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建设,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同时,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有效政治保障。
[关键词]党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效保障
[作者简介]钱立洁,泉州师范学院马列教学部主任、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7)10-0005-03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才能承担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责任。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有效政治保障,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实现执政为民,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重任的政治基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和谐社会,即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关系和谐,社会良性循环和运转的文明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即良性运行和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实现和谐社会创建公平友善的社会环境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审时度势,在当今世界主题处于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坚持与时俱进,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初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创建实现执政为民的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党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任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执政能力,即具有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的发展目标以及总揽全局的能力;必须具有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解决各方面利益矛盾和冲突,创建公平、公正、合理协调机制的能力;必须具有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满足和提高,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内外经济、政治、外交良性循环,社会稳定进步的能力;必须具有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并在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的能力。党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承担起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向构建和谐社会迈进的历史重任。为此,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重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正确处理我国人民利益关系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不断调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大量不和谐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比如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完善,党群关系不和谐,执政党的干部中个别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买官卖官等现象严重地侵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凡事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把积累政绩放在首位。这种失去人民公仆本色的党员干部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降低了执政党的威信。
在经济上,存在着利益关系不和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正在开发中,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及教育医疗条件,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工人农民之间,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有产者与大批下岗失业、徘徊于城乡谋求生存机遇的流动人口及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参政意识及权利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制定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但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利益流向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扩大,这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利益冲突和矛盾尖锐,会扭曲“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能否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化解各层面的摩擦,削弱各种矛盾发生的因素,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建设一个使全体人民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实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协调机制的保障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能有效地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调节机制。只有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即执政党,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使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体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带来的利益,从而形成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制定和执行科学正确协调社会关系的机制。为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为向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迈进。
三、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时代脉搏,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人民的公仆,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组织者、倡导者、实践者,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坚持立党为公,是开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根本保障。
(一)执政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准则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为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形成,提供最初的理论来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党的建设上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这条路线的贯彻,使我党领导亿万人民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近60年的政党,面临的根本课题,就是能不能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准则。正是这一点,才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支持和拥护。
(二)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道德的最高境界
执政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源泉。坚持执政为民,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的疾苦,心系人民、廉洁从政、尽职尽责,把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人及其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的最高境界,必定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并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三)执政为民是我们党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正是党的先进性所在,衡量一个执政党的先进性及其战斗力的强弱,最根本的就是看其是否能做到执政为民,能否始终代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如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剧变前,在群众中的威信就已降低到最低点,因此被人民抛弃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党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对党政干部从政道德提出的最基本准则,从而确保我们的党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有效的保障条件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保障,强化班子队伍保障,强化基层组织保障,强化作风纪律保障,这四个保障的核心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执政为民。
(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保障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学习贯彻党章,增强贯彻党中央的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把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发展的动力,完善领导方式、支持人大及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支持政府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支持政协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
(二)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强化干部队伍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正派”,重德才、看实绩、听民意,健全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考察使用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并“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三)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强化作风纪律保障
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八荣八耻”,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良好的作风凝聚民心、营造环境、树立形象。要从源头上预防****。要认真落实党风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框架。健全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各级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经受住权力、利益的考验。必须有效治理消极****现象,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四)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强化权力监督约束机制保障
我们党的各级组织要保证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必须从机制和制度上加强权力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监督机关的作用,把权、钱、人作为管理和监督的重点,使党内政治生活透明,党员干部经济状况公开,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是约束党员干部的重要途径,要使利用职权敛财无度、以政绩扬名为第一的某些领导干部的行为得到制约和收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能坚持讲正气、讲廉耻、讲党性,身居要职不图虚名,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