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2015-08-13 0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试从理论构想与实践发展两个方面阐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从中找出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具体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和历史评价,以及它随着实践发展所产生的嬗变,包括嬗变内容、嬗变原因和历史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社会观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不但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且也一直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和建设道路,由此在实践中最终形成了他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者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即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社会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了嬗变,给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理论构想
  (一)形成过程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段建国方案的破产,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理论作为建国的基础。顺应时代的要求,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构想,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它从总体思想到具体内容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20年立国思想的演变并最终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以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为主要标志,其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着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他明确提出:“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P675)
  1947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又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同年12年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一文章中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的必要,并在1949年7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各种经济成分,完整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在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二)具体内容
  第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第三种形态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移易的历史阶段,“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1](P675)
  第二,毛泽东同时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1](P683-684)因为它的目的是在物质条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而且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中介,为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提供具体途经,这决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就的,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三,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P145)这是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P101)新民主主义社会正是这样一个虽然不能取消或跳过,但能减轻资本主义发展阵痛的必不可少的过渡形态的社会。
  第四,毛泽东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P67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就是“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1](P678)因为大的垄断资本无论是对资本主义还是对社会主义来讲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但是节制资本并不是消灭资本,它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和富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纲领,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P708-709)反对顽固保守,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
  (三)历史评价
  一方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是对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正确分析的结果,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何处去的问题,使党有了明确的建国目标和具体的建国纲领。并且,它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进入社会主义这个当时困扰整个中国的最大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初理论萌芽,即为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启蒙,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源头;同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理论本身的一种扬弃,它吸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合理内核,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在的延续性,有着逻辑的历史联系,因此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又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要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超前性的观点往往更多地来自理论本身的推论而非实践经验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局限,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对于现实中采用何种方式、什么时候、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是在总结近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成果,同时又克服这一理论的缺陷、超越其历史局限而形成的,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实践发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随着建国后第一批胜利成果的取得发生了嬗变。这时他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放弃。
  (一)嬗变内容

 第一,过渡期限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但建国后形势的发展,使毛泽东对过渡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在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15年以后才开始过渡。但是事实上,这一转变的过程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已完成,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第二,根本任务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准备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侧重从单一公有制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提出以改变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中心来提升生产力,从而忽视了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没能正确认识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
  第三,资本主义作用的变化。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强调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我们的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并且把“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 和“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作为“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P1430)但是,当他对国内矛盾进行思考时却认为:在****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从而急于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于1956年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于急促地消灭了大陆上的资本主义。
  (二)嬗变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具有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多种原因:
  首先,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本身的缺陷和不成熟,在几个重大理论问题上模糊和不确定。它在提出时即带有策略性,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明确,所以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定位,他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1](P709)毛泽东认为,这个民主共和国的性质既是资本主义的,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但也不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但他后来急于向社会主义转变时又批评了新资本主义的说法。
  同时,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P665)“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1](P672)他强调了两个阶段的衔接,其中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专门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但是,这里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界限也并未明确。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一直没有确定决定了这一理论在之后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分歧和变数。
  其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是它发生嬗变的直接动因。具有历史预见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与社会现实发生了矛盾,现实社会不可能完全遵循着人们所设想的模式运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新的阶层分化特别是农村新富农的出现以及小农个体经济表现出的落后性和城市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国有化的矛盾,毛泽东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强烈渴望,不得不考虑采取限制资本主义的措施和发起农村的合作化运动。这样,社会主义改造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国开始大步向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迈进,而相应的既非纯粹资本主义、又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在社会运行的实际运作中失去了它的影响力。
  第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情结是他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发生嬗变的内在动因。毛泽东全面的认识了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并且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一直是持有正确的肯定态度的,曾指出:“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P1431)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在毛泽东的意识深处对于对资本主义一直存有很深厚的戒心和警惕心。始终认为资本主义是过渡社会的一个暂时的、策略的存在,而忽视了社会长期发展战略要求,以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陷入了认识的误区,从对资产阶级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直至倒向改造那一面,完全排斥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他的要求,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全面完成,从而“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P316)以此来维护社会主义的神圣和纯洁。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已经远远落后于他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以及消灭资本主义、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了。
  第四,苏联等东欧因素的影响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发生嬗变化的外部原因。东欧各国由于不了解各国国情和他们当时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迷惘而坚决反对中间道路。他们的这一立场对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来自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压力和本国人民对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平等的社会主义的热烈向往内外交结,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从理论到实践必然最终走向完结。
  (三)历史影响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中国革命胜利后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其终极前途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它又是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毛泽东所说的过渡形式,他曾明确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1](P675)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尽管它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变异,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他头脑中始终把新民主主义作为一个过渡的社会形态,急于向社会主义前进,而实际上过渡是一个过程,是自然发展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急剧变化,基于这一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应是发展得越饱满、越丰富越具有其物质文化的内涵,越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提供必备的条件,作好必要的准备,相反,仍掉了则只能退回到毛泽东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形态。所以后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的改革开放思想从理论发展和现实意义的角度既是对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历史回归,也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现实超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同样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社会实践的扬弃。邓小平沿着毛泽东过去的正确思路,吸取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各种有益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征的新政策,其中有些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曾经实行过尔后遭到否定的政策。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过渡理论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再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过程的历史轨迹。其中,毛泽东的这一理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虽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认识是幼稚的,并由此引起了诸多悖论,最终导致了它的解体,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以及它在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历史影响却是极其重要而深远绵长的。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