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真正了解郭店楚简〈〈老子〉〉的原始旨趣,我们在注释时需要认真探索,仔细思考,以免再度陷入 历史 上误解老子(指老聃)思想的怪圈。笔者现就释读楚简〈〈老子〉〉字词句时的几点体会求教与方家。 一、 楚简〈〈老子〉〉甲第 8 —— 10枚竹简 内容 (P3) (与王弼本第15章相应)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夜乎奴(如)冬涉川。猷乎其奴(如)畏四邻。敢其奴(如)客。涣乎其奴(如)怿。屯(敦)乎其奴(如)朴。沌(原字从土)乎其奴(如)浊。竺(孰)能浊以朿者,将清。竺(孰)能仄以往者,将余生。保此 [彳人亍]者不谷(欲)趟吐。 ( 转引自 老聃:《楚简老子原文》,出处:老子文化网 发表日期: 2003 年 6 月 13 日 HTTP://WWW.LAOZI.NET , 以下所引释文出处相同,不另注) 笔者认为,此处的“颂”(原楚简释文为“容”),应解释为“形容,描述”。有学者认为,此处“容”作“从容”解,“为之容”即“行为从容”,当为非。我认为此处断句应为“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 、“韬光养晦,不可矜夸”,如果解为“行为从容”当与老子主张不协调,更何况后面是对“善为士者”高深莫测、行为谨慎的描述。 二、 楚简〈〈老子〉〉甲第 10 —— 12枚竹简内容 (PP3-4) (与王弼本第64章相应)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临事之纪,谨(慎)终女(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谷(欲)不谷(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古圣人能辅万勿(物)之 自然 而弗能为。况且惜墨如金的老聃在写仅二千余言的着作时决不会画蛇添足,多此赘笔来一个“四分之一”的说法。故此处文字应理解为“所以说天大,地大,道大,圣人亦大。宇宙中有四大,为何圣人也大呢?因为圣人持守着道,故亦大。” 可见老子之“道”也即“太”、“一”或连称为“太一”。然而 目前 大部分学者认为老子思想中无“太一”之说 , 从而将《太一生水》看成非老子的作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人认为,《太一生水》不仅是老子的作品,而且是整个郭店楚简道家着作的总纲;严格地说,《太一生水》应置于郭店楚简道家着作之篇首,其他 内容 则是对《太一生水》的引申和阐发,就如经传的关系一般。如此之顺序则正象陈鼓应先生说的那样“老子的整个 哲学 系统的 发展 ,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 政治 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 P1 )
四、 楚简〈〈老子〉〉乙第 3 —— 4 枚竹简内容 (P7) (与王弼本第 48章相应) 为学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本段主要是讲政治哲学,从整体来说认为从事于道则日益减少巧智诈谋,由无知到无为,方是治国的有效策略。老子向来反对世俗人为之学,认为世俗人为之学是巧智诈谋的根源,效法 自然 人类就会减少巧智诈谋,返朴归真成为圣人。以前学者(尤其是主张儒道对立的学者)认为此处之“学”字为“从事政教礼乐之学”,当为误,应为“从事世俗人为之学”。“世俗人为之学”与“政教礼乐之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参考 文献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邹安华:《楚简和帛书老子》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