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苏联已在军备竞争中露出败象,而美国却坚持要搞航天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这些项目要耗资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美国搞了,西欧不甘心,还要摘自己的“尤里卡计划”。他们的目的是一箭三雕:1.取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2.逼着苏联也花钱来搞,从而在经济上拖垮苏联;3.取得新的科技突破,使自己保持科技领先地位,从而继续在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也瓦解了,美国没有军事对手,仍然大搞航天计划,不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其目的就是取得科技上的领先地位。这是大资本家、大公司也搞不了的,只有政府牵头,用国家财政(这是全国人民交的税)来搞。如果没有战争或战争威胁,政府就师出无名,于是要想法寻找一些由头。
当年苏联米高扬访美时,美国记者故意问他,对资本主义的高技术、高生产力、高生活水平有何看法。米高扬回答:如果美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美国现有的生产力,可以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倍。
米高扬的话虽有夸张,却很有道理。说他夸张,因为他没有计算美国对别国的剥削。如果美国不剥削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美国不会有现在这样富。同样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会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事实。我们将在另一章谈到。
“二战”之前,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都霸占着大片殖民地,进行直接统治和盘剥。“二战”之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下,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开头那十来年,宗主国极力反对,坚决镇压。后来发现,镇压是镇压不了的,而且占领殖民地、镇压殖民地人民的耗费太大,得不偿失,对宗主国纳经济不利。法国是个典型。“二战”之后十多年,法国老不放弃殖民地,先是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继之又陷于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使本国经济落后于英国和西德。戴高乐总统审时度势,冒着法军兵变的风险,于1962年从阿尔及利亚抽身,让阿尔及利亚独立。从那以后,法国经济很快赶了上去。
近30年的世界格局是: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基本上都独立了,不再受宗主国直接统治,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又称“发展中国家”;但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原来的宗主国,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上受到控制或操纵。西方发达国家不再以凶恶的直接统治者面目出现,而是以笑容可掬的“政治顾问、军事顾问、商人、金融家、企业家”面目出现在以前的殖民地,甚至还给这些国家贷款、投资和技术上的指导,扶持他们发展工商业,让他们生产原料、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又成为推销西方商品的市场,然后在“自由贸易”中剥削他们。
从“杀鸡取卵”变为“养鸡下蛋”,是一大进步。西方少得骂名,少花军费,赚的钱更多。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多在南半球,所以又称“南方国家”)名义上独立了,自由了,发展了,却被“北方国家”(不包括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剥削得越来越穷。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1、不等价交换。
南方国家主要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西方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几十年来,这两类产品的价格变化,形成强烈的剪刀差。
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和发展统计手册》的有关资料,两类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如下表。
表8 两类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
年份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71年
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 100 100 91 122
工业制成品价格 96 144 102 153
60年代,坦桑尼亚用5吨剑麻可以换回一台拖拉机,70年代要用10吨剑麻才能换回同样一台拖拉机。
进入80年代,据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的材料说:“这10年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价格以每年4.11%的速度上升,而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如棉花、咖啡、可可和水稻,价格分别下跌33—51%。”仅1986年,发展中国家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就损失1100亿美元。
由尼雷尔总统任主席的南方委员会(有27国专家参加任委员人1991年发表长篇报告《南方的挑战》。该书第56页,根据世界银行资料编制了一张初级产品(不包括石油)的“商品价格加权指数”图表,以1979—1981年价格为100,各年指数
1960年 115
1970年 112
1980年 100
1985年 80
1986年 70
也就是说,28年间,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115降为70。1992年第一期德国《明星》杂志,发表格哈德·托姆森的文章《饥饿》。文章说:“同殖民时期一样,富国正在剥削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几乎一切东西都在涨价,农产品和原料的世界市场价格却下跌了40%,而农产品和原料是穷国唯一的收入来源。1986年,乌干达出口230万袋咖啡,获得4亿美元。1989年出口增加到320万袋(增加39%),但收入却只有1.5亿美元(减少63%)。”
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富国怎能不富,穷国怎能不穷?
为什么世界市场上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如此之大呢?西方国家用的并非行政手段,而是经济手段、市场手段。它鼓励南方国家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还给予贷款、援助来扶持。许多国家生产同类产品,数量增多,在国际市场上互相竞争,争相杀价出售,价格就被冲下来了。
这几年我国的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取得长足进步,质量提高,品种多样,境况却很困难。原因在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同样的产品,大家争相出口美国,互相排挤。
美国在不等价交换中占了大便宜,还取得政治上的好处。谁不听他指挥,他就削减谁的“销售份额”,取消谁的最惠国待遇,以此来威胁。
2.资本输出,赚取高额利润。
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打着“慈善”、“援助”的旗号。这种投资对接受国经济确有好处,但对投资国的好处更大。请看下表:
表9 美国两种对外投资的利润率
对西方国家投资利润率 对南方国家投资利润率
1975年 11% 29%
1976年 21% 25.3%
1977年 11.4% 24.9%
1978年 14% 23.9%
1979年 19.2% 32%
1980年 16.6% 24.1%
美国对南方国家投资的利润率,差不多比对西方国家投资的利润率高一倍。美国在1970—1983年间,对外投资所得利润有2950亿美元,是美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2倍。日本对外投资年获收益,1988年为811亿美元,1989年达1017亿美元。80年代初,日本三菱银行经理曾公开讲:“国际金融的下一阶段,是在各国开办分行和办公室,接受当地货币存款,再贷出这种货币,然后把利润拿回日本来。这就是我们的策略。”通俗地说,就是“用你的骨头榨你的油”。
近几十年,许多南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债务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利息也背不动了。
从1984年起,世界资金流向逆转,不是发达的北方国家向落后的南方国家流,而是反过来,资金从南方国家倒流向北方国家。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对南方的挑战》中说:“1984—1988年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在这方面流向北方的净额达1630亿美元。”1988年后,资金倒流更严重,每年约500亿美元。
3.技术转让,变废为宝。
世界产业大转移,同时也是技术大转让。西方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多数是在他本国已经落后、淘汰的技术,比先进技术落后10—20年,但他们收取的技术转让费相当高。1975年收入110亿美元,80年代初增加到16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500亿美元,西方跨国公司所获利润总额中,技术转让费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970年时占6.1%,次80年时上升到14.7%。
(喻按:以上三节中许多资料引自刘洪儒同志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富何处来》一文。)
4.挖取别国人才,发展西方科技。在这方面,美国最厉害,也最成功。
近几十年,美国教育质量低劣的状况迄无改善。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大约在我国大专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之间。美国主要靠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来培养人才。而美国学生追求的热门,是挣钱多的律师、医生、经济师(商业)、会计师、高技术、电脑软件人员等等。报考冷门——高能物理、数学、化学、农学、地质、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很少。这些院系经常招不够合格的学生。
“冷门”只是挣钱少,并非不重要。所以美国用奖学金吸引别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去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业有成,对美国有用,就留他在美国工作。
“二战”之后,美国吸收外国科技人员40多万人,其中近30万人已加入美国籍。印度和联合国的机构作过研究,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学毕业生留学美国后不归,本国直接损失养育费和教育费4万美元;美国仅算节省养育费和教育费的帐,就净赚12万美元。因为美国只需支付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费和生活费,就得到一个有用而廉价的人才。许多外国留美学生是打工养活自己,并交纳学费,美国为他们花的钱更少。
美国吸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去留学,然后选留其尖子,实际上是让我们这些国家出钱,替美国支付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费和20几年的养育费。
我国有一些留学生学成后赖在美国不归,“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不愿回国当工程师;宁愿在美国当助手,不愿回国当教授”,因为美国工资高(其实他在美国拿的是低工资)。他忘记了家庭和祖国的养育、教育之恩,更不知道他拿的奖学金、高工资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包括中国人民)支付的。西方资产阶级从剥削来的大量财富中分给他一碗汤,他就感恩戴德,“乐不思蜀”,为美国服务,并高唱资本主义的赞歌了。
日本、西德经济在战后迅速发展,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特殊原因:军费负担轻,利用了冷战、热战的机会。
“二战”之后,同盟国解除了日本、西德的武装。美国占领军还摧毁了日本的封建残余势力,使它终于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年后,美国为了反苏、****,花大本钱扶植日本和西德发展经济,同时压他们重建军队,重振武装。日本以战后的和平宪法(那是美国占领初期逼着日本制定的)为挡箭脾,软拖硬磨,始终把军费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使自己有更多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经济发展方面。
两次世界大战有一条基本经验教训,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条规律,即: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于己最有利的局面是“你们互相打仗,我来做生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两大对立集团打仗,美国做生意。待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时,美国才参战。美国在战争中发了大财,成为世界第一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从1937年到1941年底,美国也是做生意,坐山观虎斗。珍珠港事变(1941年12月7日)后,美国才出兵参战。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王。
“二战”之后,日本、西德采取当年美国的战略,“坐山观虎斗”。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搞冷战,搞军备竞赛,在世界各地争夺霸权。日本、西德趁机做生意赚钱来发展自己。日本还利用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大赚其钱。现在美国成了世界最大债务国,日本成了世界最大债权国,德国成了世界最大出口国。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日本商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