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2015-11-17 1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26-0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1]党中央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如何在世界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新态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探究,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科学化、系统化。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研究探索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可见,通过宣传教育使最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稳固执政之基所要求的,更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光荣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最基本的就是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性工作。现实的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如何获得最广大人民这一主体的认同是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正是关于人的学说,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所在,人的发展理论阐明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所在。人的环境理论阐明了人民需要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的社会关系理论阐明了人民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人的价值理论也深刻揭示了人民需要通过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自身价值。人的活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要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活动形式。因此,为使人民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

  二、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问题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将现实的人作为理论基点与主体,建构出包括人的本质、人的环境、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曾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国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3]马克思对德国哲学理论的批判正是说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是由意识所创造,通过实践既现实活动来成为现实的人,同时这种实践活动是具有主动性也就是一种主体性行为,因此,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在于使全国各族人民将其作为观念、理论去理解掌握,而且也要将其作为行动和实践: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行动和实践当中。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人民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否则,人将会失去他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表现出自身主体性功能。

  由此可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

  三、实现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共同的价值所向

  人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们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指导,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属于哲学范畴中的一种关系范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显现,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与作用,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能力。因此,人的价值是人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发展有作用、有意义,具有满足他人、社会、国家发展需要的能力。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特殊的社会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不能独立于社会关系,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不难看出马克思将人的价值主要分成人对他人与自身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以及人对国家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实践品质的理论,他主张实践决定意识,因此,马克思的人的价值理论不仅包括现实的人的价值的本质与分类等一些理论,还包括人的价值的实现这种实践活动,理论由人民所掌握,才会发生巨大的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目的所在、核心所在。因此,实现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取向。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即使人民实现对国家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以及个人的价值。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信心,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生活幸福作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引导人民相互团结,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当中;引导人民提升自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努力成为讲道德、有教养的现代人。

  四、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的目标

  马克思在扬弃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理论,深刻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割断的联系。他把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他将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高级的社会形态,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自由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学者韩庆祥认为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含义:个人之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之类特性的应有发展[4];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因此,笔者认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与利益,实现人的价值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国家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尊重人的主体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不能将宣传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将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否形成只归结为宣传教育者的工作成败。如果将人民只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就不会激发出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即主动的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实际行动当中。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3]。人民是否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形成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着力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将精神文化需要看作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776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人具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自我价值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即人们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人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会满足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冲突时,我们应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前提,自觉的服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要不断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