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策划一个成功的商业会展
试论会展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价值
会展的成功的关键---- 会展展台人员训练 为了保证良好的展出效率和效果,在配备展台人员之后,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不论是临时雇佣人员还是固定工作人员包括公司高级人员都应当接受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展台人员了解展出目的,掌握展台工作技巧,培养合作及集体精神。 展台人员培训工作应当列入展出工作计划,成为一项正常工作。如果条件许可就安排比较正规的培训,至少要在开幕前进行简单的工作交代和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可以在选定展台人员后即着手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形式包括筹备会或培训班,时间可以是半天至两天,但地点要专门安排。要尽量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比如投影仪、讲义等。培训方法要尽量正规,越正规,越显示组织者的重视,培训效果也就越好。若有主要负责人参加展览,也应参加训练,这对提高训练效果有利。 培训内容要有系统,培训材料要编印成套。欧美一些国家的展览行业协会、展览研究机构、展览咨询公司安排专门的展览培训,有专门的展台工作培训教材、录像带等,可以购买参考使用。培训教材应该标明秘密程度,培训内容和步骤可以分为三部分,安排如下:情况介绍。包括人员介绍、筹备情况介绍、展出情况介绍等。情况介绍的目的是使展台人员熟悉展出背景、环境和条件。首先相互自我介绍,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自我介绍,不仅要介绍姓名、工作,还要介绍在展览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展出介绍,包括展览会和展台情况。展览会情况,包括名称、地点、展出日期、开馆时间、场地平面、展馆位置、出入口、办公室、餐厅、厕所位置等,展台情况包括展出意图、展出目的、目标观众、展台位置、展台序号、展台布局、展出工作的整体安排等。展出活动介绍,包括记者招待会、开幕仪式、馆日活动、贵宾接待活动等,并对展台人员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展品介绍,要详细介绍每一项展品,其性能、数据、用法、用途等。市场介绍,包括销售规模、销售渠道、规章制度、特点习惯和销售价格等。 工作安排。向展台人员布置展台工作,并提出要求和标准,必须使展台上的每一个人知道、理解展出目的;布置展台工作,包括观众接待、贸易洽谈、资料散发、公关工作、新闻工作以及后续工作等,进行分工,提出要求;管理安排,包括工作时间、轮班安排、每日展台会议、记录管理等;行政安排,包括展台人员的宿、膳、行、日程等安排。展出主要是为了成交,展台工作准备就是围绕此开展,包括市场调研、准备货源、准备产品资料、准备贸易条款等。 技术训练。主要训练展台的接待和推销技巧。展台工作与其他环境下的工作有所不同,即使是有经验的推销人员也应接受展台技巧培训。可以使用模拟方式并应准备完善、系统的培训资料。另外,如果可能,要培养展台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和集体感。 会展人才:素质比证书更重要 近年来,我国大型会展日益增多,相关人才需求旺盛。而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人才,包括策划、现场管理、招展招商人才;第二是场馆管理人才和参展商方面的会展人才;第三是服务人才,如翻译、物流、广告、旅游、饭店和搭建人才等。会展人才也可按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性人才来分类。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会展业的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而业内专家认为,成功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会展专业人才80至90人,目前我国会展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国际品牌的不多,关键就在于缺少优秀的会展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很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思维要活跃、知识面要广。 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新行业,以前高校是没有这个专业的。但近几年,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会展专业。目前,全国推出的相关证书至少已有10多种,上海地区较有影响的有3种:1.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证书;2.从美国引进的“注册会展经理”培训认证体系;3.劳动保障部门推出的“会展策划师”新职业。那么,是不是求职者考出证书后就能成为抢手的会展人才呢?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建国讲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名求职者带着证书去应聘一家会展企业,面试官经过考察后发现他根本不具备从事会展业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发出质疑:“证书没有用!”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明明也表示,会展行业没有职业准入的限制,不像有些行业一定要有执业资格才可入行,会展企业是不会太看重证书的。这说明会展业证书的含金量还不高,相比其他学历和证书,会展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素质。王明明认为,“会展人才的特点是高智商、高风险和高报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但高智商不等于高学历。王明明指出,拥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至少需要有8至10年的磨砺,才有可能成为成熟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而高层次会展人才与在会展现场敲敲打打的搭建人员有很大区别,如优秀的同声传译人才,目前国内可谓凤毛麟角;各种高层次的会展策划人才、广告创意人才和场馆管理人才,都需要有高智商,否则是难以胜任工作的。 陈建国认为,培训和考证如果过热问题还不是很大,因为市场会进行调节。含金量高的证书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含金量低的证书会逐步退出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沙里淘金,生存下来的才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证书。 王明明也认为: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如果只是笼统地讲会展人才,有可能会误人子弟,如有的学校开了会展设计专业,而会展设计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其实,不同行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能做汽车展的就不一定能做模具展,关键要具备行业知识。会展行业最需要懂行业知识的人才。比方国内博物馆去国外举办青铜器展览,如何为这些国宝投保是一个大问题,这时就要依靠保险人才了。一些学校把专业锁定在会展上,反而可能限制 会展管理 2003年上半年对于会展业来说,可谓多事之秋。3月打响的美伊战争不仅使得中东国家的会展业首当其冲,发生了严重萎缩,对世界会展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当战争态势渐趋明朗、阴云逐渐消散,会展业仿佛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定下心来,重整河山的时候,非典又开始肆虐横行,颇有不打垮会展业誓不罢休之势。就在众会展主办单位感叹祸不单行之时,可否想过,如果会展业早已引入了充分的风险管理机制,当面临突如其来的不利状况时,就不会显得如此被动。 各行业、各企业的经营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只有对各种风险加以良好的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稳健地经营和发展,会展业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美伊战争、非典型肺炎,一方面对会展业造成了极大的挫伤,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在会展业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会展行业、会展主办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以此为鉴,遵循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通过积累各类历史统计数据,首先对举办会展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确认、衡量,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即使风险事件变成现实,也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而不至于由于事先没有制定相关计划而措手不及。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既然会展业的这一不足已经暴露出来,那么,广大相关的会展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考虑会展的风险管理如何执行的问题。只有科学、有效地将风险管理体系纳入会展业,会展的举办者、参与者才能够做到成竹在胸,会展业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自然、社会环境中披荆斩棘、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一个成功的展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最 核心的要素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东西:1.对项目的选择。有的项目在别的地方做得有声有色,但并不一定适合在郑州做,不能盲目照搬。2.策划水平如何。好的项 目策划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3.项目管理。一个大型的会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有着健全制度规范的团队去组织和协调,仅靠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没有经过 专业熏陶的草台班子,难免会有很多漏洞。4.推广的成败。传播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会展举办的成败。传播有广告、打电话发传真、专题报道、开研讨会等20多种 方式,但现在郑州的很多会展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传真或者广告的形式,没有组合营销的能力。其实有的推广比较巧妙,可以以小博大,不用花太多钱就能让目标顾 客在短时间知晓。5.内容创新。像广交会都有系列活动,咱们有的会展就一个开幕式和产品或形象展示,内容比较单一。 任何一个会展的成功都是这些要素综合的成功,而要“医治”一个已经没有生气的会展,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打造品牌展,在办展之初就要遵循这些特 点。郑州去年的恳亲会及今年的武术节办得就很成功。会展业在郑州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展览公司发育水平及实力、人力资源储备、展馆设施、服务水平、会展 项目数量及质量等,都不足以支撑郑州发展大会展的战略。像展馆档次,整体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外地大的展览没人愿来郑州办,本地公司办小的展览又嫌成本太 高,所以展馆方面有些缺憾,不是高、中、低档次的都有。有的展览不到某个展馆显档次太低,到吧收费太高,承受不了办展成本。 从宏观的角度说,要做好政府与民间、 计划与市场、资本与智本、资源与目标等的结合,政府应重点扶持一些有品牌有影响力的会展。会展有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这期间全部让民间运作也有问题。政 府与民间只有各尽其能,会展产业才能欣欣向荣。智本没有资本,仅靠十来个业务员、有限的几张桌子、一两部电话,小打小闹,是培育不出大会展的。从微观的角 度看,要抓人才、项目、品牌、组织、制度、传播、创新等。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如今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接下来我搜集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摘要 :
职业院校进行成本核算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力成本和试算、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大修费用核算、费用成本核算等,面对如此复杂的成本核算问题,高等院校可以以管理会计理论作为指导,对职业院校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促进职业院校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本文对管理会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 :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业慢慢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把管理会计引入职业院校的经济活动之中,通过管理会计理论对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职业院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职业院校的财务风险,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2管理会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是加强我国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需要
管理会计理论能够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和细化学校的教育成本,编制出科学的职业院校发展预算,同时可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在职业院校更新或者购置各种教学设备时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控制,这样能够指导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进行更加合理的发展决策。
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对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是增强我国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把职业院校的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充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校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外报告会计,针对的对象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指的是对内报告会计,主要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内部的管理层,为职业院校的领导者提供各种决策依据。职业院校在完成会计核算之后,可以充分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衡量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帮助职业院校更加顺利的实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规划。职业院校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还可以促进各种教学设备的更新,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管理会计理论下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策略
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
从现实中来看,管理会计理论实际上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如果职业院校想在财务管理中融入管理会计理论,那么就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适当的改进与完善,使管理会计理论更加符合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理论充分结合,建立起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所以很多职业院校之间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职业院校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需要根据各个高等院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我国职业院校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从“报账型”向“决策型”转变,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加强预算和决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事后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估,促进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数字化的报销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职业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充分借助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平台的建设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加强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在学校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报销平台,改善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使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使学校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和交换,提高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业务之间的协同。为了使学校的财务人员更好地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要积极引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到学校的财务部门,加快学校财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校的财务信息查询提供方便,比如学校的领导、老师与学生都可以提供财务信息平台查询开通课题的经费、教职工公积金查询、网上业务预约、学生缴费查询等,提高学校信息的共享程度。学校还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师生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在网络平台得到快速、满意的解决。此外,学校还要推进“无现金结算”“校园一卡通”等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学校的报销人员能够足不出户便能够实现资金的收支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在职业院校开展成本核算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进行办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都希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教育需求,我国职业院校出现在校人数急剧膨胀、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仅靠国家拨款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很多高等院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资金筹措完成之后,学校需要了解资金的利用效率,相关的投资人也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投资效益,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成本意识,开展成本核算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把学校的各个系、部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然后再把每一个系部进行专业和年级的划分,把核算对象进行细化,方便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随着成本核算的成熟,可以慢慢过渡到以每个班级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对学校每个月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每一个会计期间完成一次会计核算,促进学校财务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慧晶,吴高波,赵东辉.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2]徐丽萍,金海燕.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摘要 :成本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对成本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针对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论述了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介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高校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会计人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课程的逻辑性与专业性较强,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对知识进行强化,从而去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校的会计教学,需要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去促进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介绍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属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主要是对各行各业经营过程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计算,对财务进行统计与管理。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会计基础课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基础内容。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逻辑性较强,需要学习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内容的连接性较大,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去提高学习成绩。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但是由于大学课时的局限性,使得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没有对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深化。成本会计与实际的联系较大,高校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专业技能较强的会计人才,从而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摘要:
我国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使得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都面临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企业为了尽快适应新的会计制度,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面临了新的挑战。本文中,笔者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企业在面临新的会计制度下应对财务管理变化的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创新;财务管理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国外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我国的市场当中发展,这给我国的很多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国内的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
一、早期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不公开
多数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不能公开的工作,企业的财务一定要保密。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由于不公开就会影响到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程度。例如企业为了应付审计部门的检查,账务虚假,这就使得外界的企业不能够了解该企业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管理当中的制度不健全
虽然很多企业都设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企业的领导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认识不清楚,领导只是单纯的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的记账,出纳的负责资金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不重视,所以对于会计的资质要求很低,甚至会使用一些没有会计从业的经验的人负责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技术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生产的产品极其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将产品的质量放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地位,却将企业管理彻底的忽视。因此企业内部管理的设备不能于外界最新的管理技术同步,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大大的降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可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的更加透明。这就使得投资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可以投资这个企业,对于投资的目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益
我国的经济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新会计制度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新的制度,因此新会计制度的颁布有助于我国的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国很多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进几年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统一起来。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加快了我国于国外企业接轨的步伐。我国新的会计制度要求会计的从业人员水品更高,因为要于国际接轨。新制度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除了以前的传统的财务工作外,还要求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把控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新的会计制度是对于老的会计制度完善,促进我国企业于国外企业的接轨。
三、新会计制度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可以实现管理的多元化。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多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可以继续的生存,采取多元化管理的方式、获得资金的支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市场风险存在的今天,国家为企业能过生存下去,会给企业很多的资金支持,企业在资金的支持下,合理的利用资金,定期的评估风险,使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不断的增强。要利用专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同样财务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相当的重要。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调整好报表的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出,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彻底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财务管理人员非常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员,所以我们必须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很高的素质。因此,企业在对于信息化软件更换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业务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这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是在我国新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企业在新的会计制度下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燕军.浅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J].经济效益江苏商论,2013(3)199一199
[2]管凌青.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田[J].科技2016(2):92一93.
摘要: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二者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的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业务与管理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形式,会计也需要跟随这些变化不断地去完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不能满足政府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现代会计体系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二者的优势与作用。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面向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会计体系,它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经济信息,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是面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与规划,管理会计需要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上进行整理、加工和报告。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和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与智力资本的创新与管理,而智力资本难以用会计报表反映,管理者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作出决策。无论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表现为一致性。此外,从信息的来源上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
管理会计深化了财务会计内容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来源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而来的,它需要利用财会会计的相关信息来指导、组织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见,管理会计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发展与延伸。从管理会计的内容来看,也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财务会计内容基础上开展的变动成本计算、投资分析与决策、预测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等,其丰富和深化了原有财务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和信息质量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其侧重点也有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它侧重于依据过去来预测未来;财务会计则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在信息质量要求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务必做到真实、准确、及时、相关和可靠;管理会计则不受国家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灵活选择方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可靠性应该要高于财务会计。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更准确可靠,其监控的力度更高、手段更多。如果能有效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信息必然变得更加可靠。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能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内涵,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共性需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关联性。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学术界一直都有探讨。早在1996年胡玉明就提出用资本成本会计来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鲍芳(2001)建立了模型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问题;徐玉德(2002)提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于2004年给出了融合的IIMS模型;明雄(2006)分析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赵序海(2015)从多维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但是当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与认证制度,缺乏专业的协会去推动其发展。在欧美国家,有专业的会计协会的民间组织构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发布权威的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形成了典型的应用案例等,这些都使得管理会计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则发展相对滞后;(2)对会计融合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系统的融合路径研究;(3)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都偏理论探讨,却反实证研究与深度的研究分析,因此研究成果的可操作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差;(4)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外部使用者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策略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总体思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实际是从过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发展的思路向融合方向转变。事实上财务会计中的资金管理、经营分析、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决策等内容也是管理会计所包含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混合模式逐步向融合方向转变。会计融合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完善金融会计体系出发,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模型,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健全金融会计体系,规范管理会计行为
为了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同时注意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对此,政府应该首先健全现有的价格机制与机制,形成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与普及的良好外部激励因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管理会计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主导作用。鼓励成立民间权威会计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与完善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在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立法,确保管理会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违法的会计行为应提高监管和惩罚力度,从而不断规范管理会计的发展。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存在的一大障碍就是人才问题,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融合。对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融合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发挥会计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会计融合专题论坛、组织会员交流、会计人才的培训与认证、开辟杂志专栏等,推动管理会计的深度改革;
(2)深化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特别是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研究,形成管理会计的高校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
(3)加强在职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素质,从而从从业人才中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竞争力与适应力;
(4)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经验,通过与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先进的融合理念与方法,提高国内管理会计水平与影响力。
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会计模型
完善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需要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数据的采集。财务会计的数据采集是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数据,包括会计计量、确认和凭证填制的过程;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数据的甄选,然后依据模型得到管理报告或方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源相同,利用信息技术将会计凭证数字化,储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当中。
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模型,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生成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后,还需要构建管理会计模型和财务会计模型,以生成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模型主要通过建立财务账务处理模型和报表生成模型来实现;管理会计模型则通过建立管理会计标准和管理会计分析计算模型来实现。生成好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给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则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者用于管理、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及录入形式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是以货币为单位,依靠借贷记账法来完成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记录,这难以满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来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和记录形式。首先在会计科目信息中增加过度科目转换栏和备用信息说明栏,通过货币与非货币信息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也应该在业务部门现场完成任务时即输入相关财务信息而不用等会计做账才输入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完善了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还能够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动态共享。
构架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模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度模型来实现,除了管理会计模型、财务会计模型外,还有必要构建客户维度模型、产品维度模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会计要求的从多业务角度提供精细化、多维度的价值信息,从而支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需要。
4、结语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改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并存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2]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研究,2011(2).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财会通讯,2002(7).
预算会计改革给会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与改革要求相适应,则需要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会计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这也使各单位会计工作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因此,需要抓住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会计体系,创新会计核算方法,从而构建出完善的会计体系,全面提高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推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各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与当前会计工作建设需求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在诸多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
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即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因此,在当前预算会计改革进程中,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总预算与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合并,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能够更全面、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数据,强化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管。
(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各单位预算制度在执行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并更好地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做好各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新环境的现实需求相符,加快推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和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这就要求各部门要统一预算,并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原则、依据、程序、标准和预算报表体系等,编制出独立和完整的部门预算,有效解决当前各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对预算的审计,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利用预算绩效评价来实现对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管。
(二)开展政府统一采购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通过实施政府统一采购,可以有效控制各单位采购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各单位对于自己所需要的采购物资,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上报,审核通过后,政府依照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流程来统一采购物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规避了采购环节会计工作中账实不符的问题,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得以全面提升。
(三)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在当前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账户和财政专户,实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控制。当前,财政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向各单位进行预算资金拨款,财政零余额账户具有不可提现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额外支出预算外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审核力度,并由财政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授权支付,以此来有效规避单位内部预算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单位会计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实时监管资产,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的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
(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
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能够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接轨的会计制度,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创新核算方法和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做好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拨款的分类工作,细化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建立权责发制来全面提高制度的约束性,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还要明确职责及部门分工,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
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各单位财务情况,应调整现有的会计科目,并进行科学细分。一方面,要修订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并创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细化结算项目。另一方面,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并将“基建”纳入会计核算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虚增”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语
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来加快构建的会计体系,并进一步创新会计核算方法。同时,还要抓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良好契机,加快推进会计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才是什么、如何发掘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关于人才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关于人才的高中议论文精选范文两篇,供大家查阅参考。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背考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做惟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育中藏着巨大的情商因素培养空间。如果教师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塑造孩子的心灵为本,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从人格上尊重孩子,从日常行为规范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高层次的教育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这些接受情感教育的孩子不会只成为学习的机器。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它可以影响其他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冷兵器时代,千里马是一名战将所梦寐以求的。有了一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就会如虎添翼,马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如吕布、关公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呼延灼的踢雪乌骓都为他们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马已失去了以往的意义。除了在草原和一些旅游景点,以及一些交通特别不便的地区,骑马的人非常少见。自然界中的千里马自然也就失去了识别和寻找、保留的意义。
但人们通常都是以“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个时代,每个单位都需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才兴、事业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说他们不需要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寻找人才、留住人才,每个单位却做得并不一样。不是找不到人才,就是留不住人才。甚至是造成人才浪费而不自知。
不是吗?有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的是学历而不是能力。将高学历做为硬指标,将人招聘回来后却又束之高阁,让其从事一些不需高学历也能很好地完成的一般性工作。甚至让其从事一些与他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还美其名曰是让其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至于一般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其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与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有更大的直接关系。这就好比找到了千里马,却不让它当坐骑跑长途、冲锋陷阵,而是让其从事拉车、耕地、驮重等与其不相适应的工作,又怎能有利于人才发挥专长,进而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也有的单位对人才是口头上重视、工作上支使、待遇上忽视、培养上轻视,造成人才留不长、留不住,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就好比是自己先一步找到了千里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出于种种考虑,基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有能力也不满足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的要求,工作标准要求对方高,给对方各方面的待遇却很低。甚至是对方因工作消耗办公用品多、快也感到不满意。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形成了千里马食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使人才一辈子在小圈子里默默无闻,怀才不遇。二是留不住人才,导致人才一有机会就外流,本单位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为外单位,甚至是为外国、特别是敌对国家所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现在单位之间频频发生的跳槽即是明证。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论文
引导语: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国际贸易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下面由我精心为您整理了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论文,希望能够帮得到您!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论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经济全球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对于优秀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尤其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并且是社会所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那么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就必须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进入全球化以后,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很多时候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要想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下面就对怎样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进行一下讨论。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需求导向;综合能力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需求呈现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如果不能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此,文章从分析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剖析了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综合能力的内涵,并给出了培养综合能力的途径和倡议。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大学教育具体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这两种,从长远目标来看,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推动人的发展,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课外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人格情操等方面。虽然这些知识在短时间无法发挥利用,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的体现出来。那么从短期目标来看,接受大学教育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专业的定位,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通常被定义为在教育活动中,经过教学理论与方针的精心指导,由于各个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培养的目标。大学教育的专业定位应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定位之间具有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只有充分地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逐渐下降,服务贸易正在取代货物贸易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规模正在逐年递增。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与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亟需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
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转变了国际贸易的谈判方式,简化了国际贸易的操作程序并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方式的国际贸易必将成为将来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然而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无论从知识结构上还是从能力素质上,都欠缺对跨境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
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规模较大业务幅度较宽、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从目前高等教育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来看,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培养层次比较平均,还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式。
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较为严格。而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仍然以课堂教学和学历教育为主,大部分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还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双语教学与课外英语活动齐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外向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也就成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增强双语授课的课时,除此之外,还要增加课外英语活动的数量,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
当前各个高校的教师队伍都以中青年为主,他们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没有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所以必须要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十分的重要。为了达到建设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的目的,学校可以让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学校的教师,同时还要和其他学校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严峻的就业理由贡献了一份力量,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那么在机会面前,学校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熟悉业务流程,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教育行业与其他一般地服务行业不同,但是它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要通过努力的学习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要通过改善教学手段,并且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监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对于教育而言,特别是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要学生的配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一方面为学生设立辅导员来抓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配备班主任,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理由,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辅导员与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之后及时地与院领导反映,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将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
5、建设具有实训功能的基地
当今国际贸易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进行实训。所以要重点加强实验室以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教学大纲中也要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从而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同时还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同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进行合作,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为了保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顺利执行,学校还要成立相关的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保证对于
结束语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断加强,但是贸易纠纷也是不断的出现,我国是贸易大国,急需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际贸易目前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嘉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6).
[2]杨涵音,袁丽虹.对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China’sForeignTrade,2011(12).
[3]刘俊霞,马祯,储伶丽,李娜.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探讨[J].现代商业,2010(3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是工商企业管理方面,所以高校应重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商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激励机制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形式缺乏多样性,效果缺乏实用性,措施缺乏针对性,评估缺乏准确性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指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员工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需求满足原则、规章、制度,引导、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增加员工满意度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仍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仍受到旧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依然沿用着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物质激励措施,即使政府或企业已出台的具有一定力度的激励办法,主要也是针对领导者的,从而造成领导者和员工在收入上的巨大差异。目前,我国企业建立的激励机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员工报酬没有真正拉开。
我国国有企业的工资报酬制度采取的是“分级制”,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真正拉开企业职工的薪金差距,尽管厂长经理的工作要比普通职工的复杂得多,承担的风险也大得多,但他们的报酬却和普通职工的相差并不大,造成了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经理“不思进取”、谋求“隐性收入”甚至贪污;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肯定,混日子情况经常出现; 而一批满怀抱负的高学历人才进了企业之后,要么被消极气氛所同化,要么就是郁郁不得志,而愤然离去。
二精神物质没有形成统一。
我国的激励实践,特别是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用人法制不够健全。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和往往重视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把物质利益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把正常的奖金、福利都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予以禁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逐步打破分配大锅饭,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调动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多地运用物质激励手段,但精神激励却越来越少,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以奖代管的情况。
三奖励措施没有因人而异。
我国许多行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职工的需求进行认真具体地分析,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对于不同的人应当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对于那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企业除了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之外,还要注重精神激励,为这部分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激励。
四奖励评估没有发挥作用。
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才能更有效。激励制度是与企业的其他制度相配合存在的。
激励只有与职务设计相对应,并建立在一套评估标准基础上的。
这个标准应是从公司成立之日起不断完善形成的,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要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要对责任的划分和界定要进行细致的说明,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体制,既包括激励方面,又包括约束机制。
三、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
目标设置的要求: ①具体。指明企业要求的绩效标准,使员工清楚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②难度适中,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激励的作用。③为个人所接受。只有自觉接受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④要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目标设置过程可结合在目标管理中进行。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过程一级接一级地将目标分解到企业的各个单位和个人。
二建立分明的奖惩制度。
实现奖惩制度必须遵守两个重要的原则: 企业进行奖惩的内容必须对其员工有较高的价值,即员工认为这种奖惩对其有重要意义; 员工受到的奖惩与其工作绩效相联系,即奖惩与绩效挂钩。
在企业管理实施中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应以奖励为主,惩罚起到的是辅助和保障的作用。奖励制度的设计要考虑 4 个方面内容:
①确定奖励的目的和结构。②确定奖励的战略。③调查和决定基准职务的奖酬。④决定奖酬的等级。
三设计可行的工作方式。
企业可通过对工作的内容、功能和相互关系等进行设计,发挥工作内在的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设计工作结构时,一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和乐趣,并使工作多样化,让工作本身对员工具有激励力量,让员工乐于接受。
二要给员工选择做最感兴趣和合适工作的权力,使其责任感越来越强,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期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企业放弃一点对工作的管理控制权可以使员工获得莫大的工作效价,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效果。三要给员工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明智的管理者应该给每一位员工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从而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使员工实现自我,获得一种成就感进而使得其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对遇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参与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并能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最后形成的决策有效地汇集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参与管理保证了下级员工与领导者以平等的地位来商讨企业中的重大事项,可使员工感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与信任,产生自信和成就感,同时也形成与企业更高的认同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参与管理使员工对决策的过程和内容都比较清楚,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增强了主动性,而且员工因参与决策等管理活动,对做出的决策会产生责任感,因而更加努力工作,以实现决策目标。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井安,柴剑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基于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1(10).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13.9亿吨,2003年为16.0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9.60亿吨,2005年达到21亿吨,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_2]。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文章编号:1003—3033(2006)05—0042—05;收稿日期:2006—02—10;修稿日期:2006—04—12万方数据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3·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的72.8%~89.6%(2002--2005年);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例如: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2004年11月28 Et发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2005年2月14 El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14人;2005年11月27 El发生在七台河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3-51。3)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20(K卜_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如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蚓6。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煤矿必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5)实际上,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及许多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足,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等。3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层,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地质构造复杂,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造成瓦斯事故。中国的煤矿都是瓦斯矿,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之最,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吨,甚至超过万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煤层的赋存条件相对简单,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在目前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只能是自主开发与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安全生产。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技术管理工作是矿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管理难度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产品、新设备不断涌现,机电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管理工作不断细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机电技术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6个方面介绍了中平能化集团平煤股份四矿在机电技术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职工培训;煤矿质量标准化中平能化集团平煤股份四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部,井田面积7·5 km2,工业储量111·89M,t于1955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并开工兴建, 1985年改扩建,年设计能力由60万t增加到120万t。四矿现有职工6 2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96人,设备管理人员157人;主要矿井设备1 892台,原价值5 155·05万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矿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实际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t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矿井焕发出勃勃生机。四矿2006年、2007年连续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评为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1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四矿建立了机电副总领导下的科、队两级技术管理体系。机电科下设技术、电气、电管、防爆、设备、小件及油脂7个专业化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机电队设置2名以上技术人员,采掘等单位设置1名机电技术人员。机电系统各队由技术主管建立本队的技术管理网络,该网络延伸至区队班组,主要由技术员、技术大拿、技师、拔尖技术工人组成。通过建立技术管理体系,逐级分解技术管理任务,使技术管理更贴近生产。为规范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每月召开由机电副总主持、各单位主管技术员参加的技术管理专题会议,布置当月机电技术管理工作:①机电检修方面。该矿从检修前的措施编写与审批抓起,制订了安全技术措施编写要求,建立了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在检修中要详细记录技术数据,检修后要及时上报检修竣工报告,反映检修实际情况,为以后的检修工作提供依据。机电科设立机电设备检修台账,按照设备的检修周期进行检修,使检修制度化、规范化。②职工培训方面。建立职工培训制度。③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通过逐步完善技术管理制度,避免因技术人员个人素质决定区队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现象。2落实基础管理,服务安全生产四矿从落实基础管理入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各工种操作规程,并全部汇编成册下发各单位。如遇设备更新改造,随时修订操作规程。针对近年来设备更新快、变动较大的情况,四矿及时进行机电设备技术特征普查,编写了《四矿主要机电设备技术特征》,大至设备基本参数,小至配件规格、型号均详细收录,并由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新情况继续对其内容进行充实。大型固定设备做到1台1档,新设备开箱、安装、移交等原始资料一律在矿档案室、机电科存档,重要图纸描图后分类存放,复印件交付使用单位。各种设备说明书、常用图纸资料、各类检验报告、上级制度文件等分门别类集中保存。各队技术人员负责本单位技术档案管理,并逐步完善设备履历、配件图册等,由机电副总、机电科负责检查督促。各类矿图定期绘制,及时更新,确保能够准确指导实际生产。四矿对主提升、主排水、主要通风机、压风机等进行周期性设备技术测试,对副井罐笼、斜巷人车、·74·牵引机车、锅炉、钢丝绳、矿车连接装置、接地极、避雷器等进行预防性试验及检验,认真执行《平煤集团大型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大型固定设备提取油样化验分析,同时利用设备探伤、振动测试等多种手段监测设备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2006年,四矿及时监测到新主井减速器轴瓦在使用后期磨损加剧,提前对其进行了更换,保证了该井的安全提升。在生产过程中,四矿对大型设备改造,以及重要的调度绞车、运输胶带、保护整定、供电设备、探放水设备选型等,坚持以理论验算为依据,以谨慎的态度严格把关,合理选型,确保生产安全。3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四矿采取外培与内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抓住矿职教中心建成三级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强化机电各岗位职工培训,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培训教材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矿职教中心协作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适合职工学习的教材。区队不仅挑选业务骨干外出参培,还组织区队职工学习业务。在职工培训形式上,四矿除对部分涉及面宽的内容进行全员培训外,主要采取分工种培训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培训效果。在每年年初,四矿系统研究制订全年的职工技术培训纲要,将培训计划分解到各季度,确定培训目标,安排培训进度,落实培训人员。此外,四矿要求各单位按照培训大纲要求,于每月5日前上报当月培训计划和上月培训总结。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查阅其会议点名册、培训教案、授课记录、职工考卷及成绩统计5项内容,并旁听授课,检查各队学习情况。该矿团委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精选技术大拿和技术骨干做导师,挑选好学上进的技校生做徒弟,每月坚持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每季度组织考核,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带徒质量,从而为四矿机电设备维修培养高技术后备人才。每年,该矿工会都要组织年度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技术对抗赛和岗位练兵,鼓励职工学技术、钻业务。安全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思想和业务技能。4突出服务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机电技术管理要突出为安全生产、管理决策服务的主题。在技术改造和设备选型、购置前,四矿首先充分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安全生产中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要与矿方签订承包合同,一般项目要进行立项;同时成立专业技术活动队、活动组,组织职工积极参与技工协会举办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为提高广大职工与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建立技术攻关奖励制度:小革新、小改造、小发明、小建议、小论文等可随时申报,每季集中验收评比1次,根据项目价值给申报者以适当奖励。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矿井安全生产献计献策。5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素质考核一方面提高技术人员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另一方面着手培养基础好、有事业心的技术工人。由各队技术主管进行传、帮、带,定目标、压担子,逐步使其进入角色,增强了技术后备力量。为在全矿范围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职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四矿制定了评定职工技术大拿实施意见,在全矿职工中评聘技术大拿,各队也在本单位内部评聘技术能手,形成了职工积极学技术的进取局面。每年对技术大拿和工人技师内部考核评聘1次,实行能上能下,充分发挥其技术骨干作用;每2年对技术人员进行1次考评,督促他们不断学习。2007年,四矿推广“事故树分析方法”,技术人员每人1题,对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查找事故诱发因素,制订相应对策,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质量标准化水平四矿加大资金投入,对职工工作学习环境进行集中改善。①加大井下投入,加大机电硐室和运输线路的达标力度,努力改善职工工作环境。②加强微机辅助管理,建立了全矿设备数据库,为及时掌握和查询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建立了大型机电设备技术特征和检修台账,可随时了解设备技术特征和检修情况;运用FoxPro数据库制订大型固定设备检修履历,上机共享;对副井提升及用电情况进行日统计,上传至四矿信息平台,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设备的内部租赁及动态管理也实现了微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③改善职工学习环境,装修职工学习室,(下转第77页)·75·配齐桌椅、书柜,配备微机、打印机等,购入供电CAD和AutoCAD绘图软件,实现供电设计和制图的微机化。各单位为每位职工配备了学习用品,为技术人员配齐工作用具与技术书籍,仅此一项每年投入在2万元以上。7结语做好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核心问题。有效的机电管理可以改善煤矿生产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加速煤矿现代化建设。参考文献:[1]张铁岗.煤矿安全技术基础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77·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13.9亿吨,2003年为16.0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9.60亿吨,2005年达到21亿吨,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_2]。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文章编号:1003—3033(2006)05—0042—05;收稿日期:2006—02—10;修稿日期:2006—04—12万方数据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3·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的72.8%~89.6%(2002--2005年);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例如: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2004年11月28 Et发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2005年2月14 El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14人;2005年11月27 El发生在七台河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3-51。3)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20(K卜_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如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蚓6。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煤矿必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5)实际上,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及许多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足,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等。3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层,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地质构造复杂,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造成瓦斯事故。中国的煤矿都是瓦斯矿,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之最,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吨,甚至超过万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煤层的赋存条件相对简单,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在目前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只能是自主开发与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安全生产。2)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是主观因素。长期以来,煤矿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技术水平不高,要求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长期以来,技术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产业技术人才匮乏,劳动效率低。把“千军万马”的队伍放在高度危险的作业环境中劳动,因而一旦出现瓦斯(煤尘)爆炸、矿井火灾等事故时,容易导致损失惨重,甚至全矿毁灭的现象。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煤矿,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井下工作人员少,全矿的巷道布局简洁,巷道面积大,风流通畅,一旦发生灾变时,易于撤离,可能造成伤亡人员较少。另外,在煤矿井下工作的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危险源,一旦出现违章作业(有意或者无意),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对高危行业,应最大可能实现机械化,尽量减少人员。例如:澳大利亚2003年煤矿死亡人数为0,优于其他行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井下作业人员少;2006年1月2日美国东部西弗吉尼亚州阿普舒尔县萨戈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仅死亡12人,也是得益于井下作业人员少【8J8。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仅靠“千军万马”低技能、低素质的矿工劳动,造成的事故风险是极大的,万方数据·44·中国安全科学学报Oaina Safety Science Jcxmml第16卷2006芷安全生产的观点,在社会上长期未能得到共识。为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将煤矿列入高危行业,给予必要的投入,建立煤矿行业准入制度,甚至在新矿井设计时,就应当要求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有时则相反,既为了满足地方扩大就业面的要求,甚至降低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造成资金被工资占用,无力更新设备和提高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3)大多数煤矿技术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难以适应高危环境的要求是不容忽视的现实。由于煤矿劳动生产率低,全行业的工资收入差,在全国二十几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而且工作危险、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这就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多,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一线人才少”的现象。以平顶山煤业集团为例,2001--2003年,流失的高级工程师就达162人;四川省连续6年没有进一个学采矿的大学毕业生。其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安全技术装备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煤大平煤矿的“10·20”瓦斯突出引发的瓦斯爆炸事故为例,一280水平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流逆行到上水平运输大巷,多处瓦斯浓度监测仪超限报警,预示着全矿处于瓦斯爆炸一触即发,面临毁灭的边缘时,竟然在31分钟内没有采取切断电源的措施,致使架线电机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起瓦斯爆炸,造成死亡148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对于广大的煤矿职工来说,安全文化素质更是—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应当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从事该项工作,才能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工资较其他行业低、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现状,加上当前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就很难招收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因此,就只能招收农民工,而且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采用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低下的劳动者,在这种高危环境中作业,产生事故是难以避免的。4)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技术装备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煤矿矿井的寿命多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建井初期,矿井的生产系统还是比较好的,但随着开采深度加大,范围延伸扩展,瓦斯涌出量增多,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大,危险程度急剧增长,原有的矿井生产系统就难以适应要求,而又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来改建生产系统。也就是说,很多煤矿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前几年困难时,甚至发不出工资。长期以来安全投入少,装备差,有的矿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安全装备还在用,抗灾能力差,所以不产生事故则已,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大事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和投入,矿井安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还有许多矿井的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这也是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5)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完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笔者的印象中,税制改革时,统一采用17%的增值税,由于煤炭属于初级产品,不同于机电产品,没有副加值,是原料产品,现行税制显然是不适用的,所以税率下调了三四个百分点,笔者认为还不够,应当进一步下调税率。另外,为了保护国有资源和减少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污染,笔者认为对煤炭应征收资源费和环境保护费以补偿国家的投入,收费的标准应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煤质的优劣程度和煤矿开采体制(国有、集体和个体)而不同,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公平原则和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对高瓦斯矿井应当将减少的税费投入到安全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中去。瓦斯实际上又是资源,通过瓦斯抽放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因此,为了鼓励矿井瓦斯抽放工作,建议:抽放瓦斯利用的收入应减免税收,且鼓励瓦斯发电和开发新的瓦斯利用途径(尤其是低浓度瓦斯的合理利用),使高瓦斯矿井有积极性千方百计地提高瓦斯抽放量和利用量。既提高了矿井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炭的21倍)t9],同时,还增加了资源的回收率,真正实现煤和气的共采。6)对事故后的处理未能充分体现惩前毖后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长期以来,在处理瓦斯爆炸等大型恶性事故时,一方面对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深感痛心,觉得应严惩有关责任人,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矿井自然条件困难,生万方数据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5·产系统不完善,安全设施不足,人员素质差,既有当事人的责任,也有领导和客观环境的原因。笔者对矿工有发至内心的同情和忧虑,觉得在煤矿工作工资低,环境恶劣,能下井上班,坚持工作,就算不易了。希望对他尊重、关爱和保护,创造安全生产的条件,否则,就更没有人干这一行了。虽然,近几年煤矿领导人工资待遇有较大提高,情况有所变化,但是,许多煤矿的领导是一年四季都在矿上坚持工作(除了外出开会),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无节假日,时刻还担心井下出事,连晚上睡觉都不安宁。因此,从所付出的劳动和其他行业相比,也不算高。4建议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当前,尽管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有利条件是:有经验丰富、政治文化素质高的各级领导;有经过数十年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有建国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技术队伍;有经过多次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规程规定;有专业化的煤矿安全研究机构和有关的大专院校;许多大的煤矿企业还有自己的瓦斯防治机构等..应该说做到控制瓦斯事故的频发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特别是我国有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神华煤矿,也有在高瓦斯和突出危险条件下、多年来实现安全高产的淮南和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等所获得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都是可贵的。为了扭转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笔者建议,应主要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4.1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入的不安全行为1)将最近几次大的瓦斯事故做成vCD光盘,分发到全国所有的瓦斯矿井,说明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关的责任,措施的不足之处,事故的教训,以敲响警钟。在瓦斯矿井要做到人人皆知,像抗非典那样,深入人心,关心瓦斯灾害防治,做到了解安全规程,执行安全规程的模范。尤其是应当使煤矿职工了解其所工作范围内所存在的危险源,知道危险出现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具备解决相关危险的能力,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2)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负责人更应当进行技术培训并实行上岗证制度,宣讲近年来的灾害事故的实例,经验和教训,以提高一线领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他们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3)对地矿学科的艰苦专业,国家给予奖学金,并和学生签订毕业后在煤矿企业工作年限的协议,同时,提高在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4.2加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党和政府历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安全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国有重点煤矿中,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比例达到了60%左右。但是,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产生这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煤层瓦斯富集条件的复杂性,地下作业诱发的采动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3场互动性,矿井瓦斯动力灾害的突发性,巷道网络化体系中发生的瓦斯爆炸传播过程的流动场、温度场和化学场的耦合性,增加了探索瓦斯动力灾害事故机理及防治技术的难度。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开采深度的加大和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开采条件更趋复杂,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特别是应当针对当前开采条件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安全装备的研制,以便为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矿井生产系统奠定基础。2)对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议应当成立瓦斯防治小组或研究所,通过与高等院校和专职科研单位的合作,测定矿井采掘范围内煤层的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煤的强度、煤层瓦斯含量等技术参数,查明矿井有关区域的瓦斯危险程度,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预测预报在采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3)对高危矿井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通风系统和设备,装备瓦斯抽放系统、监测设备,矿井防灾救护系统等安全设施和装备,以改善安全生产的环境,提高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万方数据·46·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aina Safety Science Jc.aml第16卷2006焦4.3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既有资源赋存条件差和容易诱发事故的一面,同时又拥有相对丰富的瓦斯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制定特殊的政策:减少对高瓦斯矿,特别是突出矿井的税收额度,将少收的税款补助至矿井对安全的投入中去,以改善矿井的安全条件;鼓励其进行瓦斯抽放和开发利用瓦斯,并且在开发利用瓦斯的过程中应减免税收,鼓励瓦斯发电,其所发的电可并网运行,不得限制和歧视。5结论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笔者通过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有以下两点结论:1)近年来,煤矿行业事故多发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工作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不到位以及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合理等。2)为了解决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其中包括: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要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加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10]。而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煤矿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财务会计论文设计的意义是确定论文题目后通过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灯一系列工作,检验除了专业能力外,还检验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
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对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
会计毕业设计范围:
所选择的题目应该是会计专业范围之内的,如可以写某公司的纳税筹划、税负分析,但不能写如何去征税。会计的范围是指大会计,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资产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电算化、纳税筹划等。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刍议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字数:3179 字号:大 中 小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正在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一系列传统特征,因此,亟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文章阐述了如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诚信 现状分析 对策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183-02一、研究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会计行业来说,既面临发展壮大、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具有强大优势的国际会计公司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充满竞争、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密集的网络经济环境中,中国会计行业必须接受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更加严格的监督。因此,在公平开放的国际竞争中,没有职业道德约束与讲诚信的企业将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厄运,没有职业道德自律的会计人员将被剥夺参与竞争的资格。现代会计管理推崇伦理道德与诚信,这是现代人本管理和行为科学的客观要求。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会计行业的立行之本,目前,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因此,笔者提出该项命题。2.研究的意义。会计行为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过程,是提供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除了必须将本职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之外,还必须具备与其能够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古代贤者认为“人无诚信不立,事无诚信不成,国无诚信不威”。“一诺千金”的成语体现了古代人对诚信的价值判断。因此,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会计道德的精髓。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鉴证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二、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1.会计职业道德。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体现会计职业的特征,是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这是每一个会计从业者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从业者在实践中自觉遵循,不断充实和发扬光大的美德。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取决于会计职业的产生,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用以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职业道德,是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行业发展之源,是会计工作之本。诚实守信,就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不为利益所诱惑。要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说到底就是诚信为本,这是会计人员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行为规范。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朱�基同志给国家会计学院的的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就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职业道德标准。2.会计诚信。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就是老实忠厚,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诚实和守信两者的意思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会计诚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大光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理念,服务于单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模范执行财会法规,忠实维护财经纪律,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强化“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为中心,以提高财务管理增加效益为重点,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理念,实现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的新发展。做人以诚信为本,做会计工作同样以诚信为本。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的现状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膨胀,法制观念淡薄,会计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务谋取私利。这种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新形势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2.会计诚信缺乏。大量的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的诚信分不开,主要表现在:(1)追求私利、监守自盗。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小团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原则,甚至串通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报表。(2)违背原则、弄虚作假。一些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会计造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失真的保护伞,给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诚信缺乏的原因分析1.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人们的道德标准下滑。在会计工作中,遇到了经济发展和道德冲突的困惑,在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滑坡中,小团体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占据了会计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绝大多数。2.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规范。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与诚信冲突时,会计人员面临着如果坚持准则、坚守职业道德、如实反映会计信息就有可能被辞退下岗的痛苦选择,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社会现象。从近年来公开曝光的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违法行为案件中,可以看出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等是会计人员不能坚守会计职业道德,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原因所在。另外,我国会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和讲求诚信的外部法律保障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诚信。3.缺乏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自律组织。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会计职业界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会计职业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是首要任务,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自律组织,这对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对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4.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会计人员业道德与诚信偏低,虽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与教育的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与诚信教育。而参加工作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与诚信的内容,但实际上从未体现。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解决会计诚信的建议与对策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全面实施会计诚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会计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是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方法,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教育。2.改善会计人员的行为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还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诚信缺乏、公共意识低下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净化会计职业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圈的努力所能做到的,而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协调,尤其是应该与法律、法规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与社会诚信。在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该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使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3.完善和健全“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要按照行为自律、行政规范框架,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督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督系统。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同时,要制定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相关制度,建立一套良性机制,使得会计人员从被动的、外部压迫的遵守职业道德,过渡到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4.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考评与奖励机制。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所作的有关评判,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较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应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情况建立检查、考评、奖励制度,并与岗位的聘任、提升、工资晋级等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不断地强化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并采取相应的表彰和处罚制度,激励会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与诚信规范。总之,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王合喜,董星月.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财会月刊,2004(3)2.高翠莲.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9)3.袁学英.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长安大学学报,20054.刘时红.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财政监督,2006年(20)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