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断舍离主题议论文

2023-03-07 06: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断舍离主题议论文

幸福来自“断舍离”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禅。”山下英子在一次如何整理生活的谈话中如是说。时下,由她倡导的“断舍离”正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许多人将它视为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
习惯穿职业装的山下英子也曾和所有女人一样,衣柜里堆着数不清的衣服,随着衣服越来越多,衣柜越来越乱,她发现自己的心情总是开朗不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下英子到高野山的庙中寄宿,第一天师父就把她的衣箱丢到窗外,只甩给她两套僧服。“对物质放下的过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简迷惑的过程。”师父的话让她茅塞顿开。
《断舍离》一书写于2010年。书中,山下英子阐述了在杂物整理中运用的哲学思想:“断舍离”。这一概念本是瑜伽术语,鼓励修行者放下心中的执着。从大学就开始学习瑜伽的山下英子,巧妙地将这项修行的内容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这种哲学被演绎为“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山下英子把塞满了房间的东西分为三类:其一是已经用不着的东西,但仿佛带着咒语,会束缚人,让你总想着还可能会用到;其二是虽然还在用,但并不合时宜的东西,与主人不搭配;其三,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它们总是散发出强大的气场,让人不忍离弃。
山下英子这样建议:“看不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七成就好;看得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五成就好;公众面前的储物空间,最好只放满一成。”
“断舍离”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有深厚的社会原因。如今,人们受到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前人相比,我们获得的物质大大增加,心中的羁绊也越来越多。家中破烂堆积,是因为我们被诱惑左右,不能自拔。其实,令人感到拥挤的,不仅仅是房间,更是心灵。怎样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多人需要和正在思考的问题。

800字作文:断舍离,急需!!

当断则断,舍而后离
旧书刊塞满书架?旧衣物堆满衣柜?此时果断将它们丢弃,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断舍离”正是如此。负重而行易疲惫,放下包袱则会一身轻松。然而成千上万的人在把多余之物弃掷前一刻,却又像被磁石吸引一般不禁伸手想把其捉住。
道理本简单,为何在生活中却鲜有人做到?因为道理虽浅,实现它却要翻越人顽固心魔的大山。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目睹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而旧时光被切割、碾碎,他们渴望安全感,却一时难以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渴望与现实间的落差,催生了不安与焦躁,像座大山压在人们身上,使人们为应断之物所困。或囤积旧物,以冀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成为应对多变未来的筹码;或留恋往事,不愿寄托在旧物上的感情没了根基,而失去回忆的避风港。物如此,事亦如此: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担心它成为自己前行道路上的绊脚石而疲于弥补;对毫无作用的“机会”紧握不放,害怕在某日突然来临的灾祸中缺少了这根救命稻草……在不安与焦躁的驱使下,人们背负着越来越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进而越走越累,汗出如浆。
然而不断、不舍,又怎有所得?《史记·春申君列传》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囤积之物真正有用的不多,耿耿之事荧惑人心的不少,只有将当断的事物果决舍弃,才能得到心灵的悠闲与自适。舍弃旧物,是为自己的未来腾出空间,以装下更多的美妙风景。背负物质或心理上的负担,人生前行路上则难免困窘。或许失去故物会使人一时恐惧,而细细揣摩,这种恐惧又有何必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此语真是最好的解释。人生辽阔,而世界近于永恒,纵使这些旧事物带给人的安全感难教人舍弃,但与天地相比,它们仅是沧海一粟。从琐碎之物到多余之事,既然是行人,又何必让它们为行囊添上重负?只有“断”“舍”,才能使人生轻快优雅。
“断舍”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是“离”的洒脱。先民有“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勇气,断去苦楚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不玩桥牌、网球,断舍杂事后,只求在三点的阳光下写作。“断舍”后达到的“离”的境界,是对过去纷扰物什的清醒判断,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冷静思考,是对现在生活的热爱和活在当下的勇气。人在此时已卸下心灵的负累,腾出宽敞的空间。所谓不安与焦躁,也在通透可入阳光的心房中涤净。
物与事不需用则弃,“断舍离”三步使人回归到这条原始的准则,房间变宽了,心境变开阔了,自然可容下朗月清风。
庄生梦蝶,舍名利凡情,以身在天地间书写逍遥游。今日的我们虽不能也不必完全超脱,但当断则断,舍而后离,还己一片宁静,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愿人人明“断舍离”之道,拥有潇洒人生。

有关断舍离话题的作文

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现在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
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不要想丢掉这件东西很可惜,或者因为还能用而觉得扔掉很浪费,这种观念对于收纳和感情都毫无益处,真正应该考虑的而是“这种东西是否适合你”。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而“断舍离”正是帮助你在“自己和物品”之间做出抉择的好方法。
不是“因为还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为是我使用的东西,所以要珍惜对待”。
如果你不扔掉不要的东西,恋爱也好、人生也罢,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过去、未来都不重要,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和现在。
丢掉不舍和执著之后,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而且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的“选择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丢掉不要的男人和爱情,丢掉不舍的想法和悲伤,你会遇见你真正需要的伴侣,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当你持有的物品越少,越容易做出选择。选择越多,越难抉择。在你做“断舍离”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你也会变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断舍离:极简主义的艺术。

【题目较好,用冒号联系前后,表明关系,也算是中心论点了。】

1.说到断舍离,我首先想到的是极简主义。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断舍离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利用极简的艺术,挖掘出自己内心中的行为追求。

【本段也很好,先说明观点,再解释原因,而原因显然也是后面讨论的分论点。设问句来联系,形成开头与中间部分的过渡。】

2.极简主义是断舍离的极致阶段。断是在物质层面,舍离则为极简的精神追求(层面)。

【这一段非常好,把断舍离分成两个层次,断是物质层面的断,而舍离显然是物质层面的行为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结果。物质层面的断较容易,但只有精神层面做到了舍离,才能做到极简主义。】

3.断,抛开不需要的东西。著名的极简主义者乔布斯将自己极致的极简主义追求带到自己的事业之上。在“断”的过程中抛弃了所有非“简”的设计。Iphone 4S 简约、大气设计的成功就在于抛弃手机不需要的东西,让手机上只看得到屏幕与唯一的home键。这是乔布斯坚持自己的极简主义原则给手机市场开创的先河。可以说,没有乔布斯对极简主义的极致追求,将“断”运用到电子产品的设计中去,就没有现在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的大气外观。所以,总而言之,断就是物质层面的极简主义。

【本段写了物质层面的断。例证用得较好。不过断是讨论的内容,不是观点,所以除了解释断以外,还要解释和中心论点的关系。解释与舍离的关系。所以第一句后要解释断与主题的关系。】

4.舍是断绝泛滥的东西,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正是这种能在精神层面做到舍离得追求极简主义的体现。虽然梭罗不是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二隐居山林的高洁人士,而梭罗独自去森林居住便是他抛弃生活的泛滥之物、脱离对各种琐碎物品的执念,带上棉被与书籍,去寻找生活真正需要的那些东西。由此看来“舍离”是精神层面的极简主义,而这里的舍离不是叫你也跑到树林里去独自居住, 是抛开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寻找根本需要,做最纯净的自己。

【本段写了精神层面的舍和离。例证较好,同样的问题是舍是断绝泛滥的东西,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在第一句与后面的例证之间还是要明确讨论的重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再针对重点对事例进行加工,会更好一点,要注意语句的变化,不要都用陈述句】

5.断舍离作为一种极简的艺术,其精髓就在于保持自己的环境,身体和大脑都在简单清净的环境中,这样我们才足够轻盈,拥有“跳出来”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最高追求--极简主义。

【本段写了断舍离的精髓,有深度。建议前面两段要有意识地为这一段做铺垫,否则精髓的出现稍微有眯突兀。而且之里也可以加以例证。】

6.断、舍、离,不断地化繁为简,用极简主义的艺术找到需要的那些东西,不论物质还是精神。

【最后的总结,很好。不过结尾除了总结,还要让读者有收获,有没有具体做法的建议?有没有联系实际?现实中什么要断,什么要舍离?我们应该怎样做?除了个人,一个企业要不要断舍离?一个国家要不要断舍离? 不要只是就观点讲观点。】

【点评:很高兴蓝园同学能够记得完成薛老师的作业。

内容上:作文的选题较为新颖,也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因为是自己选的题目,材料中的写作要求薛老师看不到,所以是否符合题意无法判断。但从行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清楚的。中心明确;每一段都在围绕着一个点来写,例证较为新颖,但只有两个却都是外国的,要注意古今中外的原则,让观点更具有普遍性;理性思维较好,但感情代入并不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内容上可以得到一类下16分。

表达上,符合议论文文体特征;结构较严谨;语言顺畅;卷面工整;可得一类下17分。

发展上,层层推进,观点较有启发性,选材新颖。可以得到一类下16分。

总分:16+17+16=49分。指导老师:薛剑】

断舍离:愿你的每一次抉择,都坚定不移

参加过一期读书会活动,主题是“断舍离”。

山下英子在学习瑜伽和整理杂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断舍离”的理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没有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初遇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主讲人说,断舍离是锻炼我们决策力的工具,探寻内心的真实需求,决定什么要舍弃,什么要保有。

对此很是认可。

钢之炼金术师里面定义了炼金术“等价交换”的原理:

人没有牺牲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这是爱德华他们相信的世界的真实,也是我所认为的断舍离的动机。

因为当你双手握满东西的时候,就无法再去拿起其他。

所以要扪心自问,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拾掇清楚,腾出空间,再去抓住。



有朋友分享了跳槽的经历,那是对于当下状态的一种断舍离,他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原来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果断地换了工作,换了心情,活出自我。

彼时我脑中闪过了两位前同事,一个是因为当下生活状态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因而舍弃了上升阶段的更有经济优势的工作。另一个则是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所以远走他方进入新的领域。

在能力上佳,上级赏识器重,同事友好和睦的状态下,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但他们放弃了。

断舍离,除了需要勇气之外,更需要对自己明晰,对得失衡量的智慧和果断。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位朋友发现人文类书籍对于自己思维判断的影响是负面的,于是对于这类书籍断舍离。我不知道他是否全面舍弃了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哲学社会教育国学等等,但他的表述中是对于抉择后的满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便是一种好的状态。



当我看到“断舍离”这个主题时,直接想起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彻底弃了万智牌这个十几年的大坑,顺便从炉石传说开始,把游戏都弃绝。

另一个是远离深夜大酒,不再像年少时出入酒局,和熟悉不熟悉的人们把酒言欢、热热闹闹。

两者其实都应该算是同一种事物,能够带来某些方面的当下的瞬时快乐,能够制造某些情境下的情感或体感愉悦。

但它们的标价是时间、精力、金钱,以及回首时的一种空荡荡没有着落的感觉。

于是便定下心断舍离。

所以多出了时间,可以运动,可以读书,可以学其他东西。至少身体健康点,可以顶住更频繁的加班。

对此,有一点遗憾,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对于真正想要的却依然迷茫。

祝你好运。



我们还讨论了对于生活杂物的整理,对于购买物品的决定,对于转变的犹疑……我们常常耗费了大量时间、空间、精力、金钱来获得与己身无用或者并不是那么有意义的事物,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像一个装满水的瓶子,遇到了喜爱的饮料,却再也无法装入其中。

所以要不时地清理,有一点留白比较美。

至于没有人提及的,感情的断舍离。

难分对错,难舍难分,难难难。

总有些人,明明只是无意穿堂风,却偏偏孤踞引山洪。个中滋味冷暖自知,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评判,进而做出抉择。

唯可提的是,断舍离之后,最好是一首烽火改编的《六两三》:

送君千里直至峻岭变平川/惜别伤离临请饮酒六两三

一两愿你江南多雨带油伞/二两愿你酷暑可以轻摇扇/三两愿你入冬莫忘添衣衫/四两愿你年年多聚无离散/五两愿你无病无忧心常宽/六两愿你无风无雨长相欢

六两三/余下三

我在西北,一关接一关/与你相隔,一山又一山

最后只愿我,知道你平安。



读书会上还有三道题目。

我的回答是轻松、喜悦。

想起的画面是一片旷野,独自静坐其间。

随后想到了我的办公室。去年搬了新址,那些不知有没有用、可能将会有用的东西,一概扔掉。对于新工位,好好拾掇,再也不似原来那般杂乱不堪,每天真的会舒坦很多,并且再也不会想要混乱的状态。

整理是最容易带来喜悦的事情之一。

我对着手串发呆,感觉应该是肃穆。想起了灵隐寺大雄宝殿的佛像,睥睨众生。你说,人生不过百年,死后不过一抔黄土,来去之间无法带走任何东西,能留下的也只是极少数。所以人人所追逐的世俗成功,究竟为了什么?对于生命的困惑,始终未解,所谓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不过是取巧的答案,所以活不明白,亦不自在。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我想断舍离是一种抉择。

而生活就是在不断抉择。

只不过有些是主动,有些是被动,我们都要对此负责。

希望我们都能够直面内心,做好自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