代,千里马是一名战将所梦寐以求的。有了一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就会如虎添翼,马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如吕布、关公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呼延灼的踢雪乌骓都为他们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马已失去了以往的意义。除了在草原和一些旅游景点,以及一些交通特别不便的地区,骑马的人非常少见。自然界中的千里马自然也就失去了识别和寻找、保留的意义。

但人们通常都是以“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个时代,每个单位都需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才兴、事业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说他们不需要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寻找人才、留住人才,每个单位却做得并不一样。不是找不到人才,就是留不住人才。甚至是造成人才浪费而不自知。

不是吗?有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的是学历而不是能力。将高学历做为硬指标,将人招聘回来后却又束之高阁,让其从事一些不需高学历也能很好地完成的一般性工作。甚至让其从事一些与他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还美其名曰是让其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至于一般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其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与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有更大的直接关系。这就好比找到了千里马,却不让它当坐骑跑长途、冲锋陷阵,而是让其从事拉车、耕地、驮重等与其不相适应的工作,又怎能有利于人才发挥专长,进而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也有的单位对人才是口头上重视、工作上支使、待遇上忽视、培养上轻视,造成人才留不长、留不住,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就好比是自己先一步找到了千里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出于种种考虑,基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有能力也不满足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的要求,工作标准要求对方高,给对方各方面的待遇却很低。甚至是对方因工作消耗办公用品多、快也感到不满意。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形成了千里马食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使人才一辈子在小圈子里默默无闻,怀才不遇。二是留不住人才,导致人才一有机会就外流,本单位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为外单位,甚至是为外国、特别是敌对国家所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现在单位之间频频发生的跳槽即是明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