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人口生育论文

浅议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问题

2016-09-21 15: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口和计划生育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30多年来,我们实行了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没有人口生育的有效控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好局面。

 

  当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有所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仍是我国的基本的国情,这决定了坚持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开创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低生育态势再次有所反弹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将控制生育数量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近几年来,我国在农村施行了多项惠农惠民惠村政策,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农村团场处于生育年龄段的女性家庭负担不重,相对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成本降低,同时,长效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政策的实施,造成过去只想生育一胎的家庭,现在要求生育二胎,这是引起低生育水平反弹、态势再次抬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前又赶上生育高峰期,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者,现在到了生育的年龄段,家庭夫妇都很想再生二胎。

 

  2 计划生育在模式上转型太快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主要是抓好基层农村的计生工作。我国的计生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改变了过去主要靠行政管理的模式,现在正向村民自治、依法办事、优质服务的工作方式转变。计生工作者和针对对象没有改变,还是计生干部和村民百姓。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推进都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也就是当前部分人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了,可以不管了的原因。

 

  3 队伍建设不稳定

 

  计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复杂,做人的工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从事计生工作的人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

 

  4 计划生育工作手段不再强硬

 

  现在搞计划生育工作手段有所弱化,不再像以前一律采取强制手段严格控制生育的数量,替之为采用依法行政,为计生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乡()及社区不再具有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在执行计生工作时要求采用说服教育、政策解释。而出现逃避计生管理或对抗计生工作的现象,就没有相应的对策。例如:有的对象利用家庭老、弱、病、残人来威协,利用社会渣子来干扰,引起不明真象群众聚会,在各地举不胜举。这些人以一带十,从而造成整个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浅议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问题


  5 人口流动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目前,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大老难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没有结婚的青年难于管理。近年来,打工经济热俏城乡,青年男女下学后外出打工的比例高达80%,务工期间,有的青年自由组建了"家庭",返乡回家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的户口所在地对他们不能有效地管理;②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不好处理。流动人口活动地域范围广且具有流动性,调研取证或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在本地找不到人,取不到证。到外地,又不知道其地址,办理案件必须2人以上,且成本太大,取证仍然难,往往是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可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6 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

 

  对那些生活的确困难的超生对象无法征收到社会抚养费,影响了其他育龄群众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7 计划生育工作软件业务太多太杂

 

  几十年来,"天下第一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体计生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如今,繁杂的软件业务占去了计生人员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还有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抓在手中搅成一堆麻团。这对本来素质就不是很高的村干部来说要求就更高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8 部门配合协调差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尤其是有的医院在接收产妇时不凭有效证件接待、记录,也不向当地计生部门及时反馈情况,导致政策外怀孕异地出生。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江梅珍 来源:医学信息 2015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