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祭祀的论文

2023-03-02 06: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祭祀的论文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 ,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祇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祇,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急求一篇关于从某一文学或艺术形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500

从汉字管窥古代的祭祀习俗
摘要: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祭祀的种种习俗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反观汉字的形体,并探寻其意义,可以考察出古代祭祀习俗的蛛丝马迹。这也反映出了汉字和中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汉字 祭祀 文化
一、引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字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承载着文化并进行传播,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源,不断积淀着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识。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形成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之后而进行的活动,反映了人类的原始信仰。《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国家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祭祀的种种习俗影响了汉字的形成,反过来透过汉字,也可以追寻出古代祭祀习俗的轨迹。本文就通过对一些汉字的考察,粗浅谈一谈古代的祭祀习俗。
二、祭祀的起源
宗教学、民俗学等对事神的起源都进行过讨论,学者普遍认为事神起源于初民对万物有灵的信奉。英国学派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巨著《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原始人类相信不仅人有灵,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也有灵。原始初民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于是,巫术思维成为原始社会生活的必需,为了获得神的庇佑福泽,人们对神极尽虔诚敬畏之心,经常举行仪式,敬奉供品,表达对神的诚意。祭祀、占卜等与神的交流沟通活动成为初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把祭祀、占卜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些符号,成为早期的文字。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人将吉凶与天象联系在一起,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所体现。《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虽然许慎对“三垂”的解释有思想局限性,但总体上揭示了“示”与“象”的密切关系。古人立象尽意,在构制汉字时首先是直观取象,因此汉字有较强的图象性。这也体现了祭祀习俗对汉字形成的影响。
三、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秘而令人敬畏的。除此之外,人类自身又有生老病死,这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古代先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死后的灵魂拥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值得敬畏的。那么灵在何处呢?为了方便祭祀,必须为神灵寻找一个寄所。
“示”在甲骨文中作“〒”或“Т”,从二或从一。有人认为“二”或“一”都是上帝的象征,“∣”在字中代表的是祭天杆,小篆中杆旁之八象所挂的采帛。也有人认为,“示”原是祭神的石制供桌,呈Т形,小篆中的其余部分象酒或血从祭坛上流淌下来、或祭品的碎末从祭坛上撒落下的样子。不论如何,从字形上分析,基本可以肯定“示”是个表示神主的象形字。这得到了民俗学的支持,古人认为事物的灵魂和形体是分开的,通过神主来祭祀,就是将该物体作为通达灵魂的渠道,祭祀神主就是祭祀神灵,这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事神方式。
“祖”,甲骨文中写作。詹鄞鑫先生认为,“祖”实际上是考古发现的原始人头形陶罐(祖先偶像)的象形,“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宗”字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文》:“宗,尊祖庙也。”其本义就是祖庙。“宗”甲骨文中写作,从宀从示,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形上看,“宗”是房子的侧视简图,里面是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示”。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宗庙成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据民俗学的研究,最初的祭祀活动很简单,人们用竹木、泥土塑造偶像,或在岩石上画出神灵形象,然后在这些神灵的“附体”面前陈列礼物,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唱歌、跳舞。后来才有专门用来祭祀的人工建筑。
四、祭祀的方式
祭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以恭敬的动作,或辅以一定的言辞,向神灵致敬或献礼。《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取悦于神的祭祀活动一开始也表现为用礼物向神灵祈福或致敬。
“祭”,甲骨文字形为,右边是一只手,左边似一块鲜血淋漓的肉。后又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代表神主的“示”字,表明类属。《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甲骨文中的“血滴”似乎表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古人吃生肉,喝鲜血,也拿生肉献血来祭神(正如“祭”的字形)。因为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意味着受伤甚至死亡,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实际上,“血食”在古书中常常是祭祀的代称。《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说的就是如果不听从大臣的建议,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国家就将会灭亡。
除了贡献礼物,古人在祭祀时还会口中念念有词。“祝”是祭祀时负责向神灵祷告的人,甲骨字形为,还有一些异体,从字形上看,好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向神主祷告。《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汉书•郊祀志》:“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祝谓主祭之赞词者。”“赞”,报告。“赞词”,就是把祈祷的话语转达给神灵。“祝”是人、神的沟通媒介,主要职责就是在举行祭祀的时候迎接鬼神,并把人们的愿望传达给鬼神。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习俗,古人在早期祭祀时有尸祭的方式。尸祭并不是说祭祀尸体,实际上“尸”是个活人。“尸”,甲骨文字形为,比“人”字的甲骨文字形多了一个弯,表示人屈着膝。这也解释了为何“尾”、“屎”等字皆从尸。甲骨文中“尾”的字形就是弯腰的人在屁股后面拖着一根毛尾,“屎”是蹲姿的人屁股下从米。既然“尸”是活着的人,那么为何已经有了一个“人”字,还要造“尸”字呢?这是因为“尸”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祭祀时代表死者而受祭的人。《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段注:“尸,神像也。”《仪礼•士虞礼》:“祝延尸。”说的是祭祀活动中负责祷告的祝迎接代死者受祭的尸,尸通常由死者之孙充当。夏商周三代都以尸代祭,但尸的姿态不一。《礼记•礼器》中有“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的记载。只是后来尸渐渐被神主“示”所代替。
五 关于祭品
古人往往将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礼物奉献给神灵,有的是食物,比如牛、羊等牺牲,酒和谷物等等,有的是玉帛等衣着饰物……季节不同,祭品也不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祭品,那就是人。在原始人的观念中,人与兽平等,他们在猎兽的同时也猎异族人。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中,战败的俘虏往往被杀掉用来祭神。在甲骨文辞中,有很多把奴隶作为人牲来祭祀的记载。而这一习俗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如1971年在安阳武官村以北发现的一批祭祀坑,据不完全统计,191座祭祀坑中,共埋人骨1178个。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
“孟”,《说文》:“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从字形上看是器皿中盛着孩子,这与我国古代杀首子的习俗有关。《墨子•节葬下》:“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裘锡圭先生认为:“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安全地成长。所以,《墨子》说杀首子是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
“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说文》:“伐,击也。”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在殷墟发现商代祭祀坑中的无头人骨就是这一习俗的遗迹。
“烄”是古代燃木祭天的一种方式,而其字形也有人祭习俗的残留。“烄”,甲骨文字形为,上面是,象人两腿交叉形,下面是火。实际上就是捆绑一个人放在火上烧。
祭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汉字的形体、意义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借助零星的一些汉字来考察古代的祭祀习俗,可以说是“管中窥豹”,分析得还很粗浅,也不够系统,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论文 日本祭祀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写不同时期相似的祭祀的对比,祭祀的变迁;从具体来说,可以写比如说同是秋天的祭祀,不同地区有什么区别和相似的地方;从国度来说,可以写某个中国和日本共有的祭祀,在两个国度有什么区别和相似,在历史的变化中祭祀本身有什么变迁。

古代社会流行的活人祭祀

古代社会流行的活人祭祀

你也许听说过古代社会流行的活人祭祀,那么对于古代社会流行的活人祭祀背后的心理你又是怎么看的呢?古代社会流行的活人祭祀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现代,有一件事无疑要比古代好:活人祭祀现象远没有那么多。

但是本周一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试图通过回顾这种古代的仪式来取得新的发现。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好是坏,活人祭祀帮助构建了许多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阶层现象(当然对于活人祭祀的祭品而言,只有坏处)。

来自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以及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祭祀行为有可能刺激了人类社会由小规模、平等状态向大规模,阶层分明状态进化。这项研究总共分析了93种传统的南岛文明(指大洋洲、东南亚和部分非洲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这些族群中有40个使用了活人祭祀。他们研究这些族群是否使用活人祭祀、如何使用活人祭祀以及祭祀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然后科学家们对这些文明进行分组:平等的、阶层轻度分化的和等级森严的。这些分组是依据族群中社会等级的存在与否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强弱决定的。

科学家们发现,活人祭祀有助于制造和维系社会阶级,并且这也提高了社会拥有更多通过继承传承下来的固定阶层的可能,同时社会流动性也减少。这类习俗的出现大体上也巩固了已有的社会分化。

虽然活人祭祀性质野蛮,但其对于统治者、精英和宗教人物而言大体上也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或是巩固自身的权力,甚至宣称自己的地位是神授的。

根据论文作者的描述,在这些族群中,奴隶或是地位低下的人在若干重要场合被用于祭祀——包括打破以往的习俗和禁忌,重要人物的葬礼或是新房屋和船只的建成。

作者们列举了一些活人祭祀的通常手段,但他们提及的其它手段则不能不说是骇人听闻:被新造的独木舟碾碎,或是被从新落成的房屋顶上滚下来然后被斩首。

活人祭祀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历史上都存在过,但因为大多数主要宗教都禁止了这项习俗,活人祭祀没有留存到现代社会。

即使是这样,活人祭祀或是仪式性谋杀的流言有时仍会传播。并且大众文化有时也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正如《权力的游戏》第六季一样,不是吗?

古代活人祭祀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

在日本,据传人们曾在水流湍急的河边用女性来祭祀,以此来取悦河神,求神保佑修桥不出差错、过往船只不出事故。在希腊神话中,武士之王阿伽门农为求攻打特洛伊途中一路顺风,竟决定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在古埃及,法老离世要活埋几十个下人,为的是死后仍有人服侍他们。在整个欧洲上,曾多处发现埋葬在沼泽地里的尸体,这些人可能是给更高权势的祭祀品。在中美洲伟大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曾经杀死同类、捣碎食物、把珍宝沉入水中,向神灵赎罪。

在古代,别人可能用一百万种方式杀死你,甩给你一百万种杀死你的理由。前现代时期,在世界很多地区,人们认为,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祭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保障大丰收和打胜仗的唯一途径。。

但是最先研究表明,认可这种杀戮行为的神职人员和统治阶级可能有其他的动机。对八十几种南岛民族文化分析显示,拿活人祭祀这种做法会让社会越来越不平等,最终形成严格的世袭的等级体系。换句话说,用活人祭祀能让当权者稳坐权力宝座,保证其他人不犯上。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习惯性地杀死一些成员,那这样的社会很可能将一部分置于他人之上——这样的研究结果似乎看起来比较直观,不过,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称,这项研究有更广层面的意义。它暗示了“宗教和现代等级社会演化过程之间的更为黑暗的联系”,研究人员发文称,“杀人祭祀使得古代小型平等的群体向大型等级分明的现今社会过渡。”

研究人员称,很多社会学家已经就这种联系建立了理论,然而在此文之前,并没有很多严谨的科学研究探讨这种联系形成的过程。

在《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的是进化分析法(这种方法最初被用来绘制家族图谱,后来还被社会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的发展过程),探究了93种文化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让研究人员了解,某些他们关注的特质究竟是由本文化传承下来的,还是源于其他文化,这种方法还帮助确定了杀人祭祀和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研究人员去年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一项研究即人们相信超自然惩罚是否会增加政治复杂性)。

这项研究中涉及的文化都属于一个航海族群,发源地为台湾,但是后来他们遍布整个太平洋,南到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这个族群分支甚多,既包括菲律宾群岛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人平等的小型Isneg群体,也包括夏威夷群岛上的大型社会。这些大型的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既有王室贵族、奴隶,也有经常陷入冲突的十多万民众。

根据历史和民族研究记载,研究人员根据社会分层情况对不同文化进行打分,并找出了有祭祀仪式的文化。

不同文化中祭祀的动机和方式各不相同,研究人员在the Conversation网站上一篇文章中解释道,活人祭祀的原因可能是权贵死亡、修建房屋、发动战争、疾病爆发或者违反社会禁忌。用于祭祀的人可能被勒死、淹死、杖杀,烧死、活埋、用新造的独木舟碾压或从屋顶上被推下后斩首。

但是祭祀和社会分级之间的关联似乎逾越了这些形式上的差异。用于祭祀的人几乎毫无例外出身底层,而且在一个文化中,阶级越高度分化,活人祭祀越盛行。

研究涉及的20个“平等”的社会中(之所以“平等”,是因为社会不允许财富和地位的世袭),只有25%实行活人祭祀。对比之下,46个层级分化程度中等的文化中(财富和社会地位可以世袭,但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生活水平或社会阶级的显著差异),37%存在活人祭祀。在27个层级高度分化的文化中,社会流动性几乎荡然无存,世袭的阶级差异日益巩固,65%的实施活人祭祀。

进化图谱显示,社会阶级差异出现之前就存在活人祭祀,而阶级一出现,活人祭祀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分化阶级。阶级差异一旦产生,社会就很难再恢复到人人平等的状态。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结果证实了活人祭祀的“社会控制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活人祭祀是震慑人们、使他们屈服于统治的一种方式,宗教和政治领袖(很多文化中政教是合一的)通过发号活人祭祀施令来巩固自身权力。

首席研究员乔瑟夫·瓦茨(Joseph Watts)对《史密森杂志》表示,活人祭祀通常出现在精心准备的仪式上,像HBO的电视节目一样,最大限度地呈现血腥场面。“这不仅仅是要高效地杀戮,事实远不只如此”他说道,“还要把恐惧最大化、场面做到最壮观。”

祭祀引发的恐惧使其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充当夺取权力、维护权力的基石”,奥克兰大学心理学家瓦茨在他个人网站上这么写道。一旦建立起绝对权威,精英阶层就可以使用更加传统的方式(如制定并实施政策、征税、打仗)来维持阶级体系的正常运行。

瓦茨告诉《科学》杂志,“人们常常认为宗教是道德的基础”,但是他的研究展示了诸如活人祭祀这样的宗教仪式是如何常常被用来服务于神灵以外的凡人的,“研究还显示了社会精英是如何利用宗教为自身利益服务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让人不适的观念,但也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一个观念。瓦茨写道,人们分化成富裕程度不同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群体,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阶级产生了,才出现了大型城市和伟大帝国。这样一来大型的公共工程才得以实施,价值连城的艺术作品才得以诞生。当然,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无数人民被镇压(如果根据这项研究,就意味着被屠杀)。即便如此,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阶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我认为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项目”,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告诉《新科学家》杂志, “祭祀似乎确实在世界各个社会中都曾出现过”。

但是他呼吁大家不要毫不质疑这项研究宽泛的结论。尽管在南岛社会中,活人祭祀和社会分层可能确实存在相关性,但是亨里奇对证明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进化分析法此怀疑态度。这种方法有个假设,社会层级和宗教仪式像语言一样,在代际间不断传承和进化。

他还告诉《新科学家》,“并没有理由支撑这种假设,事实上,反对这种假设倒是有些依据。”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亨里奇又提到瓦茨及其同事研究的南岛社会。在过去几百年中,活人祭祀在这个区域全部销声匿迹,但是语言仍由父辈向下代代传承,这也表明文化的这两个方面并不一定以同样的方式演化。

把这篇研究的结论过度概括化也是有危险的。在南岛文化中成立的活人祭祀的观点不见得就适用于阿兹塔克或古埃及社会。不管活人祭祀在这些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只是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复杂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阶级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现代社会占据首要位置,这又不是简单地用活人祭祀就能完全解释的。

不过,宗教研究者称,他们很高兴看到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中,也出现了诸如《自然》这篇研究使用的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

“一直以来,宗教研究因观点丰富而有力的量化证明不足而被人诟病”,斯托尔斯市康涅狄格大学的人类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索西斯(Richard Sosis)告诉《科学》杂志。

“这些研究方法很有效果,它们绝对是一大进步,现在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评估一种观点,然而有了它们,我们就能解开最后的谜团吗?并不能。”不过他又补充道,“至少对话可以由此开始,并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系统地展开。”

春节民俗论文 ,要1500字!急求!!~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