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既是今天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一项奠基工程,也是摆在当前社会、家庭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经过个体自身努力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的深刻性、丰富性、持续性、形象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思想文化阵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和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乡镇、农村等薄弱地区,更要发挥好乡、村宣传阵地的作用,强化环境宣传。依托农村文化站、乡村学校、文化广场等宣传教育阵地,采用中小学生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漫画、诗歌、故事、图片等形式,让核心价值观、善行义举、好人好事、村规民约、文明礼仪、建设风貌、乡贤文化等,通过板报、文化墙、宣传栏、建筑围挡、灯箱广告、学校环境等进行大力宣传,为中小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讲文明、树新风。运用道德讲堂、节日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少年评选活动, 精心组织 “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学校、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增进认知与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二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强化新闻宣传。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新闻性期刊、公益广告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乡镇、农村的各个角落,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创作出既健康有益,又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注重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中小学生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积极理解,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作用,强化网络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开发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绿色游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引导中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新网络媒体传播优势,运用微信、微博、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新技术、新手段,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方式,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和家庭是主要场所。为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牢固地插上中小学生的心灵之巅。
一是要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学校要建立全员育人体系,即要做到校领导认真履职垂范,党团争先创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示范引领,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良好局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周安全提醒、网络教育等,通过编成儿歌、讲成故事、改成网络流通的语言等方式,构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的教育因素,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班会、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利用板报、广播等),春风化雨般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建立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评制度,将学生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二是要在教师的培训研讨中融入。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校要通过专业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要组织专家学者与教师组成研究团体,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的研究,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征集经典教学案例,组织编写教学指导手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之中。
三是要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发各学科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将学生认识节日、季节、生活、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语文、历史与地理课程以文字、文学、历史、地理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挖掘各学科教育的有效资源,提升资源的内涵,从而达到启发中小学生、教育中小学生的根本目的。
四是要在家长学校建设中融入。好的家训、家教、家风,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为防止“5+2=0”的现象发生,可以通过开办“家长课堂”、“幸福家庭大讲堂”、母亲读书会、家长成长沙龙等,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尤其要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广大家长教育力的提升,关注进城务工学生家长、下岗家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通过开办“流动学生家长学校”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负起监管责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价值观教育并影响子女。
三、注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指导
中小学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是最终的目标。为扭转中小学生“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局面,社会、学校、家庭要努力形成合力,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指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即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他们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为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引导小学生以行为规范为标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是要加强初中生同伴榜样教育,促进其诚信、友善品质的形成。初中阶段,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心理上追求成熟与独立感,渴望老师和家长给予自己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受思维特点、情绪特征和人生经验的局限,初中生还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处理事物。此时,同伴就成为这一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同伴的作用,通过评选和表彰一些诚信、友善的先进典型、行为楷模,引导学生主动将优秀的同伴设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将先进的人物作为楷模,不断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此外,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付出与奉献,体验对人友善的快乐,培养他们自觉守信、相互信任、乐于沟通的合作精神。
三是要加强高中生的实践指导,促进其爱国情感的提升。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独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交友意识增强,渴望走向外界,接触社会,他们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来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为此,要有意地为高中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高中生走出教室,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如参加社会福利、救助儿童、社会调查、红色旅行等,在实践中引导高中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磨炼坚强意志,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希望工程,它既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作用,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以强大的合力,齐抓共管,全方位、立体式地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影响和指引当代中小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当代的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及道德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知行合一的好学生。
作者:卫小春 来源:民主 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