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断舍离论文素材

2023-03-01 12: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断舍离论文素材

面馆玻璃门上贴了张纸条:前女友结婚,回家砸场子,歇业3天。3天后面馆开门,有好事的人去问老板,场子砸了吗?老板说:没有,自己交了钱就出来了……

曾经以为那个人一定会和自己白头偕老,可是当亲眼见到她为别人穿上婚纱,戴上婚戒的时候才明白,再多的执念也已经无法挽回,除了祝福没有别的选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缘分的自然会一直陪你走下去,没有缘分的强求也没有意义,生命中无缘之人当“舍”!

有个人背着瓦罐去街上,一不小心把瓦罐给摔了,但他依旧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旁边有人看到问他为什么不回头看一眼,他说看有什么用,反正已经碎了,事情已经发生,再多的悔恨都已失去意义,人生有失必有得,与其沉浸在后悔中,不如果断放弃悔恨抬头前行,无能为力的事当“断”!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禅师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拴在树上,又不想去旁边吃草,转来转去都无法脱身,年轻人若有所思。当他见到禅师脱口就问,为何团团转,禅师答道,皆因绳未断,年轻人十分惊讶,他问禅师是不是见过这头牛。

“牛被绳子束缚,不能脱身,人生被欲望名利所扰无法解脱,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人,事情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人生大部分的焦躁和烦恼都来源于这根绳子。这绳子有可能是名利,有可能是执着。只有丢掉这根绳子,人生才能重获自由。”不必要的烦恼执念当“离”。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生活免受烦恼,就得学会断舍离,正如《断舍离》一书中讲的:无能为力之事当断,无缘之人当舍,学会放下,生活才不会负重前行。

让日常不寻常作文素材

  多年前认识小曾,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第一次去小曾家,就留下深刻印象:还没在沙发上落座,一大团白色长毛物体蹭一下跳起来,她的宠物猫跳出玄关,自己蹦到门把手上打开防盗门,闪电一样不见踪影……看我讶异的表情,小曾淡淡地说:“它不喜欢来客,自己散步去了。”

  小曾端来现磨黑咖啡,我要糖,她说我家没有糖;我要奶,她说我家没有奶。瞬间明白,完蛋,就像别人递杯红酒,你非要雪碧勾兑,肯定触犯了一个自己烘咖啡豆磨咖啡豆的手工艺者的底线。

  好在她懒得跟我计较,一边说话一边靠墙站立继续做图。她的书桌很特别,有胸口这么高,她说自己常年坐着画图腰椎受不了,于是找木匠照自己的个头打了这么一张,从此站着干活不是梦。

  有朋友私下议论过小曾,说她虽有才华却不够随和,我却觉得她舒服。因为她有智慧在啊。能清晰地在芜杂生活中选择最让自己舒适的部分坚守下来;获国际设计大奖不见她骄慢;与客户三言不合一拍两散也未见她忧惧;连她养的猫,都能那样自由地对待猫生,搅了清净就独自下楼散步,实在羡慕。

  后来,小曾为喝上好咖啡,居然跑去学习专业的咖啡烘焙技术,再回来时,有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取名“少少”,店里装修也的确少到简陋。灰色地板漆,原木桌椅,几只柜子都是中古家具,上面摆放着她平时看的书,四壁挂着自己的画儿。一根枯木劈成两半拼成茶桌,从田野挖来的苔藓和瘦弱的兰草做成小盆景摆在台面上,去山里玩捡到的黄杨木枝和竹枝被她细细打磨成茶扒和茶针……

  我说,你这个店怎么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

  她笑嘻嘻反问:舒服不?

  还真是挺舒服,像洗了很多遍的'老棉布,有温润的熨帖感。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用,每一件小物都有故事在里面。空间里没有‘无用’的东西,每一件器物都传达着爱,空间才舒服。只有舒服了,才有美的可能性。”

  可我一度以为:美需要拥有很多量。就比如姑娘们都在意的穿衣打扮这件事吧,首先,审美观的培养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其次,每一季流行单品有几人能真正抵抗?!

  可这几天收拾衣柜时,我的想法变了。旧衣越来越多,我陷入选择的困境。它们有些是因为当季流行购买的;有些样式华丽却没场合展示;有些明明和自身气质不符,当时却固执地想换个风格……每件衣服,掏钱包那瞬一定觉得极美,然后呢?拾掇了一圈,最终留下的,都是面料有质感、剪裁有设计、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经典款。曾偏爱的那些流行款,狂热追捧过的潮流单品,过了那一季的火热,都默默放到了衣柜的最底层。

  年轻时真是无畏,有最好的年华打底,有漫长的岁月做后盾,什么都敢乱尝试,也盲目自信自己能驾驭所有的风格。后来渐渐懂得:没人能无所不能,找准自己的风格,比不断尝试新品更重要。

  也明白了,当实力足以占有更多物质,如果没有同步学会管理欲望,人心会像漂浮在海上的船,因为没有正确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没看清内心,占有再多,最终都会以厌倦收场。

  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极大丰富过——物质丰富、信息丰富、价值观也丰富……贫瘠年代最向往的“丰富”,此刻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特别是面对每日海量信息的冲击,我们问自己:信息是不是代表智慧?

  我想,不是。

  智慧是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智慧是如何与内心的洪荒之力达成和解;智慧是学会控制欲望,挑拣需要,确定自我。智慧,需要清澈的眼神,才能看得见真知。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无论此话原意如何,如今已被越来越多人奉为幸福的可能性。

  朋友圈长红的稿子,一派鼓励不断奋斗以改变命运,另一派则宣扬隐居山林淡泊岁月……关于幸福的定义,出现两极分化。而身边很多年轻人,夜以继日出卖着智力、体力以及健康,想早日跑入“中产”,不过为了早日过上经济稳定、情绪稳定的“慢生活”。

  “从前慢”、“未来慢”,我们如此追崇“慢”,因为它从来都是奢侈品。

  《旧约·箴言》里说:过于忙碌的人会失去方向。

  面对芜杂的当下,我们更需学习“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发明的词汇,提倡简洁生活,将耗费生命力的冗余之物摒除在外。

  在我看来,摒除是心力,选择更是心力。

  设计师凡德罗说过一句影响全世界的话: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他能从独属自己内心的“Less”里,找到无限的快乐外延,这才是让生命丰富的正途。

  p;想拥有选择的心力,必须拥有不忧不惧的世界观,还有独属的审美品位——这些都需要美好日常的滋养。

  像小曾那样,为喝上更好的咖啡,去专业学校学习咖啡烘焙;为做设计时腰椎不疼,自己动手设计一张合适的书桌;从山间捡来小树枝,经由自己的审美和双手打磨,成为独一无二的茶扒……

  就像日本的煮饭仙人村嶋孟,用50年光阴,煮一碗有灵魂的大米饭,每天只做三升米,把毕生心血用在煮饭上。“我坚持做出美味的白饭,就是为了满足客人的胃,也温暖他们的心”。

  让人生变美好的,不是一生一次的惊喜,而是平常日子里一粥一饭的感动。

  告别平庸的设计,告别无趣的日常,在生活中修行,在日子里体会“慢”的力量,就有机会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面。

  找到真正的喜爱,而不是胡乱尝试;懂得做选择,而不用事后摒除。相较于多,好,才真正符合你内心的需求。

  好的设计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足以重塑日常。而更好的日常,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分享一篇拆文稿2

文章标题“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断舍离开始”,文章链接:



2021年7月5日发表于洞见。

首先这是一篇观点文,它传递的价值观是:学会丢掉该舍弃的部分,才能遇见更加完美的自己。

从结构方面看,这是递进式结构,每一段的观点层层递进。通过三个分论点来剖析学会舍弃的重要性。

开头及切入点部分:

1、引入: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引出一个哲理:去掉多余的修饰,才能勾勒出简约到极致的美。

2、切入点:

生活也如雕塑一样,总需要我们在取舍之间做抉择。

素材方面分析:

一)分论点:你想要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

素材1,反面论述:通过一部短片《I NEED》故事,来揭示欲望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不断膨胀,没有止境。

素材2,反面论述:通过分享柳宗元文章里蝜蝂的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我们总是不断给自己增加负重,却忘了自身能背负的东西,其实也是有限的。

通过两个反面素材来论论述我们的一生,都在给自己做加法,但“加”得越多,负累愈多,只会让自己愈加迷茫。

结论:如果什么都想要,到最后只会什么都得不到。只有试着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给生活做减法,才不会被物欲所绑架。

二)分论点:真正厉害的人,都在给生活做减法。

素材:正面论述名人故事。乔布斯的生活,简到极致。

我们应该学习乔布斯奉行的极简主义:少即是多。

结论:生活里的诱惑太多,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做选择上,不如留出精力,专注一件事。

三)分论点:内心越是丰盈,生活越是素简。

素材:正面论述作家故事。作家瑞安·尼科迪默斯讲述减负的经过。

结论:丢掉不重要的物品,扔掉看得见的东西,就能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这一段对主题进行了一个拔高和升华。

总的说来,整篇文章的素材显得非常饱满丰富,同时每一段的论述也相当有力。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观点:当你开始简化你的生活,清空内心的负累,你才能洞见幸福的真谛。

文中金句频出,摘录如下:

1,去掉多余的修饰,才能勾勒出简约到极致的美。

2,生活也如雕塑一样,总需要我们在取舍之间做抉择。

3,学会丢掉该舍弃的部分,才能遇见更加完美的自己。

4,你想要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

5,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棘轮效应”:

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欲望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不断膨胀,没有止境。

7,我们的一生,都在给自己做加法,但“加”得越多,负累愈多,只会让自己愈加迷茫。

8,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过:

“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9,真正厉害的人,都在给生活做减法

10,乔布斯曾说过:“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让你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让它变得简单。”

11,内心越是丰盈,生活越是素简。

12,梭罗曾说过:“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13,丢掉不重要的物品,扔掉看得见的东西,就能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14,《菜根谭》有云:“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若果一念清明,则淡然无欲。”

15,成长,是给生命做加法,但一个人的成熟,是从学会减法开始的。当你开始简化你的生活,清空内心的负累,你才能洞见幸福的真谛。

最后谈谈感想:

首先选题“断舍离”属于常青树,给人一种认同价值感;

其次文章表达的是一种方法论,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来阐述三个论点,进而推至“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断舍离开始”的重要性。

再有素材饱满丰富,契合主题,贴合论点;

最后故事和道理之间的过渡处理得很好,写得很落地,让读者有代入感。

如此精彩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断舍离——让你的文章更上一阶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

想让你的文章更上一阶就要做到断舍离。



断是指判断,一断是指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修改时要先整体再局部。二断是指文章的观点是否能说明主题,主题要用观点来支撑,而观点要用素材来支撑。三断是指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观点。四断是指要判断文章的逻辑是否足够清晰。如果文章的逻辑不清晰,段落的衔接就不会紧密。五断指示文章的标题是否有吸引力。



舍是指删除,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所以要敢于删除,一是要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二是当我们润色文章的语言时,要删除多余的“的”,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同时还要删除一些冗余的词,让文章读起来更简洁。“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鲁迅删繁就简毫不手软,的确做到了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离是指要换位思考,要反复推敲。我国著名作家艾芜指出“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要敢于离,不要害怕经过反复修改后自己的文章离初稿相差甚远,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也说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要经过反复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善作不如善改。只有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才能修改出精品,才能修改出爆文。

断舍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是一个不爱收拾的人,只要不影响日常使用,就放着不管。家里的物品是这样,手机内存也是这样,这个习惯貌似是从我妈那边继承来的。不完全是因为懒,更多是节俭和舍不得。我已经大学毕业工作6年了,家里还能找到我小学的课本,我的房间有一个木箱子,因为担心弟弟妹妹捣乱,我把自己珍藏的东西都放在了木箱子里面,我喜欢的书啊、笔记本啊、同学送的礼物啊、买的小贴纸啊等等的,我在市里面上高中期间,会用一个小锁把箱子锁起来。

后来大学毕业以后,回家的时间更少了,弟弟妹妹长大了,破坏性也不高了,妈妈曾经把箱子打开给弟弟妹妹看过我的书,但是其他的东西一直没动过。某次回家,闲着没事干,把箱子打开,发现十多年前的那些东西,依旧很崭新:林俊杰的贴纸,笔记本上贴了一些,旁边还抄着歌词,当年他新出的专辑叫《JJ陆》,笔记本上写着当年的“确认过眼神”;一个大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种合照,还有我以前获得的荣誉证书;同学送的各种生日礼物,玩具钢琴的电池忘记取了,电池的腐蚀导致电源接口坏了,但是整体看上去还特别新,高中时特别珍爱的白色陶瓷杯依旧白净,一箱子都是满满的回忆带来的感动。

有时候看到身边践行断舍离践行得很好的朋友,我也会觉得很喜欢她们简洁的生活,但是到了自己的时候,就会各种不舍得,每件东西都有它的价值和特殊意义,真的不忍心抛弃。

到今天, 查看旧电脑,以及U盘的资料,忽然发现了一些大学时期遗留的作业素材,当初上广告营销课,写过自我介绍的内容,还拍过一个视频广告,那画风看起来就跟现在十分接地气的网红们差不多,感觉搞笑之余,不免感叹,当初是怎么一点点突破困难,把这个一分多种的广告视频完成的,毕竟我是管理学院的,不是新传的,完全不擅长这些。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又收获了很多力量,过去的我也是这么地努力。

忽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断舍离的意义,可能并不是完全地舍弃,而是通过对过去事物的复盘,吸收一些力量后,保留该有的印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能放下一些执念,然后更好地着手于眼下和未来。放下过去的成就,可以有更谦卑的态度拥抱未来,放下过去的不足,可以让现在更有动力去闯荡一个更好的将来,或许这才是断舍离真正的意义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