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方思潮论文模板

2023-03-14 04: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方思潮论文模板

提要: 本文追溯了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学者对宗教本质的探索,认为从古希 腊罗马到中世纪着重于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十六至十八世纪为宗教本质的探索从思想上和 方法上奠定了基础,十九世纪在对宗教的口诛笔伐声中,不同学术流派多角度地探索了宗教本 质,二十世纪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宗教本质的认识。 主题词:西方宗教本质多角度多元化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时,不管是从哲学、社会学 、人类学,还是从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都会涉及对其本质的界定。然而对宗教本质 的论 述,却因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加之,宗教是一种动态的 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所以要给出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异常困 难的,迄今还悬而未决。学者们对宗教本质的探询构成了宗教研究的脉动。 一、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古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就开始对宗教本身的问题进行理智 性的思考和学术性的探讨,宗教或神灵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一致困扰和吸引着众多的学者,从 而也就构成宗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时期重在对神的本质进行探索和论证。 古希腊哲学开始时,哲学从宗教神话逐渐分化开来,他们批判古希腊传统的宗教,开始将宗 教的神改造成为理性的神。塞诺芬尼根据埃塞俄比亚人和色雷斯人各自有不同的神,得出不 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得谟克里特用其原子论否定了神创世界说 ,认为是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包括神灵。他认为人们畏惧不可知的自然及统治者,想约束人 们的行为才创造了神。 公元前4世纪后,传统的宗教、道德走向没落,东方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在希腊社会中广为 流传,灵魂不死观念充斥着整个希腊社会,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伊壁鸠鲁反对灵魂不死, 反对盲目信仰。他认为宗教产生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摆脱这种恐惧。普 罗底库斯从分析希腊神话中神的不同神性得出,神的观念是人们对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表 示感谢和崇敬而构想出来的。公元前5世纪末,克里底亚认为古代的立法者或统治阶级为了 约束人们的犯罪活动,便虚构了神,神是道德的象征。亚里斯多德认为宗教神话观念产生于 对自然和天体现象的迷惑与惊奇,对神的存在做了哲学上和理智性的“论证”,为中世纪的 神学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基础①。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从人的角度去寻找神的本质,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非神创 造了人,神无非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幻化,是由于对不可知世界的畏惧、崇敬、迷惑或谄媚, 被创造出来抚慰人类。在这里,宗教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无疑启迪着后人对宗 教本质的探索。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垄断的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神的本质。如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 》中,通过对自己意志回转历程的记录与描述,表明了对上帝的确信能够不假求于外物,那 是内心的一种确定性。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里提出了有名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论 证明”,论证了上帝的本质和位格。他们都相信,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应该为信仰服 务。所以,这一时期的宗教学说和宗教理论只能是宗教信仰和神学本身。这一历史实际决定 了此后西方宗教学说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为宗教本质的探索从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的话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 物均以神的话为绝对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说:“他(马丁·路德)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 ,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们的内在世界。”“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②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思潮虽然主张以人为本,以理性为权威,但依然摆 脱 不了神的阴影。如霍布斯、休谟、笛卡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霍布斯对基督教神学及其天启 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天启不能在信徒的直接经验中得到证实,主张人民不能只凭单纯的信仰 ,而要用感觉经验和理性去判断教会和《圣经》所说的一切③。英国的休谟用其人性哲学 及 经验主义来批判各种宗教理论,抨击宗教迷信的危害。但他又以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为武器反 对从理论上对上帝的存在及其属性作证明,认为上帝的存在不容怀疑,主张建立对社会有益 的“真正的”宗教。他认为“真

求当代西方文艺思潮方面的论文~急!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1.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1.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philosophy.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ory.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history.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p.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pp.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p.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pp.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p.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p.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p.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p.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p.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p.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pp.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p.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p.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求论文提纲:西方社会思潮(哲学、选修课),题目要求如下

对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也许会有不少人望文生意,其实它们是有着同时代发展相关联的自身内涵的。该书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引述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从而突出了取材广泛而深厚的特点。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精神不是复古,而是创新;瑞士学者布克哈特指出,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当然也有西方学者把文艺复兴只从字面上理解为“再生”,并且否定它是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同样,在有关怎样看待人文主义时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才会找到把人文主义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思潮的依据,该书把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作为第一章来写,就已经说明了这一思潮开西方近代社会思潮之先河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与人文主义思潮结伴而行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思潮的兴起。诚如该书所指出的,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和自然科学思潮,是现代理性发扬光大的伟大开端。书中对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所掀起的科学思潮的论述,对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阐述,对霍布斯与洛克的知识始于感觉经验的分析,对牛顿的实验与数学的完美结合的评述以及对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科学思想特质的阐述,并把科学思潮与科学大发展联系起来考察,进而点明了近代自然科学思潮的重要价值。

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关联的是自由主义思潮、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思潮、革命与保守思潮,该书以三章的内容结合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以及革命过程的曲折迂回,对其作了扎实的研究。其中,有关革命与保守思潮的对比研究,既在革命思潮中展示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思想内蕴,分析了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历史地位,也在关于保守思潮中重点论述了英国保守主义者柏克为反对法国大革命所写的《法国革命论》的思想内容,分析保守主义思想家的特点。当然,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并未因为来自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位思想家的指责而改变其政体。此外,书中还就在法英两国兴起的一种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流派——实证主义思潮作了阐述。

该书还对作为19世纪主流政治思想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应当怎样对待西方的文化与西方的思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面对“西学东渐”,曾出现过或者“中体西用”、或者“全盘西化”等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对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对西方文化借鉴其长处而不能照搬,现代的人们大多已具备了这样的文化观。因此,对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有必要分清哪些成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值得其他民族学习和汲取;哪些是属于西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哪些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是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的,这正是我们在了解和审视西方近代社会思潮时应当抱有的正确态度。

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谢谢你的阅读。
  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篇一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满足人才全面成长的需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发展情况决定的

  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信心,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他们与时俱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比较高。然而,我们在看到当代大学生好的思想素质的一方面,不能忽视他们思想素质中不好的以免,由于我们正处于时代转换时期,所以部分大学生的时代感强但责任意识弱,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辨别能力有待改进,自制力方面也需要加强。这些情况都说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迫在眉睫。

  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胡锦涛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

  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外开放的国策,对外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思潮的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一枝独秀的局面,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多元化中还伴有强势文化的扩展。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主流思想的冲击更为严峻。而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必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并对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必须突破高校和社会的隔离。牢牢地把握这个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勇敢的迎接社会和世界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以非凡的毅力抵抗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以超人的能力辨证吸收借鉴其中的先进成果。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才能更

  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管理。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人才具备独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业精神等,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背景。无论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是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来看,都要求肩负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不少大学生极度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对人类的传统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缺乏社会所需要的情操道德和艺术气质。所以,这些大学生的信念、理想、德行和素养也随之淡化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当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他们就会浮躁不安,消极抑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变得思想狭隘,不从大局出发考虑事情,有的人还不能正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在人生轨道上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优良传统,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篇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们总结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下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养成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未来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准。反观大学生客观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恰切的路径上还须作出更加务实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途径

  一、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努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我们党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制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敏锐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可以说,从探索与努力的程度上、实施的内容体系上,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但从大学生实际行为表现上、思想政治教育效度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与进一步努力的领域。这主要体现在当下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上:

  1.转型期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思想容易受到冲击,是非观念不强、判断标准不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大学生易用个例否定理论、用少数现象解读政策,以发牢骚来发泄对社会、政治和生活的不满。

  2.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功德和传统文化缺失。

  3.西方伦理与传统道德产生冲突。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冲击了大学生传统的道德观念。“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开放等大量西方的观念被大学生所接收,在追逐西方现代观念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念上的思想碰撞,造成大学生道德判断标准模糊。

  二、可行性:大学生的主观兴趣与党的政策支撑

  一种事物或一个问题所选择的路径是否可行,关键看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自觉程度;同时,还要看当下背景下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

  否提供政治保障与支撑。二者兼具,就势必确认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1.把握大学生高雅的主观兴趣

  青春年少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的自然优势。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憧憬外,他们还有着活跃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在《关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被调查大学生中喜欢看影视名片的占53.13%、喜欢听音乐的占50%、喜欢读文学作品的占28.13%。关于“这些兴趣爱好获得的明显收益”,选择“能陶冶性情”的占54.17%、选择“能丰富大学生活”的占45.83%、选择“能提升做人品位”的占43.75%、选择“能提高审美志趣”的占35.42%。这说明,大学生对于高雅的艺术品位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充分肯定的。

  2.民族精神的理性回归

  近年来,主流媒体有关国学的“百家讲坛”为国学的日渐升温营造了浓郁的舆论氛围。从读《论语》开始,一股强劲的国学热在中华大地掀起,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一精英群体中逐渐奉为时尚。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存在很多不和谐的音符,但一些优秀的理论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国学并非简单的文史哲,而是一门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精华的深奥学问。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国学重新回归。当前,大学生们也正是逐渐认识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才从思想深处乐于感悟国学中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并使

  这种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渐渐走向理性回归。

  三、当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功利性及其与形式上的脱离性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笔者认为,任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只有在恰切的形式路径中探寻科学务实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效度的最大化。

  1.整合时政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实施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的三门课程,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重点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如果单纯以这三门课程为指定内容,相继开设或并列授课,势必会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交叉性和政治功利性而导致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并付诸厌学行动。如果以专题的形式,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就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政策,采取报告、解读、讨论等方式,在三门课程的内容框架内,充分整合时政教育资源,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时政资讯,而且在动态的时政资源传递过程中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精神和学习热情,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开发儒学教育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正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并非是由艺术教育径直指向德育的“两点”单线运动,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价值的全方位彰显,最终实现由审美到立美、立德和立人的“四点”相接的多维运动链条与理论构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引领学生由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内心对艺术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辨荣辱;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潜能。

  
看了“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的人还看:

1. 大学生政治论文格式模板

2.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3. 大一思想政治论文格式

4. 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5. 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格式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